張鳳新
(黑龍江省富錦市三環泡濕地公園服務中心,黑龍江 富錦 156100)
城市化發展進程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學原理在綠地建設中的應用逐漸普遍,生態恢復是其中最重要的理念,能夠體現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內容。濕地公園是以水為主題的公園,加強濕地公園建設也是實現生態屏障、植被恢復、生態治理項目的重要內容,對調節局部氣候、保護區域生態環境、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有著重要意義。
實際上,生態恢復就是有目的地對生態系統加以改造,而不是對物種的簡單恢復,需要對生物多樣性全方位恢復,讓被損害的系統恢復到未受到干擾前的自然狀態,重建系統生物學特征。為了保證植物正常的景觀效果,在植物景觀設計時要求遵循以下幾項設計原則:
1.1 功能性原則
濕地公園的建設旨在保護濕地資源,濕地植物配置需要以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為目標,以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作為前提條件,從濕地公園現狀、周圍環境、濕地公園功能劃分角度入手進行植物設計,以此顯示不同區域的濕地功能和特點,從而營造出濕地自然景觀。
1.2 地域性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應根據濕地特點與地形地貌確定設計要點,采用本地植物打造本土化植物群落,從而營造出可以反映出當地地域特色的濕地景觀。濕地植物規劃時應關注濕地生態文明建設和歷史文化背景的相互統一,基于景觀特質與地域性風景資源,為景觀植物賦予新的屬性,經過科學設計使景觀延續濕地公園的地域性特點。
1.3 生態性原則
濕地不僅有提供淡水資源經濟功能,還有著調節氣候和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濕地公園水系是周圍區域重要的生產與生活水源地,所以植物設計應盡可能地選擇帶有降污功能的物種,以此維護濕地的生態功能,提高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
1.4 觀賞性原則
濕地公園內的植物配置應按照立意要求完成空間劃分,經過合理劃分確定植物位置與面積,明確植物群落的色彩變化與層次劃分,再根據景觀搭配需求對濕地內的灌木、喬木、花卉植物以及水生植物進行合理搭配,以及對濕地設施的協調配置,發揮濕地公園植物在景觀配置方面的觀賞特性。
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自然界內最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在為人類提供水源的同時,也在氣候調節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濕地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當前出現了生態水文功能退化的現象,給濕地公園植物景觀優化配置帶來一定影響。分析當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配置期間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2.1 濕地植物分配不均勻,群落結構簡單
公園內濕地植物種類比較多,但是普遍存在著分布不均勻的情況,植物種類較少的區域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且該處植物景觀比較差。濕地植物多為陸生植物,在河灘區域會分布一些野生禾本科植物,但依然以楊樹和柳樹為主,不僅樹種單調,且缺乏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濕地公園當前現有的植物群落不利于生態結構的優化,難以形成更加穩定的植物群落景觀。
2.2 盲目引入外來物種
營造濕地植物景觀時,需要加強對植物群落的重視,適當保留關鍵物種,不能盲目引入外來物種,這類物種可能與地域性氣候和溫度難以適應,在降低植物成活率的同時也會導致本土物種滅絕。比如鳳眼蓮和狐尾藻等外來物種不適宜在本地種植,不僅會破壞生態系統,也會影響其他水生動植物的生長。與正常地域相比,濕地屬于獨特且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將難以再恢復,所以在植物景觀營造和植物選擇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因為暫時的植物景觀視覺效果而盲目引進物種。
2.3 過度開發原有濕地
營造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時候應盡可能地保留濕地原有生態環境,但是當前城市在建設濕地公園時存在著過度重視景觀美化,卻忽略了濕地生態功能的情況,導致濕地植被演替朝著退化的方向發展,在降低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打破了生態平衡。
2.4 研究過于片面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于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濕地植物環境適應能力方面,卻忽略了植物作為濕地的重要元素而發揮的景觀作用。有的人只考慮將植物用于景觀布置,僅僅從美觀的角度出發選擇植物,卻忽視了濕地植物更多的生態作用,沒有意識到濕地植物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同時,還能夠維護生物多樣性和調節氣候。
3.1 生態植被恢復措施
濕地植被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當前已經成為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重要樞紐。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采取生態恢復措施時,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3.1.1 關注層次結構,營造植被多樣性。植被恢復過程中應重視喬木、灌木等陸生植物和浮水、沉水等水生植物間的搭配方法,要求浮水植物覆蓋面在明水面三分之一的范圍內,防止水下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在植物搭配時經過對植物的層次性搭配,形成錯落的植被結構,使濕地公園內營造出植被多樣性特征,為濕地蓄水固土提供必要保障。
3.1.2 選擇帶有濕地功能的植被,同時強化植被的景觀效果。濕地環境中植被恢復一般會采用帶有濕地功能的植被,經過對濕地土壤的合理應用,考慮到該區域也是人類生活的區域,所以在選擇植被時還要考慮植被營造的景觀效果,充分發揮植被濕地功能與景觀功能。比如選擇深根叢生型的挺水植物,發揮植物對水體的凈化功能,種植可以招引鳥類或蝴蝶等寄主蜜源植物,使濕地公園保持生物多樣性,成為動物棲息地。
3.1.3 植被恢復主要以生態恢復作為重點,可以采取岸上綠化、景觀打造以及恢復濕地水生植物的措施強化景觀效果。在恢復岸上喬木時,結合喬木種類,對不同樹齡的闊葉樹和針葉樹鄉土樹種加以恢復,從而形成針闊混交林。恢復地被的時候,結合灌木種類,對區域內鄉土灌叢及時恢復,同時經過喬木與灌木的搭配,達到涵養水源的效果。恢復水生植物時,根據濕地公園內現有水生植物的種類,逐層恢復挺水、浮水以及沉水植物。黑龍江黑瞎子島濕地公園作為國家旅游景區,位于佳木斯市,旨在保護濕地原生動植物與生態環境而建設。公園內主要以水和濕地景觀作為主題,植被以蒙古櫟為主要植物,同時種植了白樺、紫椴以及水曲柳,林下植被灌叢主要以薔薇和胡枝子為主,種植的草本植物有芍藥和蕨類植物。除此之外,黑瞎子島濕地公園還種植了草甸植物,比如小葉樟、水蒿和蘆葦,水域內遍布水生植物,復雜的生物系統使濕地公園動物種群豐富,而多樣化的植被種植為生物棲息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3.2 適地適樹,重視鄉土植物景觀營造
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營造應當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結合地域性歷史文化需求,選擇鄉土植物。植物形態應當以保護為主,為了保證視線通透,應及時修整岸線,沿著河岸的植物群落進行布局,合理種植植物,優化植物搭配,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地域特征,營造出形態多樣的植物生態群落,比如蘆葦群落和水蒿群落。針對種植條件比較好的區域,應盡可能地避免人為干預,讓植物在四季變化中自然演替。針對基底已經被破壞的植被,可以在此處人工種植,調查濕地公園的植物群落后,借鑒與黑龍江濕地自然條件相似的植物群落,按照濕地公園功能分區和造景要求完成植被配置。選擇群落物種的時候,建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依照濕地中群落穩定之后的物種構成和比例,創建具有自主維持能力且成本較低的濕地生態系統。與此同時,在生態恢復的過程中,還要關注植物群落內的優勢物種,依據自然規律先種植主要植物,再搭配其他輔助植物,促進生態系統恢復,發揮各種優勢物種對生態系統演替的主導作用。
優選鄉土植被,防止外來物種侵入。選擇濕地植物的時候應發揮鄉土植物土壤種子庫的優勢,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土壤內會有種子存在,發揮種子庫的應用優勢可以讓濕地植物盡快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鄉土植被對環境有著更加明顯的適應性,能夠很好地適應本地環境,為動物種群提供最適宜的棲息場所,發揮食物鏈當中生產者的身份作用,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平衡。一般情況下,外來物種入侵主要是因為本地環境缺少天敵,外來物種的擴張將會打破濕地生態系統平衡,有必要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配合化學與物理防治措施,做好植物的監測工作。
3.3 建立多層次生態保護區,重視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
濕地公園規劃建設過程中,為保證原有生態系統不受影響,恢復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濕地公園的建設應當開辟出具有層次性的生態保護區,其中包含培育區、自然景觀保護區以及文化游覽區等。培育區旨在保護現有的林地、湖泊以及植被,為生物創造棲息地,發揮該區域在濕地公園內的可研性特征。文化游覽區就是打造具有文化主題的保護區,按照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池塘邊種植樟樹或雪松,恢復傳統植物,保護歷史人文風貌,向游客展示當地傳統景觀風貌。但是在該區域禁止搭建游覽設施,旨在保留自然景觀。按照地形地勢要求,可以在蘆葦群落內種植高大喬木,形成秋季蘆葦群落景觀。
3.4 保留濕地特征,建立緩坡
在濕地公園內,多數水系為深水域,存在一定的生態保護價值。為了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價值,突出濕地更多的生態功能,建議打造淺水池塘,是因為水深在0.7m的淺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加適宜野生動物的棲息。所以在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中,不管是從生態角度出發,還是景觀角度,都要盡可能地保留有著典型濕地特征的植物,比如保留濕地淺水沼澤,營造良好的濕地景觀,為丹頂鶴等野生動物提供自然棲息地。
建立緩坡,適當保留枯木,營造出多樣化濕地自然環境。濕地環境中堤岸一般比較陡直,從生態角度分析,這樣的景觀不僅使濕地環境單一,且不利于營造生物多樣性。將陡坡改造為緩坡,增設水陸過渡帶,在該處位置形成淺岸,從而允許不同植被帶的植物種群逐漸過渡,有利于動物群落在此處棲息。
從生態恢復的原理角度出發,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進行改進,相關建議如下:
4.1 關注對重要物種的保留
在濕地公園范圍內營造穩定植物群落。無論是采用人為改造方式,還是營造新的植物景觀,在景觀設計與植物搭配時都要從整體生態系統出發,不能只考慮某個物種,而是要對群落內的關鍵物種予以保留。向濕地公園內引入外來物種時必須慎重考慮,在營造優美濕地景觀的同時,也要保持植物群落穩定。
4.2 充分考慮和周圍生態環境的相容性
在不損害原有生態景觀的前提條件下,以現有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經過規劃設計聯合歷史景觀與潛在景觀,比如濕地公園內在歷史上有著大片的蘆葦和歷史文化軌跡,隨著時光的流逝,區域內生態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雖然不能對歷史生態景觀全方位恢復,但也要遵循濕地造景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適當的區域內恢復歷史植物景觀。
4.3 營造多樣化濕地生態環境,追求可持續的生態植物景觀
打造濕地公園,營造植物景觀的時候,應關注多樣化池塘、濕地植被以及濕地環境的營造,保留枯木,以自然生態恢復的方式營造濕地景觀,整個生物演替的過程十分緩慢,雖然人工進行干預,但也只能適當縮短營造時間,創造穩定植物群落還是需要較長時間的。因此,有必要充分意識到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搭建的最終成果應當在植物群落穩定之后。
4.4 適當地進行人工干預
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順應系統演替規律進行植物恢復最有效,但是在其中加入適當的人工干預可以讓生態系統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穩定狀態,這對濕地公園區域植物景觀恢復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
4.5 加強水體治理,嚴格控制污染源,對水源兩側農田和村莊的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建議在濕地公園內和村莊內設置垃圾集中回收點,定期處理垃圾,降低三廢污染。改善農業種植方式,優化農業結構,推廣稻鴨共育和稻蝦共育的生態生產模式,發揮深耕深松的種植技術優勢,降低耕作對自然水體產生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控制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鼓勵農業種植人員使用有機肥,推廣緩控釋肥料技術的應用,對農作物進行有效監測,依據作物的實際生長習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肥料施用,發揮病蟲害防治技術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盡可能地使用生物技術,避免應用化學技術,可以在濕地公園周圍安裝殺蟲燈,或者使用益蟲對害蟲進行捕殺,從而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及時疏浚河道,安排工作人員定期對河道疏浚與清淤處理,同時做好水體質量監測,時刻保持水質,加強攔污截污工作力度。根據濕地公園的不同功能區進行水岸恢復,比如半人工草坡式駁岸建設,規劃種植喬木,美化環境,或者建設自然生態駁岸,種植水生植物,搭配喬灌木,河道兩側種植具有凈化功能的濕地植物,從而達到水體凈化的功能。
總而言之,濕地公園的生態恢復建設對維護地域生態環境、保持物種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有必要充分利用植物獨特的景觀特征,加強植物群落的景觀搭配,以多種措施美化濕地公園的環境。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營造鄉土植物景觀,通過建立多層次生態保護區,實現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從而發揮濕地公園對氣候調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