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富
(湖南省衡陽縣岣嶁峰國有林場,湖南 衡陽 421211)
試從林業的定義入手,來談一談林業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而隨著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需要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只有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作者是林業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首先論述了林業定義,并對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發展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林業具體指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維持生態平衡,培育、保護森林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通過培育和保護森林來獲取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并利用樹木的自然特性發揮保護作用,林業是在人與生物圈中,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培育、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種效益,對森林資源進行持續經營,促進人口、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從林業定義可知,林業的健康發展不但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可以維持生態平衡,因此林業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著密切聯系,為此,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關鍵任務就是對現代林業的發展。
2.1 防風固沙。森林可降低風暴對環境形成的影響,還可固定沙土,森林里有許多樹根,它們十分發達,它深入地下既能保護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2.2 凈化空氣。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可有效降低環境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碳,當森林樹木進行光合作用時,要對二氧化碳進行吸收并產生氧氣。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增加氧氣含量。
2.3 保持水土。在環境保護方面,森林的水源涵養作用十分顯著,既能保證一定范圍內擁有豐富的水資源,還可以發揮水土保持作用,對水源實施更好的調節。在生長中,樹木可以對土壤形成保護,特別是在暴雨天氣,它可以減少雨水侵蝕造成的土壤流失,同時保護地表植被。
3.1 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3.1.1 降低有害氣體排放。當森林大面積被破壞,其中儲存的大量碳會向大氣中釋放,空氣中CO2含量高會產生溫室效應,全球氣溫逐漸變暖,海平面持續上升,南北兩極冰川消融,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就是森林破壞帶來的,為此,對樹木大面積種植,全面推進林業發展,不僅可以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而且可以緩解現有的氣候變暖,利于環境問題的有效改善。
3.1.2 緩解氣候變化。大面積的森林可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種植大量樹木可以更好地保存種植區的水分,固定土壤,降低水土流失概率,同時還可以起到防風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沿海地區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改善,建設防護林,既可有效規避海洋帶來的自然災害,也能更好地保護沿海的生態環境,為此,種植者可盡量選擇在本地區適宜生長的植物,使發生病蟲害概率降低,從而充分確保樹木健康茁壯成長,它可以提高樹木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減緩氣候變化,更好地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3.1.3 固碳減排。相關調查顯示,用木制品替代建筑中的磚瓦以及水泥等材料,不但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據統計,平均每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對0.8噸的二氧化碳進行吸收),與此同時,它還可以利用林產品加工后剩余的灌木或材料發電,也可以利用油料植物開發生物柴油。這既可降低對化石能源的應用數量,還可以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通過木材產品來吸收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減緩氣候變化,達到環保效果,而且還能夠全面實現全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1.4 維護生態平衡。在光合作用下,空氣中的CO和CO2能被樹木有效吸收,然后轉化為氧氣,同時,它還能鎖住土壤和植被中的二氧化碳,最終成為植物生長的養分,這就說明了樹林具有強大的碳匯功能。若森林面積大,則就能夠對大量的碳進行存儲,最終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匯碳量最大的碳庫,據有關資料顯示,社會各界公認為樹林是最有效的一種生物固碳方法。當前,工業日新月異發展,因樹木自身具備強大的碳匯功能,可以超越工業減排方式,利用森林減排可以有效減少資金投入,減少種植成本,實現綜合效益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空氣質量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助于林業經濟更好的發展。
3.2 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3.2.1 節約土地資源。在植樹造林過程中,要更加重視林業也可以解決土地資源短缺的問題。種植人員也可以積極建設綠色生態種植圈,成功把農作物種植、家畜養殖和樹木種植有效結合起來,既可以實現畜牧業和種植業間的優勢互補,也可以更好地對種植區域的生態平衡進行協調。在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基礎上助力經濟發展,最終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3.2.2 提高經濟效益。對林業發展重視,可實現林業生產經營標準的有效提升,同時也有助于本地區農民種植收入的提升,促進本地區林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新農村建設政策要求。地方林業的良好發展,必然會帶動相關加工業的發展,使區域經濟發展得到有力支撐。
4.1 加強對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認識。要想促進林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在有限林區提高產材率,以往的技術管理與林地培育會重視林區的結構功能、木本植物與環境的關系以及木本植物種間與種內的關系,并且對于林區的經營管理,一些人還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只有用材林才是林,建設林區是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往往忽視了其它樹種與植被的功能。鑒于此,我們必須對現代生態林業建設的意義進行大力度宣傳,對現代生態林業與傳統林業的概念進行細致區分,這樣才能充分認識到現代生態林業建設的意義,從根本上消除人們錯誤認識林業建設的觀念。
4.2 以政策引導林業建設。在當前的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會對一些地區的企業或個人的相關利益產生影響,從而產生一定的利益關系,而這些利益關系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例如,退耕還林等相關林業工程建設在部分地區就難以順利開展。所以,在建設生態林業工程的過程中,必須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并將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有效協調好,如此才能將當地政府與企業、個人參與林業工程建設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為保證林業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政府應將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相關優惠政策適當放寬,將部分稅費合理減免,以滿足各個利益方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還要加大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將相關資金融資渠道有效拓寬,例如在銀行借貸方面,將還款時間適度延長,并加強同民間信貸的合作關系,以促進信貸信用的增強。
4.3 優化本地區林業產業結構。政府在林業發展中,需要派專業人員對本地區的地質與水文條件進行調查,并以此為基礎,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設計,合理規劃林木種植模式,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實現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既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促進本地區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示,如今,我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更為重視,為了保證各項事業的發展,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還要將林業生態效益充分體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充分確保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林業發展中,需要提升對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進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效發揮出林業的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林業生產能夠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而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