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文化遺產學“原真性”角度重新構建工業遺產轉型的認知框架,辨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更新工業遺產開發策略,為研究尺度從遺產單體到遺產區域轉變,構建從整體到局部評價城市工業遺產價值觀念,最終為實現重塑工業遺產的整體內涵提供策略參考。
【關鍵詞】工業遺產;原真性;價值;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074-02
基金項目:2020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立項號:2020Z053);2021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立項號:2021J030)。
一、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20世紀60年代通過的《國際古跡和遺址保護憲章》,即著名的《威尼斯憲章》文件,“原真性”概念首次被引入國際遺產界。原真性是進化概念,它隨著文化遺產內涵和外延認識的不斷拓展與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層面逐漸從《威尼斯憲章》中現代主義的意識形態保護轉換成為后現代主義的理性反思遺產價值觀。秉承《威尼斯憲章》的精神,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相關國際專家會議,逐步提出從尊重文化多樣性角度認識遺產多樣性,明確在衡量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兩者的內在統一程度等問題,重新認識了原真性概念。重新觀察遺產內部文化和尊重自身文化環境中生長的真實信息源,根據不同文化的特性及遺產原始信息的可信度與真實性進行多學科評價與認證。
“原真性”定義為原生性、真實性、確實性、可靠性,內涵有原始的、原創的、第一手的、非復制、非仿造等含義。它是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再利用的首要原則。“文化遺產除了要符合登錄標準外,還要在設計、材料、工藝和環境四個方面檢驗其原真性”。不隨意添加和變更原有文化、技術、材料特點以及遺產價值本體的文脈關系,有效促進人們對遺產地原真性保護理念引入的理解,同時為后續景觀更新涉及因素之間的交叉影響帶來重要理論價值。
二、工業遺產的保護價值
基于工業遺產的價值特性及歷史文脈關系,做出的保護決定應根據文化地理情境,提煉出大量信息源中形式與設計、材料與物質、使用與功能、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及其他內在的、外部的因素等有價值的部分將其關聯起來,而不是參照一套原真性的普適原則來執行。允許利用達成共識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的認知來檢驗工業遺產在藝術、歷史、社會和科學等維度的價值意義。分析重建的寶雞申新紗廠舊址工業遺產典型案例,遺產價值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具有存續工業歷史文化脈絡的歷史及社會價值
工業遺產記載著我國工業化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重要信息,是工業歷史發展的物質載體,其獨特之處就是具有歷史唯一性和原貌特征的真實性特點。寶雞申新紗廠舊址是抗戰時期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工業遺產,戰時配合其他西遷企業曾發起經濟自救的工業生產合作社運動,對延續西北地區抗戰工業遺產的工業歷史文脈,保留人們與工業遺產地之間特殊的情感存續,傳承抗戰時期的“工合”精神。作為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工業遺產類型,為人們留下極具價值的歷史記憶和人文信息,對研究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變革具有指導性的價值存在。
(二)具有影響所在地后續工業文化發展的學術研究價值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是在促進工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視野下提出的。開展國家工業遺產鑒定,有利于搶救一批瀕危的工業文化資源,傳承中國特色工業精神,促進工業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寶雞申新紗廠舊址現有遺留下來是以抗戰工業為表征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見證了民族企業家救亡圖存的歷史。同時,也為研究民族工業史、抗戰經濟史、近代紡織工業發展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資料。在抗戰生產期間形成的“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等重要的經營理念,支持全民族抗戰而開展的“工合”“西遷”運動,為現代工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寶雞申新紗廠所經歷過的歷史階段,對于開展國防教育、發展文教事業等方面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已然成為西北地區構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新途徑。
(三)具有豐富工業遺產所在地城市內涵的藝術價值
工業遺產在規劃、設計、工程、建筑等方面代表著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或地區的風格和特征,影響著后期工業美學和現代工業文化的發展。寶雞申新紗廠遺產留存有我國著名建筑師王秉忱先生設計磚木結構的申新紗廠辦公樓,最具民國建筑特色的樂農別墅舊址;20世紀50年代初期參照蘇聯援建圖紙修建而成雙曲拱結構的薄殼車間;依長樂塬北崖由東向西排列24孔青磚箍砌長度達1.75公里的“中國抗戰時期最偉大的奇跡”窯洞車間以及遺產所在地原榮氏職工宿舍區所體現的基質、斑塊、場域等景觀街區格局,都具有“工業美學”或“技術美學”價值。因此,運用工業遺產地所特有的場域肌理、布局結構,深入挖掘這些殘損的工業構筑物中所蘊含的技術美、形式美,可以挖掘原場域工業建筑的形態規制,實現物質化客體景觀的更新再利用。
三、原真性保護與開發路徑
總體而言,在工業遺產建筑和景觀的規劃設計中,功能體系和發展方向以“工業精神”為核心主題,占據“中國制造”工業文化制高點,融合文化創意博覽、工業遺產旅游、主題互動游樂、文化交流貿易、休閑康養度假等復合功能,打造文化旅游發展的“城市象征”模式,并重新定義城市文化。
(一)保護策略
1.在保護文物原型系統、原始結構、原始建材、原始工藝的基礎上,工業遺產早期修復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應采用傳統與現代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保護文物和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消除文物損壞的根源和隱患,制定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修復標準,為工業遺產的長效保護提供了鋪墊,確保修復后遺產“原真性”的完整保留。
2.保護工程遵循文物保護“最小干預”的原則,創新性地采用“原真性”保護形式,利用遺產景觀重新建立起文化傳播場所和公共交流空間,在無損原保留建筑結構的前提下,以現有原建筑為骨架,結合經營性功能空間,既展示了時代的歷史信息,又實現了建筑內在空間的功能性,形成體驗性、情景化的景觀,旨在既可以作為“歷史見證者”,又能作為藝術品的審美客體存在予以保護。
3.確定每個子專項規劃中的原真性修復內容,對空間的進行分類、建立開發模式以及確定現存遺產空間的保護建設方案,針對可實施范圍內所需要的保障,提出各主體間客觀邏輯組織下的參與機制,依據規劃者歷史經驗與公眾參與的反饋機制,確保管理機制實施的可行性。
(二)開發策略
1.保護性開發+文化和活力的復興。堅持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文化為旅游塑魂,旅游為文化強基,讓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管是曲高和寡的“文創”模式,還是單一的博覽館模式,都難以引發大眾共鳴,“小眾”的市場消費能力也無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工業遺產一方面承載著城市文脈傳承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承載著城市中心和市民中心的巨大使命,工業遺產的復興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傳承和城市活力的復興,只有“保護性開發+精神產品引領+復合型產業“的模式,才能在重新喚醒沉寂的工業精神的同時,讓沒落的工業遺產回歸大眾生活,激活城市活力,真正意義上實現工業精神的傳承和復興。
2.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開放創新。保證工業遺產的原真性,修舊如舊,保持其原有的歷史積淀,讓人們能夠真實觸摸城市文脈,真切感知歷史厚重。打造集工業創意博覽展示、創客交流、綜合培訓平臺、產業創新孵化為一體的雙創區塊。與南北方各具有的不同地域風貌的獨特景觀有機銜接,構建集觀光、娛樂、共享、互動、休閑體驗為一體的工業文化旅游新發展模式,是喚醒城市記憶的有效手段。現代城市的吸引力就在于新舊的不斷融合,借助遺產建筑無聲的語言,重新編織城市的肌理,彰顯城市的性格和氣質。
3.尊重工業本源文化+技術創新。工業遺產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寶貴的遺產資源,尋求城市發展與抗戰工業遺產適宜性再利用,正確認識城市空間的共時性特征,以維護社會空間結構、延續傳統空間活力,逐步走向與地方文化傳統結合的整體性保護道路。鼓勵運用新技術豐富工業遺產的展現形式,通過AR等先進技術實現與靜態圖像的虛擬互動,實現“文物數字化呈現”,采用多點觸控、電子番薯、智能講解等技術形式,實現內容互動,增強展覽的趣味性和體驗性。展示內容以文化產業為基石、以文化博覽體驗為內涵、以工業主題為特色,用現代意義的原真性保護觀念結合實踐來注解工業遺產在當今時代的意義與價值所能呈現出的獨特方式。讓工業遺產的活態修復的成果煥發工業遺產所展現出的工業文化新生機,進一步疊加城市的文化形象。
四、結語
縱觀近幾十年國際上工業遺產領域實踐表明,能夠展現全新景觀文化類別的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已然成為城市文化遺產活化的新趨勢。結合我國所蘊含的獨特工業歷史文化的工業遺產正在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因此,搜集工業遺產各原真性組分,確立原真性更新思路,建立起原真性視角的遺產保護實施體系,提出遺產空間原真性保護方法及開發策略,重新煥發城市工業文化景觀活力,延續工業遺產地的城市復興之路。
參考文獻:
[1]楊新海,林林,伍錫論,彭銳.歷史街區生活原真性的內涵特征和評價要素[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11,24(04):47-54.
[2]曹娟.原真性概念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關于“佘家守護袁崇煥墓”案例的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
[3]吳堯,王文捷.新時代背景下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中“原真性”與“適應性”的表達[J].美術大觀,2020,(03):116-118.
[4]李向明,吳峰,李文明.基于原真性原則與文化空間視角的海昏侯國大遺址保護路徑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1(04):52-58.
作者簡介:
馬劭磊,男,河南濮陽人,寶雞文理學院美術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