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亮
(山東沂水縣沂城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臨沂 276400)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客觀需求,也是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有效處理經濟管理問題,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有效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才有利于構建小康社會,才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當前在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并且隨著管理力度的進一步加強,相關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亟待予以解決。針對這些情況,必須深入探究農村經濟管理對策,為我國農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提升農民的收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關于國計民生的關鍵就是“三農”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應在全黨工作中堅決做好“三農”問題。所以,要求我們盡快建立并逐步完善與之相匹配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但是,和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經濟發展而言,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及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農村經濟管理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整體經濟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影響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制約農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國家戰略。眾所周知,對各種經濟利益間的關系予以合理協調是農村經濟管理中最為關鍵的一項任務,因為經濟利益關系能夠充分展現出農村經濟水平,應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加大對其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經濟的長足發展,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利益。故此,筆者不揣淺陋,更深層次探討了農村經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正確理解農村經濟管理的概念,是解決農村經濟管理問題的理論基石。但是,對于什么是農村經濟管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同學者張業的觀點,即所謂農村經濟管理,是運用現代農業科學和經濟科學研究成果,按照自然規律以及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科學組織、領導、指揮、決策和調節農業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環節,合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力,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使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有效提升的實踐活動。
社會管理水平高低和經濟發展速度快慢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一般而言,社會管理水平越高,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反之,社會管理水平越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越慢。農村經濟發展也是如此。當前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在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對其發展質量及水平有直接影響。高水平的農業經濟管理能夠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正確決策,是農業實現高效發展的基礎。所以,在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至關重要。
3.1 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撐。縱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四十年來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通過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可以予以制度上的保障。特別是要重視農村經濟管理的科學、合理發展,這樣既有利于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效果,還可以從制度上保證農村經濟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另外,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發展體系,重視農村經濟管理,還能使農村經濟發展過程更具標準化、規范化,防止了以往農村經濟中遇到的盲目性,從而有效降低農民在經濟發展中的畏首畏尾,激發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使農業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3.2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通過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自我國邁進新時代后,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逐漸演變成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間的矛盾。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從步入新時代后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處于一個全新的歷史節點,需要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大。隨著新興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如農業信息技術、農作物化控技術、轉基因技術、節水保水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等,為農村經濟發展予以了充分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持,但是,新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新興農業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與法律關系上,遇到的問題與情況也在不斷增加,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所以,必須基于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采取一些可行策略,這樣才能增強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優化農業產業,激發農業潛力,將經濟發展引導為可持續發展,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新農村建設背景之下,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但要加強人們的思想文化教育,而且要加強農村經濟建設,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不斷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這是一個新的前無古人的實踐,但在提升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新實踐中,還存在如下偏失。
4.1 對農村經濟管理重要性認識不足。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其中既有優秀的文化,也不乏封建的糟粕。一些封建思想和管理理念還束縛著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者,他們管理理念陳舊,管理方法單一。筆者在對農村基層管理人員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在管理活動中缺乏積極性,處理事情多為應付,普遍沒有認識到農村經濟管理的重要性,或者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存在片面認識。比如,認為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對經濟的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認為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就是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擴大農村產業化規模,過于注重農村經濟發展中短期利益的牟取;至于“三農”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等問題,他們很少考慮。
4.2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筆者在對農村基層管理人員調查中發現,目前農業經濟管理中人員素質偏低,比如他們的學歷普遍不高,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嚴重欠缺,對農業政策等了解不足,致使他們不能合理規劃和開展農業經濟活動,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效能。在農村經濟管理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事實上,這樣并不能夠給農民帶來真正的福利,也不能真正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4.3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進入21世紀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已經廣泛運用了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進行了大幅度改變。而農業經濟在這樣背景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影響。因此,只有發揮農業經濟管理中信息化的作用,才能將農業成果轉成農業生產力。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信息化水平在多數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中不高,主要原因是人們不夠重視和認識農村信息化的作用,難以將信息技術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同時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農村信息技術上也較為缺乏,所以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信息技術的使用。
針對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5.1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在農村經濟管理中信息化有著不可忽視的關鍵性作用,利用信息數據,能實現對農村經濟管理的優化。因此,農村經濟管理要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力度。首先,加強農村信息設施建設,最大程度提高農村互聯網的覆蓋率,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奠定基礎;其次,對數據與信息進行高效利用。為了針對性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應及時了解市場需求,防止因信息閉塞導致農業生產盲目化的現象;最后,通過新型互聯網經濟模式,大力開展農業信息化,逐漸擴充農業生產、銷售的對象和渠道,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5.2 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人是管理最能動的要素,但當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降低了農村經濟管理的水平與質量。為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第一,采取針對性措施,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進行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既要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也要不斷加強學習,對相關的農業知識與法律法規進行了解和掌握,定期參加各種培訓活動,進而在實際工作中提高管理人員的使命感與高度責任感。另外,也要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加快專業人才引進力度,這樣才能奠定人才基礎,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5.3 對農村經濟管理各項法律法規進行完善。近年來,黨和政府在經濟的蓬勃發展下出臺了不少農村政策,并呈現出了常態化和制度化的發展趨勢,不僅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對于現階段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還應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或農村經濟管理執法責任相關法規的制定力度,從而為國家政策的有效落實提供有力的保障。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國應從提升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各項法律法規,加快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等方面推動農業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未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還存有潛在待發掘的市場,所以要想開辟市場,還需要相關人員加大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研究力度,及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唯有管理者和生產者的共同轉變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