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國美處罰員工“摸魚”引發輿論熱議。國美做錯了嗎?《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換言之,員工是否準時上下班,員工上班時間干了些什么,國美有權知道,也可以確立一些合理的考核手段。
關鍵是,考核手段是否合法。比如國美監控員工的網絡流量使用去向,侵犯員工個人隱私了嗎?公司雖有知情權,但不能剝奪和損害員工的人身權利和人格權利?!睹穹ǖ洹访鞔_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這意味著,當公司的知情權與員工的隱私權產生沖突時,用人單位需做好平衡。涉及員工隱私部分更要審慎處理,遵守合法、必要和正當原則。
但國美的處理很“聰明”,也可以說是“狡猾”,因為它只公布了員工上班時間頻繁使用的APP這沒什么“見不得人”的,且并沒有公布員工看了哪些視頻、買了什么東西,或者賬號密碼等信息。這就打了法律的擦邊球,很難說此舉是否侵犯了員工的個人隱私。
法律上沒有大的問題是一回事。判斷是非,還得看“理”與“情”。
從“理”的層面上看,到底該如何界定“摸魚”?國美其中一位員工的網易云音樂流量22.5G,也有可能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工作。更進一步說,員工適當的“摸魚”,并非不可理喻。人終究不是機器,會疲憊、走神,會有休憩或交流的需求,適當的放松能緩解疲勞,也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如果用人單位恨不得把員工榨干,又怎能期待一個精疲力盡的人對工作保持熱情?
還應該看到,不少用人單位要求員工把該盡的義務超額完成,但員工的權利卻從來不給到位。有多少單位讓員工加班卻不給加班費,下班后還在工作群里“艾特”個不停?如此“雙標”,怎么服人?
從“情”的角度看,一些公司又是監控員工的上網行為、又是限時上廁所,甚至在工位的椅子上安裝計時器,總讓人覺得這些公司并沒有把員工當作有自尊、情感和價值的“人”,不愿意給予信任;更像是把員工當作螺絲釘,恨不得把員工“焊牢”在工位上。
這么說,并非反對考核。的確也有的員工樂于鉆空子,比如國美的通報里,有人4天時間刷抖音用了18G流量,已經是“過度摸魚”,相信沒有哪個公司愿意用這樣的員工。因此,用人單位對員工進行合理正當的考核,是單位的權利,也是發展的必須。
但無論什么考核手段,都必須先把員工當“人”,考核的科學化、人性化和彈性化,更容易讓員工建立起對企業的認同感,并提升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若有員工“過度摸魚”,企業應考慮人事架構是否合理,監測流量只是“頭痛醫頭”。
其實,企業與員工是坐在同一條船上的,真心換真心,勁往一處使,才能行穩致遠。同“船”異夢,把太多時間浪費在“過度摸魚”與“過度防范”上,造成的只是嚴重內耗,很難相信這條船會駛向星辰大海,到最后,企業與個人都將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