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俳借鑒日本俳句而產生,而俳句又與漢詩關系緊密,近年來俳句在跨文化交流中引人注目,因此從漢俳發展的關鍵人物出發探討漢俳發展的規律和對中日文化交流的影響。
關鍵字:漢俳;俳句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036-0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俳句視角下的中日文化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8C0163)。
日本俳句受到中國絕句的影響而產生,形成于17世紀,由“五七五”三句式17音構成,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但俳句早已不是日本獨有的詩歌形式。
俳句的譯介最早可追溯到1877年威廉喬治阿斯頓的俳句英譯。現在,俳句已被廣泛譯介到中歐、巴爾干半島、德國、法國、中國等。除了翻譯之外,也產生了用本國語言所創作的俳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英文HAIKU和中文“漢俳”。1999年,有馬朗人、芳賀徹、宗左近、金子兜太等人發表了“松山宣言”。宣言開篇即說“俳句是世界的文學。俳句向世界各民族敞開大門。當今,俳句這種十七音的短詩形為世界各國詩歌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宣言結尾部分更表明“我們期待著全世界的詩人掀起一場詩歌革命,即以短詩的形式凝縮本國語言精華”“俳句包容世界各國文學,向世界敞開大門”。(筆者譯)從松山宣言可以看出,日本俳句屆在俳句的跨文化傳播中采取了非常開放的態度,作為與日本俳句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的中國,筆者認為與英文HAIKU相比,漢俳更具有其獨特之處和重要意義,因此試圖從漢俳的發展中幾位重要人物為線索試論漢俳的歷史。
一、趙樸初
漢俳的誕生與確立: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協會暨中華詩詞學會接待日本俳人訪中團,時任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的趙樸初先生詩興大發,參考日本俳句十七音,即席賦詩三章,第三章是“綠蔭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中首次使用了“漢俳”這一概念,于是,中國詩人吟詠和創作的俳句體詩歌定名為“漢俳”。這也被日本俳人今田述認為是一千三百余年的中日交流史中,中國首次從日本引進的文學形式。漢俳創立的重要人物除了趙樸初先生,還有鐘敬文和林林。這三位的漢俳自然規定了其“五七五”的三行句式,同時具有漢詩的押韻、平仄的特點。但三位先生的語言表現不盡相同。趙樸初使用文言,鐘敬文使用白話,林林使用半文半白體。
1981年 6月號的《詩刊》發表趙樸初、林林、袁鷹的《漢俳試作》15首,這是漢俳第一次在中國詩壇的公開亮相。1982年5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趙樸初、鐘敬文等人的漢俳。1982年,日本百科詞典首次收入“漢俳”一詞,其例句就是林林的《平安神宮賞櫻花》:花色滿天春/但愿剪來一片云/裁作錦衣裙。
二、林林、李芒
俳句的譯介:漢俳的產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物,但是漢俳的發展卻并非一帆風順,從漢俳產生之日起,就有各種議論:漢俳是詩歌嗎?漢俳終將消亡等等。為了漢俳的發展與普及,對日本俳句的譯介是極為重要的。認識到這一點的首先是林林。他在1983年出版《日本古典俳句選》,翻譯了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的代表作,發行數達到12190冊,這在詩歌相關書籍中是十分罕見的。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文化界對于詩歌及日本古典文化的濃厚興趣。而漢俳終究是現代詩,讀者也希望看到現代俳人作品的中文譯本。在這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是李芒。他從20世紀80年代起便著手收集了訪中日本俳人的作品,由李芒、朱實、羅興典、葉宗敏、鄭民欽等人翻譯,由譯林出版社發行了一系列叢書,統稱為《和歌俳句叢書》。
三、林岫
漢俳在詩壇地位的確立:進入90年代,寫作漢俳的詩人在數量上和廣度上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于是林岫女士于1994年開始著手漢俳集的編纂活動,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漢俳首選集》。《漢俳首選集》中收錄了33位作者的288首作品,這也是中國首本漢俳詩集。它的出版發行標志了漢俳在中國詩壇占有了一席之地。1997年對于中國短詩來說是劃時代的一年。這一年,日本漢詩同好會“葛飾吟社”來到北京舉行了首次短詩研討會;1997年春天,《中華詩詞》第一期公布了當選的中國首屆漢俳百家詩人名單。這些人的代表作,附有日文意譯和轉譯成日本俳句兩種譯文,收入在日本現代俳句協會1997年9月9日出版的《對譯現代俳句·漢俳作品選集(第二集)》中。
從此開始,漢俳的創作也進入了一個快速普及和發展的時代。不單是寫作漢俳,對漢俳及俳句的研究也進入盛期;寫作漢俳的不僅限于通曉日語的名家,而是被廣大詩人所采用,這一方面是因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深入,另一方面也由于漢俳短小精悍,容易被人們接納和吸收。
四、鄭民欽、紀鵬
俳句文學研究的興起:隨著中國詩歌屆及民眾對于漢俳的興趣升溫,俳句研究熱也隨之出現。鄭民欽和紀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鄭民欽翻譯了芭蕉的《奧州小路》,寫作了《日本俳句史》。對于芭蕉俳句的翻譯,鄭民欽運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虛實之法”。如芭蕉的名句『笈の小文』中「蛸壺や一夜の夢を夏の月」一句的翻譯:章魚在陶罐/獨自濃醉黃粱夢/夏夜月滿天。此句中的“黃粱夢”即為虛句,加譯了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典故,這樣的加譯無疑使中國讀者能心領神會原句中影射的哲學思想。日本俳句一般求實忌虛,但是典故也許是個例外吧,芭蕉在俳句寫作中也屢屢使用典故。如「象潟や雨に西施がねぶの花」句中即運用了西施的典故,而鄭民欽把此句譯為:象瀉綽約姿/雨里合歡花帶愁/婀娜似西施。芭蕉的原句中雖然運用了西施的典故,但只是單純描敘實景,而鄭民欽的翻譯則加譯了“綽約”“婀娜”,使雨中合歡花的美態以感傷的詠嘆調寫出,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而對于俳句要素之一的“季語”,中國詩人在漢俳中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事實上,中國和日本雖為近鄰,但自然環境大不相同,對于季節的感受也大相徑庭。因此,如果要編纂類似于日本俳句歲時記的書本并非易事。然而仍然有詩人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漢俳學會副會長紀鵬。紀鵬曾出版漢俳集《拾貝集》等。他的連句漢俳《二十四番花信》一花一句(首),每花各一題,形成組俳。其中如《梅花》:疏影最憐人/東風送來一枝春/香雪煉冰魂。詩句中并無出現梅花一詞,但讀者從季節相關語中可以讀出梅花這一意象,真是絕妙的一首。紀鵬對于漢俳季語的探究還體現在對于中國多民族節日及禮儀中所體現的時節感。他曾撰文說:“我國南朝梁時即著有《荊楚歲時記》,唐有《歲華紀麗》,宋有《歲時廣記》,明有《帝京景物略》,清有《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紀勝》等書。我國一年有二十四節氣……55個兄弟民族自有歷法,各族還各有重要節日……我國也似可增編按地區東北、華北、中南、西北、西南、中原、三北、沿海和民族等新的《歲時記》。”從中可以窺見紀鵬對于漢俳使用季語的獨特觀點和視角。
五、段樂三
漢俳的普及:從21世紀初開始,漢俳開始進入大眾化的普及進程。其中有兩個顯著特征:第一,漢俳專門刊物的創刊。湖南省長沙的詩人段樂三于2002年創辦了國內首家漢俳專門刊物《漢俳詩人》季刊。它的創立對漢俳的普及起了極大的作用。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詩人紛紛投稿,國內的大學、高中、初中乃至小學的青少年作品也屢屢見刊。而且刊物上還刊登了日本學者對于俳句和漢俳研究的中譯文章,這些都對漢俳的普及和中日俳句屆的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二,手機的普及引動了短信的漢俳酬唱。段樂三曾說:“手機短信功能方便記錄瞬間靈感和鍛煉漢語使用能力,方便詩友迅速溝通和相互切磋。一時間,把個人情感張揚出去,把遠朋的情感激活起來,情來情往,益人益己,是種快樂和享受,也是表達自我的最好方法。”段樂三的漢俳集《詩朋有約》的封面上題有“中國第一部手機短信漢俳詩集”,可以說是中國漢俳大眾化和現代通信技術革命相結合的結果。段樂三至今仍積極投身于漢俳創作及推廣活動。2011年促成了首屆海內外漢俳創作大獎賽;2014與海內外漢俳詩人共同主編《風雅漢俳》電子詩刊。這些活動無疑推動了漢俳進一步普及和發展。
以上從漢俳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出發對漢俳發展歷史進行了簡單梳理,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漢俳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從窄眾——大眾,從和風——漢韻的進程。二、漢俳的發展一直與中日友好交流緊密相關。不單是學界交流,也有民間和政界交流。三、日本俳句以HAIKU這一形式普及到世界,而漢俳則是直接以中文詩歌的形式在海外傳播開來,說明在中國漢詩與日本俳句的審美情趣及創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共通點。
參考文獻:
[1]佐藤和夫.俳句からHAIKUへ:米英における俳句の受容[M].南雲堂,1987.
[2]有馬朗人,芳賀徹,上田真,金子兜太,ジャン·ジャック·オリガス,宗左近.松山宣言[EB/OL].1999-9-12.http://haikusphere.sakura.ne.jp/tra/1999/matsuyama-sengen.html.
[3]今田述.中國の俳句事情[Z].2003.
[4]紀鵬.俳句、俳緣、漢俳與我的漢俳觀[M].國際文化出版社,2000.
[5]李芒.新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和翻譯出版概況[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
[6]林林.剪云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趙樸初.漢俳五首[N].人民日報,1982-5-9.
[8]于青,杜尚澤.“你們是中日友好的功臣”——記溫家寶總理與日本民間友好人士會面[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5-31.
[9]段樂三.怎樣認識漢俳[J].漢俳詩人,2008,(1,2).
作者簡介:
夏娟,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日語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與中日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