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群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關乎國計民生,是我國的重要建設工程之一。受施工技術、施工觀念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對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本文對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展開了深入分析,探討了工程建設對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的影響,并提出了幾點關于生態施工的看法,希望能夠為維持施工區域生態平衡提供幫助。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
我國經濟、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們對水、電等資源的應用需求也不斷增加。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施工可以解決我國關于水、電供應不足的問題,但也會污染施工區域的水環境、陸地環境和大氣環境,影響當地原有生物的正常棲息和繁衍。生態建設理念下,建設方要詳細分析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并及時采取相應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1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對水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會改變河流的原本格局。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水庫具備蓄水調節的功能,也會對河流的原有走向造成影響,使上游的水流量無法全部下泄,減慢庫區水流流速,增加了庫區水深,導致庫區水體體積、水域面積增大;使河流原有的水動力發生改變,造成下流河段的萎縮[1]。以壩前水域為例,其具有水深、水面闊、水流速度緩慢的特點,風生流與密度流的作用較以前更強,其特征與湖泊水動力學的特征十分相似;而壩后水庫庫尾區域的情況則不同,其具有河流水文水動力的特征,更接近天然河流的狀態。水利水電工程運行蓄水會導致當地形成開闊的緩流水域,使當地出現較大的庫灣。由于庫灣本身具備較好的調節能力,使附近的水量交換頻繁,很難出現水溫分層的問題;而壩下的清水下泄會增加河道的沖刷作用,使河道下切,造成漫灘、河道落差增大的問題。
另一方面,會對河道水質造成不利影響。水利水電工程規模巨大,其施工建設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各部門參與建設期間會產十分多的施工污水與生活污水。比如施工期間施工開挖、沖洗骨料、填筑圍堰、混凝土灌漿施工期間生成的生產污水;施工人員在附近洗衣做飯、洗漱如廁生成的生活污水等等。這類污水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元素與氮磷元素,就地排放會直接污染下流河道的水質。同時,在大壩完成建設后,受灣區流速小特性的影響,有機物很可能在灣區附近發生分層問題,使水庫底層的納污能力減弱,加速水體缺氧問題,造成水下魚類的死亡,形成水質惡化的惡性循環。
1.2對陸地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涉及到較多的地下施工,會用到較多的大型機械設備。此類項目的施工會直接改變陸地原來環境的地形地貌。比如,施工期間需要大量的建筑用土與砂石料,這類建筑材料被存放在施工區域附近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會對土地資源周邊的植被造成影響,加速當地的水土流失速度。水利水電工程的水庫興建工程與大型蓄水池興建工程的建設施工會對周邊土壤造成影響,比如周邊土壤長期處于高水位狀態下導致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等等;水位的改變導致陸地植物難以正常生長等等。此外,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會直接導致施工區域的降水量發生改變,施工區域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情況較以前相比并不明顯,影響了陸地上植物的正常生長,導致陸地環境被破壞[2]。
1.3對氣候環境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改變了河流生態的原本布局,水庫或大型蓄水池中儲存著大量的水資源。強光直接照射下部分水轉變為水蒸氣,此狀態持續會直接增加附近區域的濕潤度,造成當地降雨量增加。根據相關調查,建設在地勢較高區域的水庫的迎風面降雨量顯著提高,背風面的降雨量顯著下降。南方夏季水面的溫度與控制溫度的差異較小;但冬季水面的溫度與控制溫度差異較大。同時,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期間會應用到大量的水泥、石灰,也會使用爆破技術對山體進行定向爆破。水泥、石灰、砂石與爆破的粉塵飄散在空氣中會直接降低當地的空氣質量,使當地的大氣環境受到污染。
2.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物的具體影響
第一,對陸生生物的影響。工程建設期間會對施工區域內部樹木、草地、花卉進行清理,這種操作直接破壞了植物的生存環境,使施工區域的某種植物種類直接消失。施工期間挖掘機、鏟車、卡車等車輛進出頻繁,很可能將外地的物種帶入施工區域,造成外來物種入侵,影響當地食物網、食物鏈的正常運轉。工程中的水庫蓄水項目使大量的陸地生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很多生物必須遠離生存家園尋找新的棲息地,使當地的動物群落結構遭到破壞。工程的建設導致樹木植被的空間構成發生改變,當地的嚙齒類動物、鳥類、蝙蝠類動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被迫遷出,使淹沒線以上的區域出現大量的移居動物,危害了淹沒線以上區域的陸地生態環境。同時,完成水庫的建設后,水庫周邊的植被逐漸恢復使得昆蟲的種類、數量增加,逐漸為蜥蜴、蛇等動物提供了棲息的良好環境,正常蓄水位區域存在較多的爬行動物,也為兩棲動物提供了較好的生存場所。
第二,對水生生物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導致河流區域的土地利用情況發生較大變化,這直接對脆弱的水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比如,在水電站蓄水項目的影響下,新的沿岸帶代替舊的沿岸帶,著生藻類開始遷移[3]。受蓄水情況的影響,一些富營養物質滯留在當地,造成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加速了藻類的生長。原來河流內的物種難以適應蓄水工程后靜水性水域的環境,庫區的底棲動物種類、數量銳減,呈現單一化種群的趨勢,比如寡毛類底棲動物數量增加等等,嚴重可造成生物泛濫。同時,大壩工程的建設使得原有河流的水文情況和水質發生改變,洄游魚類無法正常洄游產卵,半洄游魚類和非洄游魚類也會受到阻隔效應的影響,出現遺傳分化的問題,造成水生生物的種群多樣化減少、種群滅絕。對于浮游生物而言,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使得水深度增加、水面擴大,水中的營養物質更多,為其提供了較好的生存環境,有利于浮游生物的棲息與繁衍。
3.解決水利工程建設環境污染問題的策略
首先,地方的自然資源局要重視對地方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管理。以維持生態穩定、保護生態環境為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國家政府部門的職責,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法律法規應用到工程的建設管理當中,通過增強法律約束減少工程污染。其次,重視對生態施工技術的引進與應用。將生態防洪技術、生態堤壩防沙化技術、生態護坡技術等技術應用到工程建設當中,減少傳統施工技術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為建設生態工程建設體系奠定基礎。最后,注意使用多種生態保護技術對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管理。使用勘察技術合理選擇施工場地,盡可能的減少對陸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使用生態恢復技術對被污染區域進行治理,加速當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實現對施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施工的建設目的。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施工會對施工區域的陸地環境、水環境與大氣環境帶來不利影響,使當地的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改變,甚至造成動植物的滅絕。建設方要提高對建設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格局的重視程度,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指導進行施工建設,積極引進新的生態施工技術、生態保護技術,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志輝.新疆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2):118-119.
[2]許曉春,劉湘偉,付京城.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后評價體系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S2):322-325.
[3]袁瑗,路利霞,張玉玲,張凱.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污染控制模型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0,45(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