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紅,謝 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肝病中心,北京 100015
ALT正常、HBeAg陽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療仍存在爭議。我國指南推薦意見,對于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以下4種情況之一可以抗病毒治療:(1)肝組織學檢查提示顯著炎癥和/或纖維化(G≥2和/或S≥2);(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且年齡>30歲;(3)年齡>30歲者,無創診斷技術檢查,存在明顯肝臟炎癥或纖維化;(4)HBV相關肝外表現(如HBV相關腎小球腎炎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無上述4種特殊情況、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陽性、ALT正常)目前相關指南暫不建議治療,原因是這部分患者可能疾病進展緩慢、抗病毒治療效果欠佳。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定期體檢ALT正常,首次就診診斷為肝衰竭、肝硬化、肝細胞癌(HCC)的病例并不少見。
2006年,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1]入組3653例30~65歲的HBsAg陽性HBV感染者,平均隨訪11.4年,結果顯示,累積HCC發生率與入組時HBV DNA水平有關,入組時HBV DNA水平<300、300~9999、10 000~99 999、100 000~999 999和≥1 000 000 拷貝/ml患者HCC累積發生率分別為1.30%、1.37%、3.57%、12.17%和14.89%。2018年,韓國學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2]納入免疫耐受組患者413例、免疫活動抗病毒治療組1497例、輕度活動組(ALT 1~2倍正常值上限)1141例,隨訪10年,結果顯示,免疫耐受組的HCC累積發生率(12.7%vs 6.1%,P=0.001)和病死率/移植率(9.7%vs 3.4%,P<0.001)顯著高于免疫活動治療組。分別應用逆概率加權、傾向性評分、競爭風險模型進行分析,結果仍顯示未經治療的免疫耐受組較接受治療的免疫活動組患者HCC和病死/移植風險更高。2020年,一項關于免疫耐受期患者自然史的研究[3]中,納入未經治療的免疫耐受期患者126例,免疫清除期621例,分別應用逆概率加權、傾向性評分對2組的基線指標進行平衡,結果顯示,未經治療的免疫耐受期患者累積HCC風險極小,與免疫清除期患者相當。因此,關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長期預后尚存在爭議。
目前,關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療臨床療效的研究不多。2017年,韓國一項全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4]納入HBeAg陽性、HBV DNA水平>20 000 IU/ml、ALT<40 U/L、無肝硬化證據的484例慢性HBV感染者,主要研究終點為HCC發生,次要終點為進展至肝硬化。結果顯示,87例抗病毒治療組患者中有3例發生終點事件,397例未抗病毒治療組患者中有22例發生終點事件。傾向性評分后,抗病毒治療組HCC(HR=0.234,P=0.046)和肝硬化(HR=0.235,P=0.015)風險顯著降低。逆概率加權平衡基線特征后,抗病毒治療顯著降低了HCC(HR=0.189,P=0.004)和肝硬化(HR=0.347,P=0.036)的風險,提示即使ALT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HBV DNA高水平、HBeAg陽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仍然可能存在病情進展的風險,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HCC和肝硬化的風險。
HBV DNA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發生HCC的獨立危險因素,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顯著降低HBV DNA水平,減少肝硬化和HCC的發生。因此,對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仍然堅持至監測到病情進展為顯著的肝臟炎癥壞死或者纖維化、甚至發生肝衰竭、肝硬化、HCC再行治療嗎?在抗病毒治療藥物安全性及可及性良好的今天,是否可以將治療時機前移?積極的抗病毒治療是否可以延緩病情進展,減少肝衰竭、肝硬化、HCC的發生?針對上述問題,尚需開展更多相關臨床研究提供循證醫學證據,為更好地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公共威脅”的目標努力。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趙紅負責起草文章;謝雯負責文章修改和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