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彥東
摘 ? ?要:對樟子松生活的特殊性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樟子松育苗技術的不足之處,介紹了樟子松垂直壁法、機械造林法、隙植樹法等栽植方法,并針對樟子松在生長過程中極易受到病蟲害威脅的特性,提出相關防治意見,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樟子松;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9-011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91.253 ? ? ? 文獻標志碼:B
1 ? 樟子松的特征
樟子松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是我國三北地區的優良造林樹種之一。樟子松的樹干通直,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喜歡陽光和酸性土壤。在我國的呼倫貝爾草原以及大興安嶺林區都有固定的樟子松天然林,其防風固沙的效果也很明顯[1]。
2 ? 樟子松的生物學特點
樟子松的耐寒、耐旱性很強,能在-50~-40 ℃的低溫生存,同時對土壤的水分沒有要求。樟子松的耐旱特性,使得樟子松大都種植在干燥的沙丘上,因此樟子松的主根較深,最深的甚至可以到4 m,側根則分布在距地表10~50 cm的沙層中,并且根系會向沙層的四周延伸,進而充分汲取干旱土壤中僅有的水分。
在遇上干旱年份時,絕大多數的落葉松都因干旱死亡,楊樹會出現葉子黃枯或者是部分脫落的情況,只有樟子松仍處于正常生長狀態。這是因為樟子松的適應性強,不管是在養分貧瘠的風沙土,還是在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上都能生長,且生長情況良好。
不僅如此,就算是在土壤濕度較大和積水的地方,樟子松也能正常生長,酸性以及微酸性的土壤也比較適宜樟子松的生長。此外,樟子松的抗逆性也比較強,其壽命同其他樹種相較也具有優勢,樟子松的壽命在150~200年[2]。
3 ? 樟子松育苗技術
3.1 ? 采種
天然樟子松結實通常需要15~20年,豐年的間隔期能有3~4年。一般而言,春季和秋季都可采種,不同樹齡的樟子松結果量也有所不同,其球果內的種粒多少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再加上球果的外殼比較堅硬,也不容易開裂,因而調制種子的難度較大。采用露天晾曬的方法雖然較為簡單,可行性也比較高,但秋果的脫粒時間長,影響出種率。因而,最好采用室內烘干法。
首先將選好并清洗干凈的球果放在分層木架的種盤或者是簾子上,在室內加溫進行烘干,且室內溫度應保持在45~50 ℃,加溫烘干3~4 d后,60%以上的球果開裂,此時則可通過手搖凈種器或者采用敲打振落的方式進行脫粒處理。
其次若是發現球果開裂的不完全,則可放到45 ℃的溫水中浸泡10 min,經過溫水浸泡的大部分球果都會開裂脫粒,待浸透后再撈出烘干2~3 d。在干燥的過程中,還應增加翻動球果次數,定期檢查室溫,還要做好通風換氣的工作,可有效提高種子的純度。
3.2 ? 育苗
3.2.1 ? 合理選擇育苗地
在選擇育苗地時,應優先選用土壤疏松、排水較好且土質較為肥沃的沙壤土。在選擇好育苗地后,不能連續在同一塊地播種樟子松,而是要采取相互輪作的方式。若是選擇在沙性較大的土壤種植樟子松,則應實時對土壤進行改良,加強沙性土壤吸水保肥的能力,既能為苗木根的菌類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又能使幼苗良好生長,并增強抗性。土壤結塊是苗木生長不良的情況,為此應在育苗前施用河泥等有機肥料,促進苗木健康生長。
3.2.2 ? 施肥
要想增強土壤的肥力,就應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并預先為育苗地施用充足的底肥,這樣也能為后續苗木的生長提供營養。底肥最好是用經過發酵的堆肥或者廄肥,在作床前應事先將肥料灑在育苗地上,之后再用耕犁或機械的方法進行攪拌,經過充分的攪拌就能讓肥料均勻地混合在耕作層的土壤中。
3.2.3 ? 田間管理
要想在播種后讓種子快速發芽、出苗整齊,進而提高苗木的抗性,應在播子前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種子催芽處理的方法共有4種,分別是雪埋、混沙埋藏、溫水浸種以及作床,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從而確保苗木的健康生長。
在播種后,還要做好播種地的管理工作。樟子松的種源較少,所以應合理使用并保護已撒播的種子。針對風沙較為嚴重的地區,應及時在播種區的中間和四周設置防沙苗;為了防止覆土被風吹散,種植人員還應對地面的溫濕度進行調節,同時也能避免土壤表層出現板結的情況。此外,樟子松幼苗在頂殼出土后,極易遭受鳥類的啄食。因而為了避免鳥害,還應設立專人對樟子松幼苗進行看護,這樣才能保證樟子松的種殼全部脫落。
不僅如此,在樟子松苗木的生長時期,必須做好水肥管理,這樣既能保證樟子松幼苗的健康生長,又能增強苗木的抗性,進而實現增產的目的。所以,要根據苗木的發芽期,為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為避免高溫蒸發出現,應少量多次地進行澆水。
而在苗木的生長旺盛期,應做好施肥工作,確保苗木生長階段能有足夠的養分,并根據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適時增加追肥的次數。雖然樟子松具備耐旱的特性,但在幼苗期則很容易受到寒冷、干燥氣候的影響。必須對苗木做好越冬保護工作,這樣才能降低冬季樟子松幼苗的死亡率。
3.3 ? 不同條件的植松方式
3.3.1 ? 流動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植松方式
要想在流動沙丘以及半固定沙丘山坡種植樟子松,應增強對樟子松的保護,避免樟子松受到沙割、沙打、風蝕以及沙埋的危害。首先應對流動沙丘進行固定,待流沙基本穩定后,則可開始樟子松造林,可將雜草或者是柳條平鋪在流沙區域,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3.3.2 ? 固定沙地的植松方式
由于固定沙地有較多的雜草,因而在種植樟子松之前,應先將雜草清除,能避免幼苗和雜草間出現爭奪水分的情況。不僅如此,固定沙地還有可能會出現土壤固結的情況,所以還應重視整地工作。在春秋兩季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能有效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
4 ? 樟子松的栽植方法
4.1 ? 垂直壁法
垂直壁法又稱為小坑靠壁法,是沙地栽松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垂直壁法的操作比較簡單,并且工效較高,能確保樟子松栽植的質量。利用垂直壁法進行倒坑栽植時,每組工作人員每天能栽植1 000株以上的樟子松幼苗。
4.2 ? 機械造林法
在我國的機械林場,最常使用的就是機械造林的方法,一般在平緩或者是起伏不大的固定沙場上進行栽植。通過機械造林法,能夠使樟子松苗木的成活率達到70%以上,這是由于借助機械進行樟子松的栽植,不僅栽得深,壓的土也比較實,并且不同植株之間的行距標準,效率更高,每天可栽植的松苗面積達6.67 hm2。
4.3 ? 隙植樹法
隙植樹法則是利用植樹鍬挖出一些縫隙,之后再將苗根全部放入到縫隙中去,并輕輕抖動苗木,能使苗根得以舒展。隙植樹法的操作較為簡單,每個工組每日可栽植松苗1 300株以上。
5 ? 病蟲害防治
5.1 ? 油松球果螟
油松球果螟一般每年出現1次。通常在每年的5月,冬幼蟲就開始破網出生,絕大部分先進入雄花,之后在進入幼苗嫩梢和兩年生的球果中。對于油松球果螟,應做好藥劑防治工作,在幼蟲轉移為害時,可施用50%敵百乳油100倍液,當出現油松球果螟成蟲后,則應每隔7 d噴灑一次6%可濕性六六六200倍液。
5.2 ? 落葉松毛蟲
落葉松毛蟲主要是對樟子松的針葉產生威脅,一般每年發生1次,主要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前后開始出現。種植人員要想做好落葉松毛蟲的防治工作,就應對落葉松毛蟲的蟲情進行測報工作,針對幼蟲的食葉階段,應噴灑松毛蟲桿菌;在成蟲期,則應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這兩種方式都能對落葉松毛蟲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5.3 ? 松苗立枯病
松苗立枯病一般發生在1~2年的樟子松幼苗上,發生在3年大苗上的概率較小。松苗立枯病的發病癥狀是隨著苗木的生長變化而變化的,主要表現為4種類型:猝倒型立枯病、根腐型立枯病、爛芽型立枯病以及莖葉腐爛型立枯病等。
引發幼苗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絲核菌。在土地處于低溫時,絲核菌的數量較多,土壤比較干燥,一旦樟子松幼苗被害后,只需要幾個小時就會發病,并且傳染的速度快。因而,一旦發現有發病情況,應立即用藥物進行防治,這樣才能及時避免出現松苗立枯病。
6 ? 結語
要想確保樟子松健康生長,必須重視樟子松的育苗技術,還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不斷創新育苗技術,因地制宜開展樟子松的種植工作,以提高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
參考文獻:
[ 1 ] 白生福.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微[J].種子科技,2021,39(6):83-84.
[ 2 ] 梁文光.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微[J].種子科技,2020,38(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