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廣西田東縣林逢鎮農業服務中心,廣西 田東 531503)
作為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體制資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較強的開發和利用價值,但如果忽略這一價值,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消耗。為了充分利用作為社會資源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工業發展運作提供推動作用,本文將探討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行規章制度的缺陷以及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制約因素。并以此為基礎,深入探索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升級創新。
現階段,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要職責是對農村經濟項目提供經濟管理服務,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設計規劃。為了實現將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優勢與家庭承包倡議的有機融合,彌補家庭經營分散的缺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也為家庭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提供了服務性的幫助。但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創新中,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整個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像原來的計劃那樣履行職責,反而存在很多制度缺陷。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很難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經營主體,市場經濟體制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種特征的可變性使其像“社區共同命運體”,不僅必須執行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職能,還需要承擔社會組織的公共職能。例如,稅收、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及公共設施維護等,并明確規定了這種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資源被許多復雜的社會目的所侵占,對農村農業經濟的資本投資產生了不利影響,嚴重削弱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發展職能,從而也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在此種制度發展的背景下,作為有權對集體資產作出決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代理人擁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發展權益,對個人的得失和集團的權益存在較強的偏好。通常,社區成員的權利之間存在權益分歧,使用財產決策權索取的現象在現實中到處都能看到。在利益方面,集體經濟組織與社區成員之間的分歧往往促使集體經濟組織以個人收益或集團收益為主要考慮目標,忽視了社區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集體經濟組織無法為農業產業項目運營的各個階段提供優質性服務,直接導致了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的要求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之間的錯位與偏離,對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低效率問題主要源于制度分布。在實際操作中,勞動計量,驗證和監督成本太高,操作效率太低。此外,集體經濟組織的這種強制性法規在分配本質上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約束機制,內部運行效率必然受損。這說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規章制度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狀況。在市場經濟體制,規章制度的弊端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農村產業,私營企業的迅速發展,以及集體所有制項目投資和從業人員的持續收縮就是制度弊端最好的證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的兩級授權代理人制度也存在制度缺陷。在這種情況下,股份制改革下的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者沒有受到足夠的激勵或監督。所以,內部運行存在較大的缺陷。效率運行的制度性缺陷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法高效地為農業產業經營中的項目提供服務。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建立在土地資源占用制度之上的社區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于農村土地承包權的使用和處置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統一管理權的關鍵,是建立在農民對土地資源的依賴和區域行政主從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不會有直接的權益關系。它沒有強制性的工作職責,對農戶產業發展運營所必需的服務項目也沒有確定的責任。顯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乏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動力系統。
就農業的集體經濟組織而言,改革創新的基本方法是轉變為一個更具發展潛力的合作經濟發展組織或升級為股份合作制,從而形成與農業經營相一致的經濟合作組織。
作為連接農民與市場的重要機構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引領農民積極進入市場,結合農業產業鏈中的每個傳輸階段,共同構建產業鏈制度體系,促進農戶與市場之間相互合作、共擔風險、共享資源。
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與產業鏈組織結構的演進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方式,是農業產業經營模式和農村組織結構演化的統一形式,是以銷售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產業經營組織。
這種組織結構是逐步產生的,滿足農業產業橫向一體化和垂直一體化運作的客觀要求。在農業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種模式。例如,農業合作社+專業技術研究協會,重點企業+主要種植基地+農民等模式。
不同的演進環境下衍生出不同的經營模式,分別存在著不同的功能和缺陷。對不同的經營模式進行科學研究,不僅有利于集體經濟組織的創新升級,還有利于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發展方面的優勢。
股份合作制或標準的合作經濟發展組織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新發展的總目標。行政職能的分離與發展是實現總目標的前提,將稅收、基礎教育、社會穩定、農田項目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等其他管理內容移交給村民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只服務于農業發展、農產品經營以及農戶在農業產業運作方面面臨的困難。主要服務項目內容包括向農民展示符合定性規格和可承受價格的農業機械生產要素,并為種植、育種、生產加工等大型項目提供專業技術培訓、勞務合作、現場具體指導、生產線設備的聯合使用,農業網絡信息,信貸服務等專項服務。服務項目是圍繞整個農業行業運營過程進行的,并且也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第二、三產業的延伸發展。根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項目,將分散式小規模的生產制造進行相互聯系,個體經濟的主動性與集團統一運作的優勢相結合,既有利于確保農業發展系統化,還可以推動兩級管理制度完善發展。
為了促進農村土地的有效經營,改善農業經營的標準和環境,有必要盡快解決農村土地使用權虛置或缺乏主體等問題。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資源的唯一使用者,這樣可以解決土地資源競爭、多重管理困難和農民負擔沉重等一系列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資源的唯一使用者,可以協調,有效地分包,開發土地資源,根據使用權從應征方扣除租金,以取得事業性經營費用,可以向國家繳納稅款,并且防止二次收費的現象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民廣泛參與的條件下,使土地使用權、收入權和處置權變得民主化。所以,實現農村土地的流轉經營,可以利用土地轉讓或者租賃等形式,既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經營規模,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業發展朝向系統化、區域化方向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
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離不開農村農業經濟,而農業產業化的戰略化經營是調整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結構的主要動力。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仍然存在許多缺陷,例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不足,產業化經營模式老舊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往傳統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為了確保我國農業產業經營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從產業發展經營模式、人才培養和法律法規的實施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加快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總而言之,必須從發展和創新的角度對癥下藥處理問題,繼續探索總結,尋找大量的創新思想,促進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