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2年10月9日一早,山海關鐵工廠1000多名罷工工人前往火車站,實施臥軌行動。隨著一陣刺耳的緊急剎車聲,列車停在了離工人只有十幾米遠的地方。京奉鐵路中斷運行。反動勢力不得不接受了王盡美為工人提出的罷工條件。到1948年,經過紅色工運洗禮的東北鐵路工人,成長為推翻國民黨統治的主力軍。
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介紹,毛澤東同志決定將大決戰的第一仗放在東北,在這個作戰方針當中,提出了攻錦打援的戰略部署。當時東北野戰軍的主力集中在長春、哈爾濱一帶,錦州地處千里之外的遼西,攻打錦州大量軍需用品都要通過鐵路運到前方戰場。國民黨軍開始派飛機晝夜轟炸西線鐵路,企圖切斷解放軍補給線。而此時攻錦打援的戰斗異常激烈,急待軍火補充。上級要求,務必在短時間內,把運輸軍火的列車開到前線。
9月28日凌晨,3005次秘密軍火列車出發。運行方案要經白城、鄭家屯、彰武、新立屯等地,最后到達西阜新附近,行程800多公里。為避免國民黨飛機發現,列車夜間行車都不敢開燈。然而,國民黨飛機依靠發射照明彈發現了夜行的3005次列車。3005次列車32節車箱中,有8節裝的是炸藥,一旦被敵機打中,后果不堪設想。
為掩護列車,沿途的解放軍汽車部隊打開車燈,“引火燒身”,保護了3005次列車。列車接近彰武站,遭遇國民黨飛機襲擊。3005次列車不亮燈、不鳴笛,奮力前沖。10月2日凌晨6時,3005次軍火列車冒著槍林彈雨,經過四晝夜奮戰,安全到達錦州前線的清河門站。守候在車站附近的數千名解放軍戰士,不到一小時就把8車彈藥、22車炮彈卸完。
10月14日,上午10時,錦州城總攻開始。500門大炮向著城墻和防御工事轟擊,很快打開缺口。11時,步兵開始沖擊,迅速突破城垣。激戰31小時,攻克了錦州。3005次列車運送的彈藥為攻克錦州以及遼沈戰役取得勝利作出重要貢獻,3005次列車乘務組榮立集體特等功。
遼沈戰役結束后,東北野戰軍百萬大軍入關,經北寧鐵路運送的特種兵裝備有80列,武器彈藥70列,被服給養90列,人員和其他物資60列,總計300余列,一共24萬余噸。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據CCTV國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