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軻帆 江裕婷
【摘要】本文基于修辭學的角度出發探析云南景區楹聯,金殿楹聯在創作時使用了多種辭格類型,如比喻、比擬、夸張和借代等。
【關鍵詞】昆明;金殿;楹聯;修辭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100-02
目前對昆明金殿楹聯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是從旅游鑒賞的角度對金殿楹聯進行評析,或是對其背后的古典文化背景加以解讀。岫藍論證了如何將楹聯翻譯成為英文[1],陳慧泉等主要描述了背后的文化歷史[2]。金殿的文化價值尚待發掘,本文基于修辭學的角度,對金殿楹聯進行討論。
一、比喻修辭格
比喻的辭格能豐富楹聯的文化內涵。在楹聯中,有時喻詞和本體同時出現,有時只有喻詞單獨出現,比喻的雙方本質上比較接近,而通過創作者的主觀設計之后,本體和喻詞產生了密切的聯系,楹聯內涵,內容飽和度大幅度上升。
(一)明喻。明喻即喻詞、本體和喻體都同時出現在修辭格當中。金殿楹聯中比喻修辭格使用范圍較小,出現次數也少。使用明喻的僅有銅殿正門一處。金殿楹聯中本體多為具體的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喻體多采用抽象的籠統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修辭格格式為:本體+喻詞+喻體。
(1) 銅瓦一殿巋若武當此地升香同享帝 鐵壁諸關屹然騰越前代籌邊大有人(趙藩題)
昆明金殿的本質是一處道觀,道教思想濃郁。[3]在其楹聯中使用的詞語,涉及的內容也大多是道教思想的傳播。如(1)中,提及的“銅瓦一殿”指的是金殿的主殿,是該聯中的本體,武當指的就是道教的武當山,是該聯中的喻體。喻詞在這里使用的是“若”。楹聯作者把昆明的金殿比喻成武當山,褒獎了昆明金殿的宗教地位。
(二)暗喻。暗喻有沒有喻詞均可,其結構就有多種形式,如主謂結構、同位結構和定中結構。
1.具備喻詞的主謂結構。修辭格格式為:本體+謂詞+喻體。
(2)登樓撫古琴志在高山心存流水 騎風沖霄漢聲聞玉宇影落明潮
如(2)中,的本體是“志”和“心”,謂詞是“在”和“存”,喻體為“高山”和“流水”。把“心志”和“高山流水”分別對應單獨組合后成為主謂結構。
2.沒有喻詞的同位結構。同位結構即為復指關系,喻體與本體在楹聯中語法性質相同,本體是喻體的具體表現,喻體是對本體的抽象美化。修辭格格式為:本體+喻體。
(3) 鐘聲裊裊鶯花地 樓影幢幢水月天
(4) 威武鎮南滇七星耀處河山朗 神靈終北極一劍飛來海宇清(孫光瑞題)
上述兩例,如(3)中,上聯中本體為“鐘聲”,喻體為“鶯花地”,把鐘聲的厚重比喻為開滿鮮花的大地。下聯中本體為“樓影”,喻體為“水月天”將房屋的形狀比喻為高聳的天空。如(4)中上聯本體為“七星”,喻體為“河山”,“七星”本指鑄有北斗星的銅旗,這里使用了多種修辭格,比喻七星旗會像河山一樣永駐。另,如(1)中下聯,本體是“鐵壁諸關”,喻體是“屹然騰越”,把邊關的長城和烽火臺比喻為起起伏伏的山脈。
(三)借喻。借喻即在本體和喻詞都沒有出現,在特定的語境中,直接使用喻體來代替本體進行描述。
(5) 風往竹稍永樂鐘聲峰外度 月移花影太和撩翅檻遙飛;(6)秦女脩蕭史 楚狂笑孔丘;(7)七星旌旗指碧漢 五龍雷電繞玄都(許瞻魯題);(8)塵劫中不昧本來朗月仍輝性海 迷障里能開覺悟凈蓮更出污泥
上述兩例,如(5)中下聯,只出現了喻體“撩翅”,而它的本體被隱藏了,把太和殿的上方的連檐和戧角比喻成可振臂高飛的鳥翅。如(6),要理解其中的比喻修辭格,必須結合“弄玉吹簫”和“楚狂接輿”兩個典故。楹聯作者以開放的胸襟肯定了吳三桂與陳園園的愛情,又借題發揮,將吳三桂比喻為危險的從政者,其造成的后果已經無可挽回。如(7),下聯中,喻體為“玄都”,而它的本體為金殿,將金殿比喻為玄都,旨在褒揚其在昆明道教傳播中的重大意義。如(8),該楹聯題于寂靜亭,楹聯中使用的借喻來自陳園園的事跡。其本為蘇州妓女,先被吳三桂納為妾,隨吳三桂入滇,后改名“寂靜”出家。楹聯中喻體為“塵劫”“迷障”,本體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坎坷經歷,喻體“凈蓮”,本體為遠離世俗后的陳園園,喻體“污泥”,本體為時人的非議與是非。
二、比擬修辭格
比擬和比喻一樣,都依賴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想象力。比擬的格式:本體+擬詞。由于擬詞經常充當謂語,所以比擬修辭格通常以主謂結構出現。
(一)擬人。擬人是金殿楹聯中最常見的修辭格,金殿里的絕大部分楹聯幾乎都具備該修辭格。多用于描寫金殿中的鐘樓以及永樂大鐘鐘聲的渾厚。因金殿內的銅鐘屬于法器,所以鐘聲表達了不同時代人們相同的美好祝愿。
1.自然物擬人。本體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擬詞具有人類活動的性質。修辭格結構為:自然物+擬詞。
(8)金殿鳳凰嘯曉日 玉階鸚鵡醉春風(李明清題);(9)帝道滿三千上古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 天合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10)天護玄都來紫氣 門開勝境駐春風;(11)鏗爾一聲驚聽山鳴谷應 巍然獨立喜看海闊天空;(12)樓臨北極高峰晴日凌霄目窮千里 鐘是明初舊物和風送響聲徹九天;(13)鐘聲鏗爾群星朝北斗 樓閣巍然瑞靄現南天;(14)霜重鳳鳴卻使頑塵懦立 居高騖遠漫教鳳舞龍飛;(15)紫氣東來擁金殿 彩云南現護神鐘
上述八例,本體(自然物)依次分別為:鸚鵡山(鳳凰山別名)、竹林、天、勝境、山谷、風、群星、灰塵、氣。擬詞依次分別為:嘯、醉、舞、護、駐、鳴、應、送、朝、立、擁。每一個自然物都展現出金殿及其周邊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每一個擬詞均有不同的人類活動的反應,都體現出題詞人對自然風光的頌揚。
2.人造物擬人。本體為人工制成的事物,擬詞具有人類活動的性質。修辭格結構為:人造物+擬詞。
(16)神府枕平川水色接欄搖棟宇 靈峰標勝境山光挹翠上樓臺;(17)當紅日鳳鳴金殿觀鶴翥龍翔金馬碧雞齊光煥彩 趁東風鐘報春城信冬日晴夏爽春花秋月總宜人;(18)鐘聲喚醒人間夢 鳳翥招來世外音;(19)大道何私風霆雨露無非教 震雷普化動植飛潛總是春(李時清題)
上述四例,如(16),本體(人造物)為神府,這里指的是金殿。如(17)(18)本體均為銅鐘,(19)為大道,這是在道教思想中創設出來的宗教概念,指的是信眾修道的最高境界。這四例的描寫,充分體現了金殿在昆明道教的重要影響力,以及昆明地區景致的獨到之處。
三、借代修辭格
借代即使用一件事物,替代原有的事物,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描述的修辭格。
(一)特征代本體。用本體的典型特點代替本體進行表達和描述。
(20)鐵笛無聲知音者忠言貫耳 黃粱未熟睡著的切莫翻身;(21)威滇朔方一統九州五岳三界萬靈之化育 德尊水位先開百呂黃宮青陽赤氣之生成(王熾題);(22)出關留著五千言老子騎牛去也 過海全憑三尺劍先生跨馬來的
上述三例,如(20)中以“鐵笛”代指桀驁清高的徐正元道長,引申為清霜高潔的超凡脫俗的賢者。如(21)中以“九州五岳”代指中華大地。如(22)中以“五千言”代指老子所著《道德經》。三例從道教的思想著筆,內涵濃郁。
(二)具體代抽象。本體是一個抽象的事物,而用一個具體的東西進行替代。
(23)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教軍門向哪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七閩片語相約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響浪先生從何處飛來(陳用賓題)
如(23),上聯中的一品朝衣指代的是入朝為官,升入仕途這件事,以具體的官服代指整個體系。明朝官員大夫們利祿熏心,卻又不忘記標榜自己德高望重的政治形象,如今該楹聯恰好諷刺了當時的政治虛偽。
四、夸張修辭格
夸張即對所描寫的對象,進行放大或縮小的描寫。用來凸顯描寫事物相對于其他事物的巨大或者渺小。
(一)放大夸張。對描寫的事物的尺寸和規模進行放大,金殿楹聯所采用的夸張修辭格中最為普遍。
(24)俯仰盡收三迆景 扶搖直上九重天;(25)億杵鐘聲清海宇 萬家燈火映樓臺;(26)帝道滿三千上古龍飛無雙玉宇無雙地 天臺高百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
上述三例,如(24),指的爬上金殿所在的鸚鵡山,就能看到三迆的景觀。三迆是云南的別稱,下聯描寫金殿的建筑能達到九重天的高度,很明顯描寫內容并不屬實,作者是為了體現鸚鵡山高度而刻意為之。如(25),普通人聽金殿的鐘聲是沒法數到第一億次撞鐘的,這里作者是表達鐘聲頻仍且音色渾厚,甚至到了能讓天地清凈的地步了,下聯中的“萬家”指城市景象。如(26)中,“帝道”是道家修行的程度,達到了“三千”的高度,這里作者使用夸張表達了修道到達某種非凡的高度。下聯中的“天臺高百尺”,則是對金殿建筑的夸張描寫,體現了鸚鵡山的巍峨聳拔。
(二)縮小夸張。對描寫的事物進行微縮,一般有相對的參考系,用于作為比較。
(27)畫棟凌云只占青山三畝地 朱樓映日別開綠野一重天
如(27),上聯說金殿的規模只一整座山里的“三畝地”,在描寫上明顯的縮小了金殿的實際尺寸。這副楹聯旨在表達,雖然金殿坐落于昆明一角,但在其山上所能領略到的風景時分壯麗,而金殿本身在昆明的影響力也遠遠地超出了其所在地區。
綜上所述,金殿楹聯的修辭類型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并且具有明晰的結構格式,不同的修辭格具備不同的結構特征,再圍繞著同樣的主題進行展開,便于使用不同的修辭格,表達之間各有千秋。
參考文獻:
[1]岫藍.昆明金殿楹聯賞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2):74-76.
[2]陳慧泉,徐乃瑞,楊兆文.云南昆明旅游景觀中的道家文化底蘊[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1):32-35.
[3]林來順.昆明金殿[J].中國道教,1996,(3):58.
作者簡介:
代軻帆,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江裕婷,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