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斌,陳明月,杜 勇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的前提,生態城市建設下的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有助于城市采取切實有效的科學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態化水平。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前期,重點在于提升城市化水平,改變原本村鎮落后的社會面貌,過程較為粗放,片面追求速度,城市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群眾對于生態文明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城市規劃部門來說,做好在生態環境保護下的城市規劃生態化設計研究是現階段城市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助于我國城市生態化建設水平提高和人居環境改善。
生態城市理念于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所謂生態城市,主要包括對于環境資源的節約使用、生態環境的積極保護、良性發展的氣候環境、微生物多樣性發展等。生態城市建設包括廣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和狹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廣義上來說,是從文化和價值觀的角度來衡量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依據生態學的概念打造人居、自然、經濟協調發展關系,這種理念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社會發展;狹義上來說,即從生態學原理出發,重點研究城市生態領域。在此基礎上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形成一種群眾生活環境滿意、社會經濟發展建設可持續、生態環境友好、可實施程度高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見圖1)。

圖1 城市生態學原理
在全球現代化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生態城市理念,倡導實施生態化城市建設,是全球發展的共識,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助于引領城市建設朝著綠色、健康、節能的方向發展。在全球資源緊缺和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開展和實施生態化城市建設,是提高城市建設水平、迎合人類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需要全世界的城市規劃設計領域共同研究實施。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世界城市化發展開足馬力。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問題日漸突出,包括大氣污染、生態破壞、城市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城市規劃部門找出更優的解決方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生態城市理念,有助于優化資源使用模式,提高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使用比重,減少傳統石化能源的低效利用,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延緩氣體變暖的過程,不斷提高城市運轉效率,減少傳統城市病的無序裂變,提高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環境,促進城市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有助于豐富城市規劃設計內容,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在傳統城市化過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城市拓展速度,忽視了居民生存環境的優化,包括生活環境和情感溝通等。隨著社會競爭日漸激烈,人們面臨的社會壓力空前巨大,需要通過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工作幸福感。通過生態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優化建筑與植被等城市綠地建設,讓城市更加具有人情味,提高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改善交通擁堵,讓城市運轉更加暢快、更加環保、更具人情味。
由于我國城市化建設起步水平較低,城市規劃設計意識起步較晚,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對生態理念重視不夠,對于生態城市建設下的規劃設計理念研究不深。傳統城市規劃設計中,片面追求城市發展和服務經濟發展,沒有將生態環境更多地考慮其中,進而導致城市發展難題。在我國傳統城市規劃設計中,主要追求的是城市空間利用效率,讓更多人能夠留在城市,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由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結構造成的。此外,傳統城市規劃設計對基礎設施建設著墨較多,但城市建筑垃圾處理系統卻未進去合理規劃。
城市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沒能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必然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但也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極大污染。由于傳統城市規劃設計缺乏對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城市生態系統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具有嚴重污染性的廢氣、廢水和難以降解的塑料等固體廢棄物,無序排放到城市及周邊的大氣、土壤和水體中。這些污染不僅會影響城市面貌,而且隨著大氣環境的變化和地下水體的循環,必然影響人們的生活。
傳統城市建設主要服務于經濟建設,經濟發展是城市規劃的前提,導致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資源利用粗放的問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低品質、不充分燃燒的燃油用品的無序使用,高污染燃料的使用,不但污染環境,還給城市能源帶來巨大浪費。此外,居民生活垃圾傾倒、工業生產廢棄物排放、工程建設過程中固體垃圾的無序處理,造成大氣、土壤和水體污染嚴重。這些環境問題都源于資源粗放使用、城市規劃缺乏生態方面的考慮。此外,由于城市規劃設計不合理,城市無序擴張,汽車保有量大增,城市擁堵日漸嚴重,進一步降低了城市能源的使用效率,帶來較嚴重的大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引發人們的關注。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樹立生態城市理念已迫在眉睫,要充分認識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重要性,并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在生態城市建設下的城市規劃設計中,要確保規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并且在可行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完善,讓生態城市理念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注重城市規劃中綠色體系的打造,增加城市綠植,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特征、人居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點,進行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讓城市規劃設計在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前提下開展。
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需要從城市規劃設計著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城市生態系統。針對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更需要從根本上升級改善。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依靠其自身難以復原,必須采取切實措施,保障生態自然環境的恢復(見圖2)。如對于城市原始綠地的破壞,需要從植被景觀的建設入手,構建園林恢復城市生態系統。城市規劃部門需要在平面設計的良性可行基礎上開展空間探索,尤其需要優化城市道路兩邊的園林植被景觀,注重城市低層建筑布局,促使城市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格局,避免城市空間千篇一律。

圖2 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資源使用要從科學角度出發,強化對高能耗單位的監管,嚴禁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無序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提高能源清潔度;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提高單位能源的產值,減少能源浪費,樹立居民的能源節約意識;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注重對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減少無序擴張,加大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使用比例。在城市空間規劃中,在注重城市生態化的前提下,提高緊湊程度,實現經濟生產、文化娛樂和居住地之間的有效銜接,從根本上促進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實現。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化水平顯著提升,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從片面追求服務經濟發展轉變到提高城市發展質量上來。生態城市建設是當下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積極融入生態城市理念,針對傳統城市規劃設計的弊端,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加以解決,讓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行之有效,將生態保護落到實處,真正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