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供給紊亂和短缺問題很值得警惕,部分產業鏈供應鏈局部斷裂、運轉停滯,對各國相關產業已經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更為深遠的負面影響仍在發酵。
科學研判新環境新形勢,謀劃明年經濟工作,要求進一步深化對初級產品在戰略全局中地位作用的認識,把握好提升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水平的思路和方法,將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是要立足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做好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同時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當前的外部環境于我不利,必須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統籌發展和安全,特別是要注意防范“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警惕單一領域出現的問題引發系統性、全局性風險,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當前,我國石油、鐵礦石、大豆等對外依存度較高,一些資源和原料的進口比重還在上升。對此,需高度重視初級產品供應中存在的重大缺口,密切跟蹤、深刻研判、充分準備,在糧食安全保障上更是不容有失。
二是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好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近年來,我國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了變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出現瓶頸。更好推動經濟發展不能只顧“單兵突進”,要將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考慮和推進,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融合聯動,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用好初級產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作用。
三是要立足工作實際做好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在生產領域,進一步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不斷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強消費對生產的牽引。要著眼于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采技術開發應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還要立足我國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的基本態勢,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準有效解決糧食結構性短缺矛盾的突破口。
(摘自《經濟日報》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