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摘要:羊痘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羊一旦感染該病,會出現生長停滯,免疫力下降,甚至是死亡的現象。本文主要就羊痘病的病原、臨床癥狀及防控方法展開探討,以期為廣大羊養殖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羊痘病;中西醫結合;臨床癥狀;治療方法
羊痘病是羊較為高發的一種疾病,主要由羊痘病毒所引發,可造成多種牲畜染病,但是羊染病后死亡率最高。因此,在羊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羊痘病加強防控,一旦發現羊感染羊痘病,立即對其加以隔離,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幫助病羊盡快恢復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羊痘病造成的危害。
1 病原
羊痘病毒是引發羊痘病的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羊的水泡、漿液、痘瘡當中,可以通過血液、膿液、草料、飲水等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任何品種、年段、用途的羊都可能感染該病,但是羔羊易感性最強,最易感染該病。羊痘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是多雨潮濕的季節最為高發,加之如果飼養環境不良,飼養管理不到位,會進一步加大羊痘病的發病幾率[1]。
2 流行病學
羊痘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在世界各地也均有流行。該病流行具有明顯的地方特性及季節特性,主要發生于初春或冬末,霜凍、嚴寒、雨雪等客觀因素以及飼養不科學、管理不當等主觀因素都會加大該病的發生幾率。病羊及隱形帶毒羊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其精液、乳液、尿液、痂塊、丘疹中都含有大量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呼吸、皮膚接觸等方式傳播給健康羊。除此之外,被病羊污染的飼料、墊草、器具、糞便等,也可以是羊痘疾病的傳染源,造成其他健康羊群患病。
3 臨床癥狀
羊痘病潛伏期較短,一般5~7d即會發病。發病初期,病羊體溫會明顯升高,上升至40℃左右,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呼吸加快、口鼻有黏液、咳嗽等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病羊少毛或無毛部位,如尾部內側、乳房、會陰、唇部、肛門四周、陰唇會出現小紅斑。這些小紅斑經過1~2d發育,會迅速增長為紅色丘疹,大小一般為3~5mm,之后紅色丘疹會形成水皰,內含半通明狀乳黃色液體,此時病羊體溫會有所下降。再過一段時間,病羊體溫會再次升高,此時水皰會形成膿包,并逐漸結痂、脫落。病羊在患病期間,由于抵抗力低下,極易繼發感染肺炎及腸炎,如果繼發感染肺炎、腸炎,必然會使病羊的流產率及死亡率大大提高[2]。
4 治療方法
4.1 西醫治療
運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處,然后點涂甲紫溶液、碘甘油。為了避免病羊出現繼發感染,可以采用肌內注射10~20mL濃度為10%的磺胺嘧啶或80萬~160萬IU的青霉素,2次/d,均可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4.2 血清治療
血清治療在羊痘病治療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按照10mL/50kg·bw的比例,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為病羊注射羊痘血清(痊愈羊血液靜置獲得的血清),1次/d,連用2d。同時,按照5mg/kg·bw的劑量,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為病羊注射頭孢噻呋鈉,1次/d,連用2d。通過這種治療方式,即可對出現并發癥的中早期病羊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群體治愈率可達93%以上。
4.3 中西醫結合治療
按照5mg/kg·bw的劑量,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為病羊注射頭孢噻呋鈉,1次/d,連用5d。同時按照0.2mg/kg·bw的劑量,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為病羊注射板藍根注射液,1次/d,連用3~4d。此外,為了強化治療效果,可以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中藥輔助治療。取紫草、蒼術、生甘草、牛蒡子、赤芍、生地、木通各10g,連翹、防風、銀花、苦參、當歸、荊芥、知母各15g,加入適量的水煎煮,煮好后分2次為病羊灌服。
4.4 中藥治療
1) 外洗藥方取貫眾、艾葉、金銀花、連翹、防風各30g,加入適量的水煎煮,煮好后將藥渣濾出,放涼待用。先用消毒后的銀針刺穿水痘,然后將湯汁涂抹于患處。待水痘結痂后,將痂皮剝離,點涂少許菜油。
2) 內服藥方
方1:取甘草、黃連、川芎、黃芩、連翹、銀花各9g,山豆根、桔梗、升麻各12g,黃柏、葛根、蒼術、紫草各15g,研磨成粉,加水煎煮,待快煮好時,加入綠豆10g、白糖30g,一次性為病羊灌服,1次/d,連用2~3d。
方2:采用階段性治療,發病初期選用生甘草、升麻各3g,紫草、浙貝母、桔梗各6g,連翹、葛根、大青葉、金銀花各9g,研磨成粉,加水煎煮,分2次為病羊灌服;痘泡破潰或已成痘疹時,選用黃連3g,梔子、黃芪各6g,黃柏45g,連翹12g,加水煎煮,為病羊灌服。
方3:選取甘草5g,紫花地丁、赤芍、蒲公英、紫草、白芷各8g,連翹、乳香、金銀花、沒藥、防風、荊芥各10g,皂刺15g,桔梗80g,加入1,000mL水,分2次煎煮,煎煮后混勻,供2~3只病羊灌服,1次/d,連用3d。
方4:取甘草10g,淡竹葉、瞿麥各15g,梔子、炒蒲黃、白芍、紅花、大黃各20g,黃芪、天花粉、車前子各25g,秦艽30g,研磨成粉,拌入病羊飼料中,1劑/d,連用7d。
5 防控舉措
5.1 病前防控
1)堅持自繁自養的基本原則,盡量不從外引進新羊,如需從外引進新羊,必須對引進地進行全面排查,確保其近期未發生羊痘疫病,同時對引進的羊只進行全面健康檢查,確保其不存在任何疫病。此外,在引進新羊后,不能立即將其與其他羊群混養,而是要隔離觀察28d,確保其不存在羊痘疫病,才能與其他羊群混養,以防羊痘病毒從外引入。
2)加強飼養管理,做好衛生消毒、疫病檢疫工作,通過為羊群提供營養豐富、配比均衡的飼料,切實提高羊群免疫力;通過及時清理羊舍,定期對羊舍消毒,切實降低羊群接觸、感染羊痘病毒的幾率;通過做好疫病檢疫工作,可以及時發現感染羊痘的病羊,以免羊痘疫病進一步擴散。
3)做好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防控羊痘疾病最為有效的方式,因此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接種計劃,定期對羊群接種羊痘疫苗。在實際接種過程中,按照0.5mL/只的比例,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的方式,為羊群接種羊痘病雞胚化弱毒苗,接種后4~6d即可形成免疫力,免疫期限為一年[3]。
5.2 病后防控
一旦發現感染羊痘的病羊,要立即將其隔離治療,并對其接觸的所有場地、器具加以全面清理消毒,將其排出的糞便、接觸的墊草加以無害化處理,以防羊痘病毒蔓延擴散,對其他羊群造成感染。在對環境、通道及羊舍消毒時,可以采用濃度為20%的石灰乳溶液;在對飼槽、水槽消毒時,可以采用苯扎溴銨溶液。除此之外,在發現感染羊痘的病羊后,還要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為病羊注射20~50mL羊痘血清,以此來抑制羊痘病毒活性,避免病羊病情進一步加重。
6 結語
綜上所述,羊痘病是羊較為高發的一種疾病,羊一旦感染該病,會出現生長停滯,免疫力下降,甚至是死亡的現象,而這必然會對羊養殖效益造成沉重打擊。因此,養殖人員必須對羊痘病加強防范,一旦發現羊痘病疫情,立即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加以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羊痘病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賈斌.中西醫結合治療羊痘[J].中獸醫學雜志,2019(1):38.
[2] 馬義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羊痘[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28(1):127.
[3] 陳文中.綿羊痘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J].中獸醫學雜志,201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