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贏得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考驗。如何處理好干部隊伍老化與改革開放事業之間的矛盾,成為當時中共中央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重大政治問題。
“挑選好接班人,親自看他們成長起來?!?/p>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把妥善解決好干部隊伍新老交接視為防止“文革”復發和推進改革事業的重要舉措。1979年7月29日,鄧小平在接見中共海軍委員會常委擴大會議全體領導干部時強調:“一定要趁著我們在的時候挑選好接班人,把那些表現好的同志用起來,培養幾年,親自看他們成長起來?!?/p>
1980年2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我想請在座的同志們考慮,下屆的中央委員是不是可以選五十個五十歲以下的人。代表大會的代表應該有相當數量的五十歲以下的人。如果做不到這兩點,我們那個代表大會就不是成功的代表大會。再往后,我們的代表大會代表、中央委員會委員還應當更年輕一些。這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庇捎卩囆∑疆敃r在黨內的地位和威望,他對培養選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視,有力推動了中共干部隊伍年輕化建設,也為妥善解決當時頗為嚴重的干部老齡化問題提供了思路。
鄧小平對實現干部隊伍新老交接穩妥“過渡”也有深刻思考。1982年7月30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指出:“顧問委員會是個過渡,這個過渡是必要的,我們選擇了史無前例的這種形式,切合我們黨的實際。但是在這個過渡階段,必須認真使干部隊伍年輕化,為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廢除創造條件。”
鄧小平在講話中還強調:“中青年干部有的是,問題是過去我們老同志眼睛長期不是向著他們,不從他們中間去選拔接班人,總是在老的圈子里面轉過去轉過來,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薄斑@個問題關系到軍隊建設的前途。體制調整,國務院、黨中央機關都做得不錯,軍隊就比較差。當我們真正找人的時候,人還是可以找到的。當然,總要過渡一下,總要想辦法。反正我們這一代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要欠賬的。”
“進入中顧委的條件很嚴格”
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正式決定設立“中顧委”制度,對其性質、定位、職權、人員組成等作了專門規定。
中共“十二大”期間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是中央委員會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必須具有四十年以上的黨齡,對黨有過較大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中央顧問委員會每屆任期和中央委員會相同。它的常務委員會和主任、副主任,由中央顧問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并報中央委員會批準。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必須從政治局常務委員中產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可以列席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它的副主任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在中央政治局認為必要的時候,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常委也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p>
《中國共產黨章程》將“中顧委”制度化和規范化,照顧到當時中共干部隊伍的現狀,保證了中共高級干部隊伍和核心部門干部新老交替的有序穩妥推進。原中顧委秘書長李力安回憶:“當時進入中顧委的條件很嚴格,必須具有40年以上的黨齡,擔任過省部級、大軍區主要領導職務,對黨有過較大貢獻,有較豐富的領導工作經驗,在黨內外有較高聲望的人,才能當中顧委委員。這樣,一共選出了172名委員,小平同志任主任,日常工作由薄一波副主任主持。中顧委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老同志從第一線順利過渡到能夠完全退出工作崗位,從而實現新老干部的合作和交替?!?/p>
隨后,“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對“中顧委”的工作作了原則性安排部署。1982年9月13日,鄧小平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又對“中顧委”的歷史定位、權限職責、工作原則等作了說明和規范。
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前,中顧委歷時兩屆,委員們的年事都很高了,黨的干部離休、退休制度已經全面建立并正在順利執行。中顧委已基本上完成了它作為一種過渡性組織的歷史任務,經中央同意,十四大不再設中顧委。
(摘自《炎黃春秋》 魏德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