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婷
摘要:工程質量管理是依據國家相關法規、技術標準、設計規范,為達到某種質量目標,通過采取相關控制措施及工藝方法而進行的系統的管理活動。施工質量“三階段”控制,即為“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質量管控。本文根據筆者工作實踐,對質量管理模型及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的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
1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模型
對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層次結構模型,從宏觀方面可分為措施質量管理與項目質量管理2個方面,從微觀方面可具體細化分為6個管理層次。(1)質量檢驗。采用施工質量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是質量控制最低層次的方法,主要通過事后檢驗的質量管理方法,對施工用原材料、外購件、半成品以及成品件的質量是否達標進行檢查。(2)施工過程質量控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即通過對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的3個階段中施工質量的嚴格監督與管理,進而實現對施工過程的作業方案、工藝技術以及材料設備情況進行控制。(3)施工總體質量策劃。主要是指施工設計、施工計劃中對施工質量標準的制定、措施控制、保障體系等。1)在建筑工程施工的總體策劃時,應確保結合項目實際制訂質量管理總體計劃;2)在建筑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應結合工藝技術、機械設備等考慮質量管理的基本保證情況;3)在建筑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階段,應有效保證建筑工程質量的穩定性,以免竣工交付后的使用過程中,因環境因素影響而導致質量問題。(4)施工質量培訓。對所有參建人員進行施工質量管理理論、方法、標準、措施等內容培訓,通過質量培訓確保所有參建人員均能了解質量管理目標、質量管理方針,提升自身質量意識,并在施工中不斷落實自己的質量責任。(5)質量標準體系。引入、貫徹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體系,以不斷健全完善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而為項目質量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提供切實保障。(6)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即TQM,是項目質量控制層次結構模型中的最高層次,也是項目質量管理的重要方法。其重點在于通過貫徹客戶滿意、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與改進的原則,實現對建筑工程質量的管理。
2施工質量控制策略
2.1施工前質量控制
2.1.1編制計劃
結合建筑工程項目實際,編制周詳的質量控制計劃,為項目立項→開工→施工→竣工→驗收→使用的整個過程,提供合理可行的質量控制目標、措施與計劃,并作為施工質量管理的指導性文件。
2.1.2制定措施
依照項目特點、法律法規,對人員配置、施工機械、物資供應、資金投入及施工工法等進行組織設計,對施工潛在的問題及難點進行分析,并制訂相應的處理措施。統籌考慮影響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的“五要素”。并針對影響房建工程項目質量的各個要素,明確需進行改進的質量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施工作業計劃;并針對各個質量影響因素,制訂與之相應的技術措施與安全措施,并在施工中做好控制。(1)人員因素。技術與管理人員是工程施工的主體與直接參與者,因此,參與人員的技術水平、實踐能力、協調能力、責任意識等均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實踐發現,由于人為而導致的質量事故占比達75%~90%,因此,唯有減少或杜絕人為失誤,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工程質量。(2)機械因素。大型施工用機械設備如塔式起重機、升降機、外用吊籃、物料提升機以及試驗用儀器設備等,是參與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設備,是施工作業必不可少的重要設備物資。其中,機械設備的先進與否,是否為最佳狀態,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規范操作等,均是影響施工質量的關鍵。因此,須嚴格依照國家相關規范、標準對施工現場用機械設備、試驗用儀器設備的型號、性能、數量、狀態等進行檢查,并按要求做好相關設備的維修與保養。(3)材料因素。各類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等是工程構成的重要物資,其在工程投資的占比高達60%,因此,務必強化施工前的質量控制,嚴把材料審查關,加強對材料質量、性能、規格等各項參數的檢查,并按要求做好相應材料的質量抽檢,堅決杜絕一切不符合要求的施工材料。(4)方法因素。方法因素包括
技術、工藝、檢測等方法,其中,技術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直接決定工程質量,因此,務必結合項目實際,全方位考慮施工技術工藝的合理性,并通過對可行性的比選,制訂合理可行的方案。同時,對施工現場部署、施工工法、質量措施的可行性進行審查。
2.2施工中質量控制
2.2.1質量問題檢查
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是將主動控制與被動控制相結合,通過采用核查技術文件,質量標準現場監督;并利用肉眼觀測(看、摸、敲)、工具量測(吊、靠、量)、試驗檢測(無損檢測、理化檢測)等輔助檢測;以及質量統計、監理旁站、巡視檢查等質量管理方法,對現場施工質量的控制情況進行檢查,判斷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是否依照施工準備階段制訂的質量控制計劃進行。例如,對建筑施工中鋼筋工程的質量控制要點有鋼筋品種、規格、級別、力學性能等自身質量,以及鋼筋的加工質量、焊接質量等項目,檢查其是否滿足建筑工程施工的相關標準要求,并對檢查質量不達標者及時返工處理。
2.2.2質量問題分析
在建筑工程實際施工過程中,應結合檢查發現的質量問題,按照質量控制的流程及要求,組織相應的技術、質量人員等參加工程質量分析會,找出造成建筑工程質量偏差、質量缺陷的原因。其中,對于檢查發現的質量問題,可采用“魚骨圖、排列圖”等質量管理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為質量控制措施的制訂提供切實保障。例如,在某建筑工程樁基工程施工中,發現存在樁位偏差、樁心距偏大,以及擠密效果差、均勻性差等問題,采用魚骨圖對造成質量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
2.3完工后質量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產品的特殊性,施工中難免會存在或多或少的質量缺陷,但關鍵是如何及時發現、妥當處置潛在的各類質量缺陷,并對影響建筑施工質量的因素進行事前預防。對此,可在建筑工程項目完工后,采用PDCA循環的質量管理模型,通過不斷檢查(C)、處置(A),對施工中的質量問題進行糾偏、調整,進而實現質量控制的目的。其中,檢查并發現施工中的質量缺陷主要有3個渠道。(1)通過“三檢制”的落實,即“自檢、互檢、抽檢”發現施工質量缺陷;(2)通過質量檢測評定發現施工質量缺陷;(3)通過監理方的質量檢查發現施工質量缺陷。對于檢查發現的質量問題、質量缺陷,應結合前期制訂的質控措施,通過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控制措施,對質量問題進行處理。例如,根據以上分析所得的建筑樁基質量的問題成因,應編制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表。總而言之,對于發現的問題可通過召開專家評審會議,分析不達標產品的成因,并通過主動控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后續施工中再次出現類似的質量缺陷,同時,結合前期制定的質量控制措施對不達標部分及時處置、調整,防止問題遺留而影響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
結語
工程質量管理的最終目標是確保工程質量滿足業主方要求,對此,必須從施工前、施工中、完工后3個階段進行管控,對潛在的質量問題做好防范,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因素做好控制,對發現的質量問題做好及時處理,從而為實現工程質量管理目標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富佳.PDCA循環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應用[J].建筑·建材·裝飾,2021(2):166–167.
[2]程國平.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方法及控制要點研究[J].建筑與裝飾,2020(1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