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菁


摘 ? ?要:為了篩選出適宜霞浦冬閑田推廣種植的高產、優質馬鈴薯新品種,2020年12月-2021年4月,霞浦縣種子站在霞浦縣沙江鎮南屏村農富農場開展了馬鈴薯不同品種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的11個品種中,閩薯2號綜合性狀較好,產量和抗病性表現較好,均比閩薯1號(CK)增產顯著,適宜在當地推廣種植;中薯566和中薯3號比閩薯1號(CK)減產不顯著,有待繼續觀察;閩彩薯674、閩彩薯179、閩彩薯043、中薯27 均比閩薯1號(CK)減產顯著,不宜在當地推廣種植。
關鍵詞:霞浦縣;馬鈴薯;品種對比;增產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9-0007-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32 ? ? ? 文獻標志碼:B
霞浦海岸線長,冬閑田面積大,霜凍期短,冬季氣候適宜馬鈴薯生長,具有發展冬種馬鈴薯的資源優勢。另外,冬種馬鈴薯具有生產期短、產量高、食菜兼用等特點,又不與早晚兩季爭地,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能增加田間經濟效益,促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霞浦縣冬種馬鈴薯常年播種面積3 000 hm2,產量在2 000~35 000 kg。為了調整霞浦縣馬鈴薯品種結構,從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引進高產優質的馬鈴薯新品種進行田間試驗,研究不同品種馬鈴薯的生育期表現、經濟性狀和產量水平,篩選出適宜霞浦縣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為當地農民擇優選種提供理論依據[1]。
1 ? 材料與方法
1.1 ? 地塊選擇
選擇地塊位于沙江鎮南屏村,北緯26°47′42″,東經119°59′13″,海拔約10 m,無霜期360 d,年降水量1 500 mm。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含量87 g/kg,堿解氮含量130 mg/kg,有效磷含量62 mg/kg,速效鉀含量118 mg/kg,緩效鉀324 mg/kg,pH值為6.1。
1.2 ? 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有閩薯1號(CK)、閩薯2號、閩薯4號、閩彩薯179、閩彩薯043、中薯3號、中薯27、中薯566、中薯早39、費烏瑞它、閩彩薯674共11個種薯,品種全部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提供,其中閩薯1號(CK)和費烏瑞它的種薯為原種,閩薯2號的種薯為一級種,其余品種的種薯為二級種。
1.3 ? 處理設計
田間共設11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每個處理1個小區,每個小區壟長30 m、寬0.8 m,小區面積為24 m2。試驗區四周設3 m保護行,采用起壟栽培、開溝點種的方法,每小區兩行,行距80 cm,株距25 cm,栽植3 700~4 000株/667 m2。
1.4 ? 田間管理
2020年12月31日播種,大種薯需切塊處理,用75%酒精或5%高錳酸鉀溶液為消毒種薯切塊所用的刀具消毒。切好的薯塊放在光照下自然晾干或用草木灰加殺菌劑蘸傷口,促使切塊表面傷口快速愈合。切塊的種薯比不切塊的種薯發芽速度快。
播種前每667 m2施有機肥400 kg,手拉手硫酸鉀復合肥75 kg,播種前將所需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入。2021年1月25日—2月2日出苗,齊苗時用30 kg/667 m2的硫酸鉀復合肥進行追肥, 并噴施70%代森錳鋅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現蕾時噴70%代森錳鋅加春蕾霉素,成熟時進行田間實測。各小區除馬鈴薯品種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5 ? 測產指標
當田間大部分莖葉微黃、匍匐莖干縮即可收獲,選擇晴天實挖測產,通過對田間管理措施及各參試品種生物學性狀、生育期表現、經濟性狀、實地測產進行詳細記載,收獲時分小區分處理稱重計產。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生育期分析
由表1可知,播種期統一為2020年12月31日,不同品種的出苗期、開花期、成熟期和生育期均有所差別。閩薯2號出苗期最早,是1月25日,閩薯1號(CK)出苗期最遲,是2月2日;費烏瑞它出苗率最高,達100%;閩彩薯674生育期最長,為107 d,比閩薯1號(CK)長9 d;閩薯2號生育期最短,為95 d,比閩薯1號(CK)少3 d。其余品種生育期都在100 d內。
2.2 ? 經濟性狀分析
由表2可知,單株薯塊由多到少為閩彩薯179>費烏瑞它>閩彩薯043>中薯566號>中薯27>閩薯2號>中薯早39>閩薯1號(CK)>中薯3號>閩薯4號>閩彩薯674。閩彩薯179單株薯塊最多可達6.8個,比閩薯1號(CK)多2.8個;閩彩薯674單株薯塊最少,為2.9個。單株薯塊重由高到低為閩薯2號>費烏瑞它>閩薯1號(CK)>中薯566號>中薯3號>中薯早39>閩彩薯043>閩薯4號>中薯27>閩彩薯179>閩彩薯674。閩薯2號單株薯重最高,為0.94 kg,較閩薯1號(CK)重0.04 kg;閩彩薯674單株薯重最低,為0.16 kg,較閩薯1號(CK)輕0.74 kg。
2.3 ? 產量分析
由表3可知,各品種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閩薯2號>費烏瑞它 >中薯566號>閩薯1號(CK)>中薯早39>中薯3號>閩彩薯043>中薯27>閩薯4號>閩彩薯179>閩彩薯674。
實挖測產表明:閩薯2號產量最高,鮮薯平均產量達3 431 kg/667 m2,比閩薯1號(CK)增產19%;費烏瑞它產量次之,鮮薯平均產量為3 348 kg/667 m2,比閩薯1號(CK)增產16.1%;中薯566號為第3,鮮薯平均產量為3 236 kg/667 m2,比CK增產12.2%。中薯早39、中薯3號、閩彩薯043、中薯27、閩薯4號、閩彩薯179、閩彩薯674等7個品種均比閩薯1號(CK)減產,閩彩薯674因染晚疫病鮮薯產量僅為649 kg/667 m2,比閩薯1號(CK)減產77.5%,表現最差。
3 ? 結果討論
實挖測產表明,在冬種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條件下,參試的11個馬鈴薯品種采用同等配套栽培技術,閩薯2號和閩薯1號(CK)表現為早熟,閩薯2號和費烏瑞它增產顯著,適宜在當地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 1 ] 梁珠英,陳永林,莫延萍,等.馬鈴薯新品種比較試驗[J].青海農林科技,2020(2):89-93.(編輯:郭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