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昭偉
(重慶市南川區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中心,重慶 408400)
優質的自然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之一,當土壤環境受到破壞時,人們的生存空間也會受到一定的威脅。一些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在快速發展經濟時,對于土壤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致使污染物污染土壤現象屢屢發生,導致土壤質量嚴重下降,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和治理措施。
污染物的數量不斷增多,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多。一是農業錯誤灌溉導致污染,以前農業灌溉以污水灌溉為主,農用地是典型的污灌區,土壤污染嚴重。二是自然環境產生的一些消極自然現象。三是工業生產過程,工業“三廢”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四是轉變垃圾丟棄方向,不斷增加對于農村的垃圾丟棄量, 出現部分地區土壤污染過于嚴重現象。五是對于農藥的使用不夠正確,過量使用導致土壤負擔過重。土壤污染類型多樣性,致使土壤污染物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導致環境質量不達標。
一些土壤質檢人員在土壤質量檢測的過程中,對于細節的把控不夠到位,導致質檢的數據不夠準確,對于日后的保護措施實施,也會出現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相關的質監部門,應當針對監督管理部門形成一些專門的技術監督人員,針對采樣、檢測、數據分析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督以及審查。這樣在日后的整體工作協調中,也會對于數據形成更加完善化的統計,形成更加積極化的調查。
就當前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現狀來看,在土壤環境保護過程中,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的參與程度、專業度不夠高。目前,社會相關部門或機構參與土壤保護和治理的方式還停留在死板的宣教和督促的層面,僅有數量相當少的社會組織或機構使用政策引導、宣教、提供社會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對土壤環境進行有效保護。多數人對土壤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無土壤保護理念,隨意污染土壤,造成土壤環境破壞。
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我國目前已制定了多部法律,用以防治固體廢物、大氣、水、放射性污染、環境噪聲和保護海洋環境,包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祛》等。相對廢氣、廢水及廢渣治理等而言,土壤環境標準體系很不健全,土壤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極少。有些法律條文中涉及了土壤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但是可操作性不強,法律規定分散且不系統,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項法律法規,無法適應目前嚴峻的土壤污染形勢。
2.1.1 創建更加優質的監管環境。嚴格環境監管,加大對重點行業及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特征污染物排放企業的環境執法和污染治理力度。嚴格環保準入,同時,定期針對土壤環境質量進行取樣檢測,針對一些土壤高污染地區,實行更加高要求的污染治理制度。提高治理人員之間的工作協調性以及工作效率。
2.1.2 科學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肥料。可以運用一些農家肥,以及物理驅害蟲的方式,保證綠色健康的農業發展。
2.1.3 充分響應國家“綠色發展”的基本國策。通過建設綠色、有機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有效降低農業化學品使用量。建立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產品生產投入品記錄制度。嚴格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肥料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關于農產品產地和農產品生產的環境管理規定。
2.1.4 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建立統一測土、統一配方全過程肥料管理體系。推行化肥使用備案制度,建立肥效監測網絡,開展肥料施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田地力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開展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工作,推廣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建立農藥使用跟蹤制度,嚴格控制投入品中重金屬、POPs等污染物含量。定期對可能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中有毒有害成分進行檢測。建立農藥生產和使用的廢棄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置體系。
2.1.5 大力推行地膜“交舊領新”或“以舊換新”模式,減少廢舊農膜污染。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扶持壯大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對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再利用。
2.2.1 針對當地農產品進行定期的檢測,現如今的農業發展在我國的經濟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農作物的品質好壞、收成多少、對于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相關的檢測部門在進行檢測時,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進行檢測,了解土壤對于年農作物所產生的影響。
2.2.2 設立獨立的監測管理部門體系。在以往的監測過程中,一些監管部門隸屬于政府以及當地的國家機關,在得到監管資金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弊端。例如:監管人員工作熱情較低、工作內容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形成獨立性的監管部門,可以在工作的處理中,更加清楚流程,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2.2.3 對于重工業發展區形成一些土壤環境保護以及治理宣傳。一些重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土壤環境的保護重視度較低,導致土壤環境狀況較差。監管部門應當充分響應國家政策,積極進行教育宣傳,制定相關的環保條例。重工業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效益,以及環境保護的雙贏。
2.3.1 對于監測制度以及信息發布形成完善化的系統。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監測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設置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質量定期監測點位,整合環保、農業的監測力量,增加監測人員和設備,全面提高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制定土壤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健全土壤環境應急能力和預警體系;加強土壤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建立土壤環境監管體系。
2.3.2 針對農業發展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措施。減少農藥的使用,一些地區在秋收后,會針對農業垃圾進行焚燒,這樣會產生一些刺激性氣體,對于土壤也會產生一些影響,一些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生長緩慢的現象。
2.3.3 強化規模化養殖場周邊地區土壤環境監管,主要監管區域為陸地性的養殖基地,具體監管點位土壤調查中存在主要污染物超標的養殖基地周邊地區。結合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篩選出生豬、家禽年出欄規模最大的主要養殖場企業,對企業內部土壤以及污水排口周邊的土壤環境進行調查;查明土壤污染超標的來源;給出處置和整改措施建議,防止養殖場過量使用含煙酸鉻、吡啶羧酸鉻(畜禽飼料抑菌劑)、洛克沙砷等有機重金屬成分的飼料,造成養殖基地土壤的污染。
2.3.4 監管部門可以與群眾進行必要的商討以及研究。詢問群眾意見,針對土壤環境保護,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不僅需要監測技術的支持,還需要監管部門得到群眾的支持。對于一些地區的發展情況,需要在保證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實現土壤環境保護的措施實施。以免造成因重視土壤環境發展,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引起群眾意見的現象。
土壤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探討應根據實際的土壤環境保護與治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在進行科學的土壤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將治理措施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土壤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的完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僅要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還要加大設施設備和資金的投入,確保土壤環境受到破壞時早發現、早治理。只有不斷加強對土壤環境的保護力度,解決當前土壤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促進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