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林 晨 墨 琳 黃德嘉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我國正面臨老齡化速度快、老齡人口多、未富先老等現象,需由社區和家庭分擔其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目前我國實行“9064”政策,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
由于受經濟收入、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我國城鎮老年人多居住于單位住房或購買的老舊社區中。老舊社區環境設施落后,不便于老年人生活。20世紀初建造的新社區環境雖好,但對老年人需求考慮得不細致。住宅套型存在光線、通風不佳,安全性不足等問題。
調查顯示,2006—2015年我國城鎮老年人住房滿意度約50%,對社區和套型進行適老化改造,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使老年人享受舒適健康的晚年生活。
歐洲國家、日本等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養老環境建設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如政府出資并以社區為依托,社區中具有完善的硬軟件設施;根據不同年齡段、身體狀況及照護需求將養老設施分為不同等級;提倡鍛煉老年人的動手、思考、運動能力,考慮老年人的自尊心,給予愛心關懷;住宅設計強調居住環境現狀調研與改造,策劃階段即考慮使用者年老后的潛伏設計等。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理論”,宗旨是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健康、參與、保障”水平,確保老年人發揮潛能,按需求、愛好、能力參與社會活動,并得到照護。
持續照護理念關注老年人不同時期的身心特點、健康狀況及護理程度,將養老設施分為不同等級,給予老年人必要的援助及照護。該理念要求居住環境既需滿足安全、便利等物理屬性,又需從精神和心理特點出發,滿足老年人交往、參與、受尊重等需求。
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在神經系統方面,記憶力、認知力、注意力及反應力減退。同時,運動系統退化,動作靈活度及肌肉控制力下降;免疫機能退化,對環境適應力減弱。
老年人因離開工作崗位、兒女離家、親朋變故等原因,心理安全感下降,社會適應力減弱,易出現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和空虛感,存在健康、依存、受尊敬等需求。
老年人的行為按生活習慣保持一定規律性,偏愛安靜休閑,又渴望熱鬧,存在共性又有個性愛好,其行為方式受不同的地域、教育程度、文化觀念、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呈多樣化需求。
基于社區老年人不同生活方式及行為特征,適老化社區改造應具有以下特點。
1)融合性 在居住方式上,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養老意愿更趨向居家或社區養老機構(見圖1)。隨著子女長大成家,合居面臨兩代人的價值觀差異,毗鄰而居較好。專家指出,居住在各年齡段混住的普通社區較純老社區對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利。

圖1 老年人對養老方式的選擇與年齡關系
2)便利性 將部分養老機構的功能轉移至社區,在社區中利用底層、單棟空置房屋、高層住宅裙房等改造為公共活動空間或生活服務設施,為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針對低齡老年人較多的社區增設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小型養老院等,并將養老服務設施進行分級,滿足老年人不同年齡、健康程度、興趣愛好等需求;可與其他場所設施合并,如老幼活動、醫養結合等場所;推動社區智慧養老發展。智慧養老指通過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對養老信息進行監測、上傳、分析、處置,實現智能交互與共享,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家庭養老服務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便捷、舒適的養老服務。
3)安全性 社區應加強安全措施,道路應人車分行,設置避難場所。強化無障礙設計,消除路面高差,在臺階、高度變化處安裝扶手,增加局部重點照明,設置明顯路牌和指示。規劃老年住宅時就近布置醫療設施及加強治安保障,提升老年人心理安全感。
4)舒適性 對小區進行綠化改造,創建優美環境,用植物調節小氣候及擋風,營造適宜的溫濕度環境。
5)開放性與多樣性 基于不同年齡、愛好及健康水平的老年人需求,設置社區開放空間、半公共空間等,提升老年人活動的多樣性、豐富性及包容性,促進其交流,加強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運動散步空間可分為步行道、慢跑及輔助引導行道等。針對低齡攜帶孫子(女)的老年人可設置老幼共用空間。結合傳統文化增加老年人活動的類型,如刺繡、手工、插花、剪紙、收藏展示等,提升老年人參與活動的興趣及榮譽感。
套型適老化改造是指對存在安全隱患與空間設計不符合老年人人體工學的住宅空間及設施進行改造,使其符合老年人人體工學原理,緩解老年人因生理機能變化產生的不適感,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住宅套型可設置為老少混居形式,即在住宅中至少保留1間為普通人設計,其他房間按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設計。
從持續照護理念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套型改造應有不同側重點,改造前期即需考慮后期的潛伏設計(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老年人住宅套型的適老化改造要點
適老化改造還需注意視線、光線、聲音、儲藏、無障礙、家具及細部設計等方面,改造原則如下。
1)感官舒適 從視、聽、味、嗅、觸五感出發,在環境設計、設備、材質、顏色、標識等方面使老年人感到舒適,改善原套型中不適老狀況,創造五感彌補型環境。
2)尺度合適 空間、家具、設備的尺寸、高度應滿足無障礙需求,如柜門、開關、插座、窗把手、扶手等高度要求,設計上部柜高時應綜合考慮男女生理需求,以女性老年人高度為準。
3)設備安全 設計時應注意細節,如門把手易抓握;開關板按鍵明顯且易操作;室內應將高差臺階改為坡道,加設扶手;家具多用圓角,擺放靈活輕便;增加智能報警系統等。
4)操作方便 考慮老年人的活動規律,室內空間及設施有序布置。針對老年人人體工學原理和實際需要,采用適老化家具設計,如可撐扶玄關凳、床沿多功能扶手、可下拉櫥柜、感應燈、陽臺可升降晾衣桿等。
5)路徑通達 為安全考慮,室內空間應保障老年人視線通透,方便其觀察其他空間,空間路徑應簡潔、明確,通達性好。
6)空間多樣化 考慮到老年人心理特點,應在套型中留出公共活動空間。室內還可多放置老年人熟悉的物品,既提高其記憶力,又增加其歸屬感。
在老齡化背景下,新舊社區及舊套型的適老化改造尤為重要,應基于積極老齡化及持續照護理論,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分析老年人生活空間適老化改造要點,指出其應滿足老年人不同時期身體條件及社會活動需求;應考慮老年人的生理衰退狀況、人體工學原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征,調研老年人個性化行為特點和生活規律,提高老年人的獨立性與參與性。老年人社區環境應具備融合性、便利性、安全性、舒適性、開放性和多樣性特點,老年人住宅套型改造應從空間設計、采光通風、設施尺度、標識系統、材質顏色等方面入手,遵循安全、靈活、舒適、適用、經濟等原則,進行人性化設計,為老年人提供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