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喜偉
(明水縣動物檢疫中心,黑龍江 綏化 151700)
隨著生豬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標準也隨之提高,同樣對豬病也有了更高的關注。豬病是制約生豬養殖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逐漸呈現出混合感染與高發性等特點,對生豬養殖經濟效益產生嚴重影響。豬水腫病屬于較為常見的豬病之一,是由大腸桿菌感染所引起,表現出較高的傳染性特點,尤其是仔豬傳染性相對更高,若仔豬出現感染,則可能造成死亡的情況,這將對仔豬成活與生豬養殖產生嚴重不利影響。所以,務必對豬水腫病加以高度重視,運用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為生豬養殖提供可靠保障。
針對豬水腫病。爆發初期階段,臨床癥狀表現不明顯,便出現突然死亡的情況。臨床癥狀方面,同神經、血管破壞存在聯系,臨床檢查能夠得知,出現神經癥狀前,便存在明顯的眼瞼水腫或是結膜充血的情況。此外,臨床方面,同樣可能存在頜胸腔、腹腔或是會陰部位等,出現明顯皮下水腫的情況,有時則會存在軀干腹部皮膚表現出不規則發紅的情況。瀕死期,則會表現出明顯的呼吸困難。
針對最急型。發病較為突然,發病初期階段,便表現出食欲不振、功能失調、精神狀態較差等情況。同時,眼結膜存在明顯嚴重充血,心跳速度加快,且叫聲嘶啞,通常幾小時之內便會發生死亡的情況。
針對急性型。患病豬頸部、耳部與眼瞼等位置存在明顯的水腫,嚴重的情況下,則表現出全身水腫,最為常見的癥狀則為肌肉技能失調,走路功能喪失,呈現出蹣跚步態。病情加重的情況下,出現共濟失調麻痹以及長時間臥倒的情況。共濟失調的患病豬,體溫不會出現明顯升高的情況,部分病豬則表現出亂叫、心跳速度較快和呼吸加快等情況,后期階段,會出現昏迷或是嗜睡等現象,病程達到1-2d,死亡率相對較高。
針對亞急性型。表現出精神狀態較差、食欲廢絕等現象,體溫變化不明顯。頸部、耳部和眼瞼等存在明顯水腫,以眼瞼最為嚴重。超過65日齡,患病豬體表水腫情況并不明顯,行走過程中,表現出四肢無力、站立不穩等現象。部分患病豬則表現出前肢跪地,后肢直立的現象,病情加重的情況下,后肢麻痹并出現癱瘓的情況,并伴有便秘或是腹瀉的現象。
飼養管理期間,若圈舍清理消毒不到位,衛生環境較差,造成細菌大量滋生。仔豬出生之后,由于各類細菌所產生的侵害影響,引起相應的疾病出現。此外,護理工作方面,若護理工作明顯不到位,則母豬初乳質量無法得到充分保證,或是無法產乳,無法為仔豬及時提供初乳,造成營養不足或是失衡的情況,對健康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飼養管理期間,若飼料突然出現更換,并未及時采取防護措施,可能無法為仔豬正常生長發育提供充足均衡營養,可能引發豬水腫病出現。同時,免疫接種期間,并未嚴格基于免疫程序,對自主完成正確免疫接種,同樣可能引發豬水腫病出現。
基于豬水腫病發病情況進行分析,氣候陰雨潮濕,或是氣溫出現較大波動變化的情況下,均有可能引起豬水腫病出現,春節屬于疫病高發期。空氣濕度、晝夜溫差相對較大時,仔豬較易出現著涼的情況,且仔豬抵抗力相對較低,天氣變化較易導致仔豬胃腸道內部環境出現相應的變化,致使大腸桿菌大量繁殖,產生部分有害物質,對腸壁組織造成不利影響,以此引發豬水腫病出現。
出生不久的仔豬,較易發生豬水腫病,由于仔豬消化器官并未發育完全,所以,腸道內各類活性酶分泌總量相對較少,飼料所含營養物質難以完全有效吸收,進食之后,腸道內形成大量沒有完全充分吸收的營養物質,為大腸桿菌滋生繁殖提供了相應的條件,并產生相應的毒素,對病豬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以此引發豬水腫病出現。
母豬懷孕后期,仔豬各器官慢慢發育,需為母豬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不過,雖然提供足夠營養物質,仔豬出生之后,免疫功能依然存在不健全的情況。基于研究調查得知,母豬初乳所含的免疫球蛋白,含量通常可達7%,初生仔豬獲得初乳之后,能夠對免疫球蛋白完成有效吸收,以此獲得被動免疫。當前,我縣大部分養殖場,均以早期斷奶技術,為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不過,常乳中所含乳球蛋白,含量相對較低,且仔豬腸壁具有封閉作用,能夠從常乳獲取的乳球蛋白總量相對較少,致使抵抗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以此引起豬水腫病發生概率明顯提高。
針對仔豬,腸道內可能存在部分溶血性大腸桿菌,此類細菌會對胃腸道蠕動產生相應的促進影響,從而對各類營養物質作出更好地消化。
仔豬生長期間,由于外界因素影響,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如氣候變化、環境變化或是突然斷奶等,均屬于引起應激反應的重要因素。其中,斷奶屬于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若對仔豬采取突然斷奶的情況下,勢必會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采食量明顯增加,以此引起豬水腫病出現,對仔豬生長發育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3.1.1 飼養管理
科學嚴格的飼養管理,可為仔豬健康生長提供可靠保障。所以,飼養期間,養殖人員務必對預防工作加以重點關注。第一,仔豬轉入和轉出前后,需對圈舍采取仔細徹底消毒,為仔豬生長提供良好的無菌環境,防止由于環境因素影響,引起豬水腫病出現。第二,養殖場需盡量以自繁自養方式為主,盡可能避免從其他養豬場引進生豬,若需要引進的情況下,需對疫區作出排除,避免豬水腫病發生。第三,日常養殖期間,需對飼料管理加以重視,為生豬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并對仔豬飼料中的蛋白含量做出一定量的減少,以防高蛋白攝入總量超標,對維生素E和亞硒酸鈉等適量加入,為仔豬提供所需的礦物質與維生素,為仔豬健康生長發育提供可靠保障。
3.1.2 免疫管理
當前,有關豬水腫病預防,疫苗預防屬于非常重要的方法措施,仔豬達到14日齡,便可對仔豬完成必要的疫苗接種,避免發生腹瀉等問題,同樣可使豬水腫病發病概率得到明顯降低。此外,疫苗種類以及劑量方面,應當基于仔豬日齡和生長發育情況為主。科學有效的疫苗免疫,可使仔豬機體免疫力得到有效提高,對相關疫病形成有效抵抗預防。
3.1.3 環境管理
有關環境管理方面,養殖人員同樣需保持高度關注,仔豬飼養期間,針對飼養環境,需定期采取嚴格仔細清理,做好病毒消殺,確保飼養環境能夠保持干凈適宜、空氣暢通,為豬群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除此之外,有關工具、設備等,同樣需采取嚴格仔細消毒,避免病菌滋生侵入。
生豬養殖期間,有關豬水腫病治療,所涵蓋的方式較多,需基于病情加以合理選擇。第一,選用葡萄糖溶液,濃度標準50%,使用量10mL,搭配磺胺嘧啶鈉,使用量25mg,以靜脈注射方式為主。同時,選用亞硒酸鈉注射液,濃度0.1%,以肌肉注射方式為主,使用量可基于病豬體重擒故康,作出科學配比,以此使治療效果能夠得以充分保證;第二,選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使用量為4mL,維生素C,使用量為6mL,葡萄糖溶液,濃度標準50%,使用量為10mL,對上述藥物搭配使用,以靜脈注射方式為主,對病株完成有效注射,并控制2次/d,連續保持2d,可使病株癥狀出現明顯好轉。此外,養殖人員還需運用相應的消水腫措施,可選用甘露醇,濃度標準20%,對患病仔豬完成有效注射,單次注射量控制為100mg;第三,選用頭孢類藥物,對大腸桿菌進行有效控制;第四,以中醫療法為主,可選用車前子、陳皮、大黃與牽牛子、大青葉和芒硝、茵陳、膽草,使用量依次為15g、15g、25g、20g、25g、25g、50g、25g、15g,并充分混合研磨,獲得混合粉末,并使用開水完成沖調,為使治療效果能夠得以充分保證,可摻入250g白糖充當引子,一次性完成灌服。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期間,豬水腫病的發病原因相對較多,如季節、管理和應激因素等,務必對具體發病原因做出科學準確分析,對發病臨床表現癥狀做出充分明確,以此運用科學有效防治措施作出有效治療。同時,為加強預防,務必對飼養、免疫和環境管理加以重點關注,若仔豬發生感染的情況下,應及時使用藥物加以有效治療,避免病情嚴重惡化或是擴散傳播,充分保證生豬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