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亞


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命題之后,如同向中國種業發出嘹亮的進軍號,讓種業人士肩負起強烈的使命感和危機感。2021年是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局之年,通過頻頻會議、專家獻言以及媒體報道,圍繞著解決中國種業“卡脖子”問題出現許多觀點和建議。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管理和利用力度
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以“種業使命,南繁未來”為主題,共商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共謀種業高質量發展。專家認為,種質資源管理和利用不力是種業“卡脖子”首要問題,要保護和利用好種質資源,加快資源普查和搶救性收集,推動資源登記和交流共享。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創制有突破性的種質,在育種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院士認為:“豐富的種質資源是優質品種選育的前提條件,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與利用則是品種創新的基石。當前的首要工作是充分進行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加快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行動。但只是把這些資源收集起來不是我們的行動目標,關鍵還需要加強種質資源重要性狀精準鑒定,深度發掘重要性狀基因及其有利變異,強化滿足育種家所需求的新種質創制,提升優異種質資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有專家指出,防止種質資源流失也是必須重視的問題。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大量的物種通過各種途徑流失。一是官方交換。主要是在所謂“互惠互利”基礎上進行的資源交流,每年對外提供作物種質資源1 400份(次)。二是“合作研究”。有些科研人員以合作研究為名,“公開”地攜帶各種珍稀農作物種質資源出境。三是商業行為。外國(或境外)公司或科研機構通過收購、合作、考察等方式獲取種質資源,特別是野生資源或野生親緣植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隱秘進行的,甚至是偷竊和走私,從中謀取商業利益。這種組織和個人被國際社會指摘為“賣國”行為。
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種業治理體系
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國際上,種業巨頭無一不是依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發展壯大的;世界種業強國也無一不是知識產權保護強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保護,種業創新就會落空,就會出現“誰搞原始創新,誰就是冤大頭”的惡性循環。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各種措施密集出臺。種業翻身路徑千萬條,抓住知識產權“牛鼻子”是第一條。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指出:種業界對假冒套牌、仿冒仿制等亂象反響強烈。2016—2020年,全國法院審結涉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從66件增加到252件,其中侵權的糾紛案件占比就超過了80%,種業侵權事件明顯增多,開展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十分迫切。培育一個周期長、成本高的優秀品種很不容易,換個包裝、套個牌,就把花了很大功夫、付出很大代價培育出的品種輕而易舉地盜走了,沒有人愿去創新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
整治行動的當務之急是開展全面摸排檢查,突出重點品種、重點環節和關鍵時節,對種子基地、企業和市場開展全面徹底的檢查。要嚴把“三關”:一是基地關,重點檢查制種基地生產備案、委托合同、品種權屬來源等內容,嚴厲打擊非法生產轉基因種子、盜取親本、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二是企業關,嚴查生產種子質量、真實性等。三是市場關,在用種高峰期,加密種子市場檢查頻次,嚴查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電商渠道種子經營行為監管,確保生產用種安全。
要積極探索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實質性派生品種是對原始品種進行簡單修飾后育成的衍生品種。在這種制度下,派生品種可以申請獲得品種權,但在生產銷售時要征得原始品種權人同意,并按合同約定給予商業回報。這項制度建立了利益分享機制,將對有效激勵育種原始創新發揮重要作用。
支持“科企合作”,打好種業翻身仗
4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科企合作暨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產業化論壇”上,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說:“國家支持科企合作,打好科研翻身仗”;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發言:“科企合作協議的簽訂,真正讓科研單位的成果在企業開花結果”;北京市農業科學院負責人李成貴認為:“科研單位創造價值,企業擴大價值,農民收獲價值。”
2015年以來,國家進行品種審定制度改革,除保留原來的國審、省審制度之外,增加了綠色通道、引種備案、聯合體渠道等,玉米新品種放量通關。據農業農村部資料,2017年通過國審玉米品種171個,2018年國審516個,2019年國審547個,2020年國審802個,2021年國審913個,持續創造玉米品種審定新高。
實際上,“科企合作”這個口號早已被全國種業奉為經典、遍地開花了。“科企合作”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種子企業的主要生存業態,依靠購買品種權擴大經營范圍獲取資本優勢。有關部門大力提倡“科企合作”,目的是為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排憂解難,讓科研單位的成果在企業開花結果。種子企業依靠“科企合作”從科研單位購買品種權,最終將使種子企業放棄科技創新而被引向“科企合作”,成為一家完全依靠批發兼營銷的“種子超市”。
時過境遷了!今非昔比了!審定玉米品種批量問世,售價也急劇下降甚至“跳水”了。從網上查詢或微博搜索,現今農業科研院所公開叫賣新品種營銷權的廣告多了去了,盡管通過網媒直播會、現場觀摩會宣稱自家的新品種“超過958” “勝過335”,但原來可與黃金比價的新審定品種狂跌至“白菜”價,吆喝著十萬二十萬元都無種業老板問津了。
實現高端蔬菜品種國產化路在何方
目前我國蔬菜種植面積0.23萬hm2,總產值2萬億元,不僅自家的菜籃子豐富多彩,而且大量的蔬菜出口國外,全世界的蔬菜產量有1/2來自中國。從蔬菜產業的貢獻來講,它以10%的面積創造了近40%的種植業產值,尤其是高端蔬菜產業,年產值超過9 800億元,長季節栽培番茄、彩椒等高端蔬菜產品產值超過3 000億元。但我國高端蔬菜種業受國外優勢品種的強力沖擊,每年要從美國、荷蘭、法國、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國進口番茄、甜椒、水果黃瓜等高端蔬菜種子的貿易額超過20億元,進口品種的產值超過3 000億元。在高端蔬菜生產上,國外公司的品種占有很高比例。其中,長季節栽培的辣椒和茄子、櫻桃番茄、水果黃瓜、青花菜、胡蘿卜、菠菜、洋蔥等種子85%以上來自國外。我國蔬菜種源“卡脖子”問題廣受關注。
為破解蔬菜種業“卡脖子”問題,2021年5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高端蔬菜品種國產化”啟動會召開,吹響了我國蔬菜產業全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號角。蔬菜種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兩年內培育設施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等優質高效高端蔬菜品種30~40個,在品質、抗病、抗逆等性狀方面與國外進口品種相當或更優,各類高端蔬菜品種替代國外品種比例平均提高5%;到2025年自育高端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平均達到30%以上,逐步實現高端蔬菜品種國產化。
種子企業必須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提交一份“關于種業科研創新的建議”提案,呼吁緩解種子企業科研人員流失現象:“現在年輕人不愿意到田間地頭做科研,更愿意待在城市里,一些種子企業科研人員流失嚴重。”李登海建議:種子企業必須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要在職稱評定、科研立項、成果評價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打贏種業翻身仗。
新《種子法》第六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與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科技人員交流,支持本單位的科技人員到種子企業從事育種成果轉化活動;鼓勵育種科研人才創新創業。”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發文《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農種發〔2016〕2號),“鼓勵科研院所骨干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在企業服務期間,享有參加職稱評聘、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權利,參與科研成果權益分配”,表述諄諄,應者寥寥。
科研人員為什么不愿意“進入企業”?眾所周知,現今90%以上的種質資源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吃著“皇糧”,享受著巨資科研經費和“成果轉化”提成,某些稍有作為和能力的,還有晉升研究員、掛冠院士以及榮任所長、院長或政府官員的機遇,還有多少人愿意進入種子企業兢兢業業培育品種呢?
在品種為王的時代,育種研究必須成為種子企業核心競爭的主體。種業老板感嘆最難辦的事是企業招人難、留人難!特別是在民營種子公司,引進科技人員晉級升職更難,這就影響了種子企業組建自己的科研育種隊伍。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很重視形象和名譽,名不正則無位份,為此也不愿意埋名到民營種子企業工作。通俗地說,就是種子企業老板難以巨資建立科研育種平臺,培育自主產權品種,全靠“科企合作”從科研院所購買品種維持市場營銷,造成種子企業“大的起不來,小的死不了”局面。種子企業怎樣才能建成科技創新的主體?這才是今天種業最嚴重的“卡脖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