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亮 嚴振宇


摘要:隨著基層供電企業不斷夯實配網網架自動化基礎,各項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推廣效果日益顯著,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隱患。這些隱患,一方面受基層供電班組的承載能力及綜合技能水平差異的限制而產生;一方面隨著新技術設備的發展,形成了豎向的分區,但是橫向聯絡不足,從而對整體效能目標的實現造成了極大阻礙。
關鍵詞:供電所;智能化;構建模式
引言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客戶對高效優質服務的更高需求、“互聯網+”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率為核心,解決競爭壓力傳遞不到位、供電服務轉型升級不及時、營配末端業務分工過細、人員綜合技能素質提升慢、農村供電服務點多面廣、末端服務反應滯后等問題,用有限的資源為客戶提供多層次、全方位、高標準的服務,對鄉鎮供電所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1供電設備智能運維現狀問題分析
目前,供電設備智能運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系統間整合效率不高,各種運維系統平臺之間業務板塊相對獨立,產生的海量數據無法共享應用;2)系統采集的數據連續性和顆粒度較低,無法滿足系統運維分析的需要;3)既有的運維系統平臺不能滿足網絡化運維需求,僅以運營開通的基本需求為主,較少考慮后續的運維管理功能需求;4)因缺乏頂層規劃設計,早期建設線路的設備,其功能改造和擴展能力有限,導致在新線設備中已應用的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新老線之間的統一。為此需要探索網絡化運維新模式,建立一個統一規劃、具備頂層設計、互聯互通的網絡化智能運維體系。
2供電所智能化構建模式探索
2.1“N功能”包括內容
一是“搶修路徑導航”功能。城中村、城鄉接合部、農村等區域,單戶用戶故障報修位置的查找是困擾搶修人員的一大難題,很多地區還停留在報修人帶路的階段。二是項目可研支撐功能。通過“一平臺、2系統+N功能”的臺賬數據查詢,實時自主更新的數據臺賬,是對項目可研報告內容數據實現有力的支撐,確保信息正確、數據準確。同時在項目結(決)算階段,可以避免搶修資金與項目資金的重復支出,實現配網資金的高效利用。
2.2網格化、臺區經理管理優化
以區域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實施臺區經理制,打破條塊分割現狀,通過整合供電所各類資源優勢與平臺,合理配置資源,實現責權利對等,充分調動班組與成員參與供電所管理的積極性,使供電所服務資源高效共享、應用。
網格化管理的核心內容在于“1”(以問題為導向,解決現實問題),達到“2”個目標(對內提升管理效率,對外提升服務質量),落實“3”點工作思路(更新理念、建立規則、組建團隊),健全“3”級網格架構,建立責任、指標、評價、監督“4”大體系。(見圖1)
2.3跟蹤式個性化服務
以“服務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盡其責”為指導思想,明確
各級管理責任,理順管理關系,實施差異化管理,搭建“三級服務網格”,構建一級網格全面負責、二級網格包線、三級網格包片的網格化管理結構,推進鄉鎮供電所營配業務“末端融合”,推行一專多能的“臺區經理制”,將市場競爭壓力傳遞至基層一線、暢通“最后一公里服務”、扎實打造“全能型”供電所。同時,以責任、指標、評價、監督“4”大管理體系作為保障,形成“機制有保障、實施有抓手、人員有能力”的工作格局,為客戶提供跟蹤式個性化服務,實現“服務需求在網格內解決,服務隱患在網格內消除、服務質量從網格開始提升”的良好局面。
2.4落實責任,提升效率
在鄉鎮供電所全面實施集農村低壓配電運維、設備管理、臺區營銷管理和客戶服務于一體的“臺區經理制”,確定責任主體、服務目標,做到“定格、定員、定責、定崗”。同時,明確了工作目標,對外:提升服務質量,解決當前供電服務矛盾、提高供電可靠性、提升服務效率、強化服務品質、減少服務投訴;對內:提升管理效率,消除專業壁壘、加強人員適崗勝任、強化各崗職責、減少內部資源損耗等。供電所員工思想的高度統一、觀念的全面轉變,保障了網格化管理和臺區經理制的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2.5設備狀態實時感知預警系統
為保障供電系統能夠安全穩定運行,根據供電設備本身帶有的智能監控單元,結合現行的智能巡檢、電能計量、變電環境、故障錄波、應急電源等監測系統,獲取設備運行的實時狀態信息,實現供電系統能耗、負荷、線路電流電壓等數據的采集,對設備狀態進行感知預警。設備狀態實時感知預警系統的主要功能為:1)通過對線路級PSCAD(電力監控系統)或CIOS(中央一體化操作系統)系統電氣參數的實時采集,掌握現場設備運行狀態,為后續的數據分析提供有力支撐。2)通過網絡級、線路級、車站級的電能量,掌握能耗系統的運行狀態,實現能源優化管理。3)通過智能巡檢的自動識別,提高現場監控效率,降低人員現場巡檢工作量,優化生產組織模式。4)通過變電所環境的實時監測及報警,避免因環境突變導致的供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電源設備的使用效率降低、故障率提高等安全隱患。5)通過應急電源實時監測,對UPS、EPS下級一類特別重要負荷的用電質量進行監控,提高下級負載用電可靠性。6)通過遠程錄波對電氣參數進行實時采集分析,根據變化趨勢預判故障發生的可能性,并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機制。7)通過對不同季節、不同時段、不同運行方式下供電系統負荷進行監測、分析,優化應急處置運行方式并及時制定預案,于日后網絡電力調度的指揮提供技術保障。8)通過設備本體加裝的傳感器等設備的應用,對局放量等電氣量參數進行監測,并通過在線和離線相結合方式強化設備監控力度。
2.6“一平臺”的主體內容
智能搶修平臺,是供服系統搶修指揮功能的直觀體現和功能拓展,是實現橫向數據連接的樞紐,將搶修與消缺工作加以統籌協調,實現配網運維工作的整體效能提升。以Ⅳ區主站系統中故障數據為流程觸發信號,根據故障性質和內容,通過已有的、自更新編程數據庫,提出“故障搶修”預案。通過調閱供服系統中無人機、站所機器人、智能巡檢App手機的日常運檢數據,將故障點周邊缺陷加以羅列和分析,對可一并處理的缺陷進行羅列,并形成“搶修+消缺”預案。“搶修+消缺”預案經過手機或平板App的方式傳遞給搶修負責人進行確認,真正實現搶修輔助的作用價值。
3建立管理體系,保障目標實現
考核細則
各級網格的績效評價工作
有目標、有路徑、有激勵、有監督才能推動網格化管理、臺區經理制工作的扎實落地,為此,建立了責權對等的責任體系、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和務實高效的監督體系。“責任、指標、評價、監
督”4大管理體系(見圖2)制定完善過程中,始終堅持“自上而下定目標、自下而上定措施、充分溝通促提升”的總體思路,在縣公司與供電所之間、供電所與一線員工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機制,保障各項措施有效落地,工作目標順利完成。
結語
對智能化供電所創建模式的思考,是從目前基層供電所普遍存在人員、設備及系統運用現狀問題出發,圍繞配網運維業務拓展的需求,充分整合現有系統數據庫的數據,發掘探索適合基層供電所智能化發展的方向,從而進一步打開供電所智能化創建的新局面,真正實現在人力資源緊張前提下,提升供電所“綜合承載力”的價值體現,從而激發自下而上的供電所
智能化創建新動力。
參考文獻:
[1]謝久明,趙鳳嬌,李相泉,等.先進產業發展現狀研究[J].機械設計,2018(增刊1):119.
[2]姜國輝.變電運維一體化過渡階段探討[J].廣東科技,2014(16):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