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強,徐 巍,童 晶,劉登輝,高 寧
(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華北公司,天津 300457)
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為大型情景園林劇場園區類工程,占地面積約30萬m2,總建筑面積約44萬m2。園區內包括A1~A5核心劇場、B1~B6管理用房、C1~C10情景園林、D1~D21商業水街、東西游客中心和主題酒店等45棟單體組成(見圖1)。核心劇場地上3~4層,最高21.6m,劇場頂部為鋼結構桁架。本工程建筑單體及業態種類多,機電系統復雜,涉及4家建筑設計院,多家專業設計單位,還包含古建、燈光舞美等文化、演出專業隊伍,參建單位眾多。

圖1 項目效果
機電深化設計除包含給排水、暖通空調、強弱電、消防等常規機電專業外,還需考慮與混凝土結構、鋼結構、二次結構、精裝修、智能化、幕墻、景觀園林等專業的協調配合,特殊工程如本工程還需考慮古建、舞美、燈光等演繹專業相關內容。
目前,大多數工程未進行三維正向設計,設計院按傳統模式出具二維圖紙,建筑、結構、水、暖、電五大專業受二維圖紙所限,相互之間考慮較難周全,施工單位需進行大量深化設計工作。施工單位需從工程整體出發,全專業考慮,發現碰撞、不協調等問題及時溝通協調解決,要考慮設計院內部溝通效率,特別是本工程涉及多家不同建筑和精裝設計單位,交叉面眾多,可通過搭建設計協同平臺,借助二三維一體化提高設計協同效率。
機電深化設計工作開展時間較晚,不利于進行一些可能的建筑結構優化。建議總包進場后圖紙具備即開展全專業的機電深化設計工作,相應部位結構施工前即完成大部分深化設計,便于對建筑結構進行優化。機電深化設計要與設備招采聯動,及時確定設備選型,有助于預埋階段施工,要充分考慮特殊設備招采周期,保障設備按計劃進場安裝。
深化設計工作不是簡單地建模、畫圖,在滿足設計規范和功能要求的基礎上,還要滿足施工規范及運維檢修需要。深化設計工作要結合現場機電各專業分判模式,明確各分包界面和工序安排,特別是綜合支吊架的應用。除業主、設計、總包人員外,建議分包技術人員和設備供應商參與深化設計工作,保障深化設計成果落地實施。
本工程機電系統復雜、參建方眾多,總包機電深化設計實施和管理難度大,故運用ICOD機電深化設計工作體系指導相關工作,如圖2所示。

圖2 ICOD機電深化設計體系
本工程應用BIM技術,對機電工程進行二三維一體化深化設計。工程初期,建立結構、建筑、機電全專業三維模型,提前發現并解決各專業間的不協調,輔助設計優化。除機電各專業內部間的管線綜合、精確定位外,還需特別注意機電與鋼結構桁架、防火卷簾、精裝天花等特殊部位的深化設計。深化設計成果二三維相結合,通過三維模型導出二維圖紙,經業主、設計等審核審批后實施。在設備機房、管廊等復雜部位出具二三維一體化的施工圖紙,包括平面、剖面、側面、三維圖等,再輔助以移動設備上的輕量化模型,直觀指導現場施工,避免拆改,保障順利施工。
本工程核心劇場、東西游客中心、水街為不同的建筑設計院和裝修設計單位,工程單體及參建單位眾多。應用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協同平臺(應用BIM360協同平臺),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明確工作流程與審圖流程(見圖3),進行高效的工作協同。

圖3 深化設計工作流程
協同平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設計協同,另一部分是現場管理協同(見圖4)。參與協同工作的不同單位和人員分配不同的權限,通過技術和深化設計人員進行無縫銜接,由總包進行統一協調管理。需要說明的是,工程各參建方均納入協同平臺,總包的技術、機電、工程等部門均納入現場管理協同,實現不同權限內的信息實時傳遞。協同平臺的搭建確保信息時效性,提升溝通和解決問題效率,減少60%以上的溝通成本,保障項目高效運行。

圖4 協同平臺框架
在工程建設初期,根據工程特點進行設計優化和方案優化。本工程通過對原設計方案進行綜合分析,從建筑全生命周期綜合考慮,借鑒市政工程地下綜合管廊技術,在園區內設計類管廊,將室外主要埋地管線集中布置于類管廊內,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創新性地對類管廊進行平面布置,確定入廊管線并進行管線復核計算,對類管廊進行艙室斷面設計。優化后類管廊與主劇場同期開始建設,使工程進度滿足排練和演出計劃要求,有利于工程總體部署及質量、安全保障,提升園區運營維保管理能力,便于后期擴容,減小維保成本,最大化運營收益。
對A5中心劇場進行CFD(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分別從夏季、冬季2種工況對劇場內風速、溫度、濕度進行模擬,優化空調系統設備和管線,通過增加風口數量、優化風口位置提高體感舒適度。
應用BIM技術對機電全專業進行深化設計,出具預留預埋圖、平面圖、二三維一體化設計圖、支吊架布置圖、管井詳圖等全套深化設計圖紙。機電深化設計要考慮全專業,實現零碰撞;設計綜合支吊架,優化凈高,明確安裝工序,考慮施工和檢修空間,保障深化設計成果的落地實施。本工程制冷機房循環泵組采用預制裝配式工藝,采用模塊化安裝,節省工期,提高安裝質量。
建立“3+3”校審流程,保障深化設計圖紙的準確性,確保成果落地應用(見圖5)。

圖5 “3+3”校審流程
在協同平臺的基礎上,建立“6+N+N”溝通協調機制,實行“全過程+全員+全專業”的溝通機制。
1)全過程(6類會議) 深化設計貫穿于項目全過程,通過策劃會、討論會、協調會、內審會、交底會、總結交流會等6類會議協調推進相關工作開展;還可根據需要召開專項培訓會、創優策劃會等會議。
2)全員(N) 項目部技術、機電、商務、工程、質量等各系統全員參與,外加項目各專業分包(含甲指分包),業主、設計等各參與方。
3)全專業(N) 機電深化設計是總包工程深化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與結構、鋼結構、二次結構、裝飾裝修、消防、弱電、幕墻、景觀園林等專業充分協調配合。
深化設計人員需上承設計,下接施工,綜合能力要求高,不僅需要懂設計,而且要解施工現場,具備一定的綜合協調和解決問題能力。該項目進行深化設計工作的人員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需系統性培訓、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與現場相結合,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保障體系運行。
通過構建ICOD機電深化設計體系,有效提升大型公建項目深化設計工作效率和質量,有機組織參建各方進行設計優化、方案優化和深化設計,實現機電安裝“零開洞”和“零拆改”,通過BIM技術應用和管理創新實現工程降本增效和品質提升,贏得業主等各方的認可和信賴,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