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農作物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品,對人體健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農作物的品質需要進行嚴格把控,以滿足人們的高品質要求。將無公害栽培技術應用到農作物的實際生產中,能夠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達到預期標準。為此,本文將從在農作物的種植中如何加大應用無公害栽培技術進行相應的研析,致力于幫助解決農業生產問題,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常態化要求,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獻策。
關鍵詞:農作物;無公害種植;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0-0139-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316? ? ? ?文獻標志碼:A
在綠色新發展理念的大力倡導下,我國逐漸加大了對無公害技術的研究,將其具體應用到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之中。無公害栽培技術能夠實現“三關”與“六節”的有效發展,即在農業生產基地的區位選擇與種植過程無害化,在殘留毒物檢測3個關卡上嚴格把控,以及在產地環境、品種的選育、病蟲防治等6個環節上的優化。
通過以上措施,能夠形成標準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從而有效解決因化學污染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農作物品質下降的問題,切實有效解決“三農”的疑難雜癥,從根本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1? ?當前無公害栽培技術在農業應用中的成果
在農作物的種植中應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可通過一系列的無公害化處理代替原先的化肥、農藥等栽培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肥料。隨著我國對農產品產量需求的快速增長,勢必要求在農作物的生產中使用有機肥以及底肥等物質,但過度的使用肥料,將會嚴重導致農作物產品質量的下滑,使得縮短作物的生長周期與滿足龐大的國內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因此在應用無公害栽培技術時,需要根據作物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生長條件合理地使用肥料。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在該方面的應用已經取得部分成效。
通過在旱地中進行小麥作物無公害化的技術應用推廣,已經有效地實現了產量的提高,有關數據調查顯示,小麥的增產率能夠高達70%以上,單產量實現質的飛躍,化學等有害物質實現了最大限度的管控,有效地節約了種植成本,保障了農作物的優良品質[1]。同時,構建了當地有序的農業生產體系,實現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結合。
1.1? ?實現綠色生態效益
無公害化農業種植栽培技術的不斷投入,大幅度減少了有害物質的使用,改善了農業種植環境和原有的生態保障系統,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功效,響應了國家綠色環保生態理念的號召,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際的無公害化的管理運行過程中,通過在農作物的種子選育、栽種培育、收貨果實3個方面的具體應用,能夠從農作物的整體環節上進行有效把控。以生態綠色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對構建綠色的現代化立體農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2? ?實現社會保障效益
從社會效益來看,無公害化的栽培管理技術不僅可以實現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還可以解決我國部分地區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通過將整套無公害化管理技術具體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緩解了我國農業技術過于落后的局面,有效解決了貧困落后農村地區的生計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矛盾,保障農業生產質量,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增質提效。此外,通過大范圍的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助力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動能。
2?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2.1? ?普及情況不容樂觀
就目前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應用情況來看,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重視程度低、技術認知差、管理工作不完善等問題。整體的無公害栽培技術應用區域差異較大,在東部等較為發達地區應用范圍較廣,而西部等較為落后的地區,落實的情況不容樂觀。而且很多地區難以適應新型的栽培技術,對該項技術仍然存在抵制現象,這就導致當地的糧食產量無法大幅度提高,阻礙實現全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并且受制于經濟、科技等因素,在地方開展技術應用時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導致在栽培過程中出現其他問題。此外,傳統的種植理念深入人心,農戶短期內難以適應新型技術[2]。
在技術管理上缺乏一定的實效性。無公害化的栽培管理技術關鍵是通過構建農業綠色生態體系來保證農作物的產品質量,保障生產安全。而在我國部分地區過度使用化學肥料、違規使用生活用水進行灌溉等現象頻發,嚴重阻礙了無公害化技術管理的有序開展,導致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二次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為我國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2? ?具體應用操作存在缺陷
在部分已經進行農作物種植無公害栽培技術管理的地區,落實情況不容樂觀。對作物進行栽培時,選育的品種沒有達到技術管理的規范標準,甚至在栽培的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的現象,未能嚴格按照無公害化的標準進行作物生產。盲目地生產推廣,未能考慮到當地的土地條件以及人員資金技術支持的情況,致使與當地實際的種植情況發生脫節,反而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管理理念是指在遵循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前提之下,將農作物生產的所有工序進行綠色的無公害化處理,形成標準化、系統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無公害栽培技術雖然逐漸受到市場青睞,但過分的市場投機,強行進行改造的方式,阻礙了我國農業生產體系的進步。技術人員的素質不達標,當地的土壤條件難以支持,種植的操作程序不規范,使得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成為了形式上的現代農業發展手段[3]。
3? ?加強無公害栽培技術應用的措施
3.1? ?加強前期準備工作
在實施無公害栽培管理前,需要對當地的土壤條件情況進行嚴格分析,確保滿足無公害化處理的標準,滿足實施管理技術的要求。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進行無公害化生產處理的前提,在實現無公害栽培的同時,確保當地土地環境質量的穩固。
除此之外,當地政府要積極展開經濟與政策技術上的支持,下派專業的無公害化技術處理人員進行生產管理,開展區域幫扶模式,實行一對一的專項農戶技術傳授計劃,將無公害栽培技術講解給農民,從根本上解決技術欠缺導致的農作物管理問題。實施規范化管理標準是提高無公害化技術應用的措施,種植人員的操作行為會直接影響到無公害栽培的情況。因此,在進行技術應用前,需要對種植人員進行嚴格要求,將田地實行個人責任承包制度,提高種植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管理效率。
3.2? ?提高水肥農藥監管力度
無公害化的栽培管理要求對肥料及化學病蟲害防治有一定的標準。水肥管理作為農作物栽培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水肥建設,能夠有效提高土壤養分,改善作物條件,增強其生長能力[4]。因此,在肥料的選取上需要選擇綠色肥料,進行無公害化的處理,按照規定標準進行嚴格的篩查,剔除不符合標準的肥料,盡量使用有機肥代替化學肥。在進行水環境管理時,選擇最佳種植區位,利用多種澆灌方式攝取水分,結合當地的天氣情況,可以選擇噴灌、滴灌及漫灌等多種方式,提高土壤的應對能力,減少土壤鹽堿化等問題。
3.3? ?加大良種培育技術
良種種植方法,可以從作物屬性上有效杜絕病蟲害的問題,提高糧食產量。優秀的農作物品種可以適應多個地區種植環境,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推進農作物種植無公害化技術管理的進程中,需要將良種的培育計劃納入實施規劃中,根據無公害化管理的農田條件進行具體的良種培育,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改良種子品種,有效解決因化學防治病蟲害手段給作物帶來的健康影響。簡化病蟲害治理方式,結合物理與生物防治方式,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為作物的無公害化種植提供幫助。
3.4? ?應用信息智能技術
信息智能技術已經逐漸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在進行無公害栽培技術管理中可以將智能監管、大數據土壤預測、植物條件狀況分析等技術應用其中。實時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有效的采取措施。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等方式了解當地土壤狀況,為前期的準備工作帶來便利。
4? ?結束語
本文從我國新時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入手,闡釋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技術的具體應用,對推廣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討論。農作物生長前期做足準備工作,種植過程中加強各項監管力度并采用信息智能手段,這些措施能夠切實有效提高無公害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管理水平,為建設現代化的立體農業發展體系提供技術管理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邵成.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1):68.
[2]藺杰.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分析[J].新農民,2020(5):53.
[3]張宏霞.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3):62-63.
[4]王海龍.淺析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J].農家參謀,2020(3):51.
(編輯:白?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