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余欣,生于浙江慈溪,在山水中撒歡,長至學齡,便來了上海。寒暑假,又忙不迭地要回阿娘家去。那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野望峰巒,絆住了他的心。
后來,他揮毫,山水躍然紙上;再后來,他騎行,山水自成背景。小小的他,在大大的世界里,呼吸、品味,然后放空。
余欣, 17歲開始學畫,對中國畫有著莫名的感情。因為這份癡迷,余欣進入上海縫紉機廠工作,會畫畫的余欣,在行業系統里有了名氣。上海總工會籌建黃山療養院,建筑空間需要裝飾,便來縫紉機廠要人。余欣在黃山一呆3年,還結識了相伴至今的愛人。也正是在黃山如癡如醉的生活,讓余欣下了決心東渡日本。“上海人在東京”的日子,余欣再熟悉不過。他曾憑借自己的山水畫獲得過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我發現日本人骨子里對中國畫并不尊重。日本不是我的久留之地。”余欣目標明確地開始打工賺錢。“難得休息,我就去他們的書店,看看國外最新的攝影和書畫趨勢,開開眼界。”余欣回國了,成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畫院簽約畫師。
在另一個圈子里,別人不看余欣手上的活兒,而是為他腳下的功夫買賬。他,是出名的自行車高手。問他如果條件允許,敢不敢挑戰環法自行車賽,向來恭謙的余老師難得拍起胸脯:“不是吹牛哦,如果他們分年齡組,我肯定敢去試試。”
余欣敢去挑戰環法的底氣,來自2018年的“萬里素騎行”。77天、6000公里、全程吃素,在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從上海出發,從浙江到江西、湖南、四川,再至重慶、陜西、河南、安徽、江蘇,在中國版圖上的“金腰帶”兜了個圈。
余欣至今不會開車,也從未想過學開車。以前,騎車上下班,來回兩個小時,雨雪無阻。現在退休了,有書畫院的活動去市郊,大巴士往返,余欣和老同事們打招呼,“我騎車來,你們到了,我也到了。”一輛自行車,載著余欣的半生,有點奇,很多勇。
為什么愛騎行,其實還是因為畫畫。“騎行為我帶來了創作中的靈氣。”余欣野騎時喜歡走縣道、鄉道,所以一路上的景色與你我常見的又是不同。“當你見過不一樣的風光,并完成一定積累之后,你越來越會對大自然產生敬畏,而畫山水的觀念也會有變化。”(摘自《新民晚報》12.2華心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