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碧笏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福建 三明 365001)
礦區位于北武夷隆起帶的南西側,光澤—武平北東東向斷裂帶與寧化—南平北北東向斷裂帶交匯部位。區域上新元古代變質巖及震旦紀淺變質巖系發育,早石炭世—中二疊世石灰巖、細碎屑巖呈斷塊零星分布于南側,侵入巖主要有志留紀似斑狀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寧化巖體),分布于西部的大洋塘一帶,零星出露的早白堊紀黑云母花崗巖呈小巖瘤狀侵入于新元古代變質巖。區域上主要發育有北東向和北西向2組斷裂及泉上滑脫斷裂(見圖1)。其中北東向斷裂與銀礦成礦關系密切。
礦區地層為林田組上段[1],巖性為灰色變質(中)細粒長石石英雜砂巖、灰-灰黑色薄層狀絹云千枚巖、變質泥質粉砂巖、千枚狀變質泥質粉砂巖,夾少量淺灰色變質硅質巖、偶見結晶灰巖,該段地層以千枚理發育、薄層狀變質硅質巖為特征。地層產狀總體傾向285°~335°之間,傾角40°~80°之間。
礦區構造褶皺表現不明顯,局部呈層間小褶皺出現。區內斷層發育,主要有2組斷層,其中北東-北東東向斷層性質為逆斷層,編號為F1—F4,斷層規模較大,是本區銀多金屬礦的主要控礦構造;近南北向斷層性質為正斷層,編號F8,為后期破礦構造。
(1)F1—F4斷層:4條斷層近乎平行排列,長度均在2.00km以上,寬度一般0.35m~5.00m,平均寬度1.04m~1.66m。斷層總體走向25°~80°,傾向北西,傾角45°~80°。斷層巖性以碎裂巖為主,構造角礫巖次之,巖石具硅化、黃鐵礦化、白鐵礦化、輝銀礦化、褐鐵礦化等。斷層上、下盤巖性以變質石英雜砂巖為主,少量變質泥質粉砂巖;老硐、探硐、穿脈、沿脈硐中能見到擠壓擦痕、階步發育等現象。F3斷層局部見后期石英脈、閃長玢巖、輝綠玢巖脈侵入。
(2)F8斷層:長度約450m,斷層寬 度2.84m~9.59m之間,平均5.80m。總體走向北北西340°,傾向南西西,傾角約56°~59°。斷層巖性由碎裂巖、糜棱巖組成,斷層帶內巖石破碎,具綠泥石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硅化、少量輝銀礦化等。該斷層形成時間較晚,切斷錯動F2、F3斷層,其上盤(西部)下降、下盤(東部)上升,造成F2、F3上下錯位約20m。為礦區后期斷層,對礦體起破壞作用,造成礦體錯動不連續。該斷層在切斷F2、F3的同時,把F2、F3中的銀礦物質卷入破碎帶中,局部形成銀礦化。
地表零星發現石英脈,鉆孔、平硐中見較多石英脈、少量的花崗斑巖脈、輝綠玢巖脈和閃長玢巖脈。順著地層層理或順著破碎帶侵入,鉆孔中常見輝綠玢巖脈吞噬銀礦體,對礦體起破壞作用。

圖1 明溪出水坑銀礦及外圍地質、化探綜合異常圖
區內蝕變類型有:硅化、黃鐵礦化、赤鐵礦化、白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其中黃鐵礦化、硅化和白鐵礦化與銀礦化關系密切。不同的巖性特征其圍巖蝕變不同,遠礦圍巖蝕變在面上或垂向上蝕變特征不明顯,近礦圍巖蝕變特征明顯,黃鐵礦化、硅化明顯表現強烈,斷層上如硅化多呈條帶狀分布于斷層中或斷層兩側,白鐵礦化多呈條帶狀分布于斷層中或石英細脈兩側等。
出水坑銀礦圈定四個硫化銀礦化帶,自上而下編號Ⅰ、Ⅱ、Ⅲ、Ⅳ號,分別受F1、F2、F3、F4四個斷層破碎帶控制。其中Ⅰ號礦化帶礦化弱,圈定礦體2個,礦體走向35°~105°,傾向305°~15°,傾角57°~73°。單礦體長度75m~100m,延深114m~17m,礦體厚度0.80m~1.61m,礦體品位189.48g/t~268.00g/t。礦體呈小透鏡狀。礦體賦存標高558m~705m。Ⅱ號礦化帶礦化一般,圈定礦體8個,礦體走向55°~80°,傾向325°~350°,傾角56°~86°。單礦體長度50m~400m,延深10m~274m,礦體厚度0.86m~1.48m,礦體品位87.70g/t~696.72g/t。礦體形態呈小透鏡狀、不規則狀、港灣狀、細脈狀。礦體賦存標高在444m~736m。Ⅲ號礦化帶礦化較好,圈定礦體7個,礦體走向52°~80°,傾向322°~350°,傾角52°~72°。單礦體長度100m~620m,延深64m~416m,礦體厚度0.84m~2.40m之間,礦體品位114.52g/t~648.00g/t。礦體形態呈似層狀、豆莢狀、囊狀、透鏡狀、脈狀。礦體具尖滅再現等特點,往南西向未得到有效控制。礦體賦存標高330m~745m。Ⅳ號礦化帶礦化不均勻,礦體不連續,呈零星分布,礦化帶內共圈定10個礦體,礦體走向48°~80°,傾向318°~350°,傾角50°~70°。單礦體長度50m~270m,延深32m~262m,礦體厚度0.83m~2.16m,礦體品位87.60g/t~279.37g/t。礦體形態呈似層狀、豆莢狀、透鏡狀、細脈狀。礦體賦存標高在232m~690m。介于Ⅰ-Ⅳ號礦化帶間的層間破碎帶中小礦體圈定40個,礦體走向45°~80°,傾向315°~350°,傾角36°~72°。單礦體長度50m~225m,延深16m~323m,礦體厚度0.80m~2.48m,礦體品位84.20g/t~881.00g/t。礦體形態呈似層狀、小透鏡狀。礦體賦存標高在272m~736m不等。
(1)礦石結構構造:礦石具半自形粒狀變晶結構為主,交代包含、交代溶蝕,碎裂、碎粒結構次之、少量自形粒狀結構。礦石具斑雜-星散浸染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
(2)礦物成分:礦石中的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白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閃鋅礦、輝銀礦、自然銀、方鉛礦、褐鐵礦等,金屬礦物主要賦存于硅化形成的石英細脈中。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絹云母、黑云母、綠泥石等。礦物共生組合有黃鐵礦+白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銀礦(少量)。
(3)礦石的化學成分:主要有SiO273.29%;Al2O38.98%,Fe2O35.14%;K2O 2.97%;FeO 1.90%;TFe 5.17%;燒失量4.71%;微量元素TiO2、Na2O、CaO、MgO、MnO、P2O5、Ge含量均較低。礦石中主要有益組分為銀,含量一般為54.00-1292.00g/t,銀品位一般以強硅化、強硫化物礦化的銀多金屬礦石品位較高,構成工業礦體。有害元素為As,含量0.046-1.77%,平均0.58%。
礦體主要產于F1、F2、F3、F4斷裂破碎帶中,礦區銀礦明顯受構造破碎帶的控制,伴隨有一系列的中低溫熱液蝕變:硅化、白鐵礦化、黃鐵礦化等。容礦巖石主要為硅化碎裂巖、構造角礫巖,區內礦(化)體圍巖為構造巖或早-晚寒武世林田組上段變質中細粒石英(雜)砂巖、變質泥質粉砂巖等。
礦體多數賦存在近地表及超淺成部位,受構造控制十分明顯,北東-北東東向斷裂構造為銀多金屬礦的形成提供了熱液通道和熱液及物質來源,構造斷裂破碎帶及其影響帶所形成的裂隙或砂巖的原生孔隙構成了其貯礦空間。構造運動表現為多期次活動,第一期次形成多組北東-北東東向斷裂。第二期次為含礦熱液充填,礦物質沿斷裂帶運移、富集、沉淀后形成銀礦體。根據蝕變類型、礦物組合特征及礦體產出部位,認為礦床成因類型屬受壓扭性構造控制的中低溫熱液充填型脈狀銀多金屬礦床,具“先壓后張”特點。
(1)區內銀多金屬礦體均受構造控制,北北東-北東向構造破碎帶是本區主要賦礦構造,是重要找礦標志。
(2)圍巖蝕變礦化: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白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尤其是硅化、黃鐵礦化、白鐵礦化與銀多金屬礦化關系密切,是主要的找礦標志。
(3)老硐、古采硐遺跡是直接找礦標志;化探異常高濃集中心是間接找礦標志。
(1)出水坑銀礦圈定4個礦化帶,與1/5萬水系沉積物HJS-7異 常AgCuPbZn組 合、1/5萬 土 壤 測 量Ⅱ-3AgZnPb、Ⅱ-4AgPb異常走向基本一致,說明HJS-7異常AgCuPbZn組合及Ⅱ-3AgZnPb、Ⅱ-4AgPb異常[2]均為致礦異常。另外,出水坑西側外圍早期普查施工鉆孔深部見有銀礦體,厚度2.25m,銀品位132.61g/t。在洋坑北東部泉上至楓溪的路壁構造破碎帶上采樣,檢測銀品位71.80g/t,控礦斷裂大于2m。
(2)1:1萬各水口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3],圈定Cu、Pb、Zn、Au、W、Sn、Mo、Bi、As共9個單元素異常74處,根據各綜合異常區的礦化蝕變特征,圈定出乙類(Ⅱ類)異常2個,編號為Ⅱ-1AgAuPbAs、Ⅱ-2AgAuSn;丙類(Ⅲ類)異常3個,編 號 為Ⅲ-1AgAuAs、Ⅲ-2AgPbWSn、Ⅲ-3 AgAuCuAs。其 中Ⅱ-1AgAuPbAs、Ⅱ-2AgAuSn異常區內見有老硐沿層間破碎帶分布。Ⅲ-1AgAuAs、Ⅲ-2AgPbWSn、Ⅲ-3 AgAuCuAs3個異常形態呈透鏡狀,異常相對套合,具濃集中心。
(3)1:1萬官坊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結果[4],圈定Ag、Au、Cu、Mo、Pb、Sn、W、Zn共8個單元素異常82個,根據異常所處地質環境及各元素分布空間關系劃為8個綜合異常,編號為ⅠAuAgMo、ⅡAuAgZn、ⅢCuWMoZn、ⅣAuAg、ⅤAuAgMo、ⅥCuPbAgAu、ⅦAgAu、ⅧCuWMo。各綜合異常走向呈北東向或北東東向,其中Ⅰ-Ⅶ號綜合異常分別分布于F1-F4斷裂之上,說明4條控礦構造異常特征明顯。另外,在測區洋坑北東向約1km發現多處老硐。
(4)大排地區銀礦調查評價[5],在F1-1斷層破碎帶采樣測試銀品位27.30g/t,該礦化體與1/5萬泉下北土壤測量Ⅱ-2AgZnPb異常走向基本吻合。大排區內老硐較多,樣品多采集于老硐兩側及公路壁上,銀品位1.00-27.30g/t,與相鄰出水坑銀礦地表刻槽采樣分析成果基本相似。出水坑深部鉆孔基本上揭露到銀礦體,說明地表控礦斷層中銀礦物成分因氧化淋濾流失導致銀品位低下,深部存在尋找銀礦遠景巨大。
官坊、大排遠景區內地表見有低品位銀礦體或銀礦化體,并見有多處開采老硐,證實了銀(化)礦的存在。官坊、大排與出水坑銀礦同處于北東-北北東向斷裂帶上,地球化學異常、地表礦化、控礦構造等地質成礦條件基本一致,水系及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較好異常均未得到驗證,出水坑銀礦F1-F4含礦斷裂帶往南西、北東延伸部分均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通過進一步工作,官坊、大排遠景區有望找到規模相當的中低溫熱液充填型脈狀銀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