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峰 黃家鵬
(廣西玉林市容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玉林 537500)
近年來,農業科技的飛速進步與發展,促使我國農業生產總量呈現出了迅速增長的喜人態勢。水稻作為我國人民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其生產質量和產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今,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農田耕種,都已經實現了機械現代化。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育種方式,對水稻的品種進行科學改良和創新,是我國當前水稻種植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相比傳統的水稻種植來說,雜交水稻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由于在進行雜交育種時選取的都是生長能力最強的種子,其抗蟲病的能力以及抗災害的能力都要比傳統的水稻種植更強,因此,其種植的產量就更有保障。其次,從水稻的培育方式來看,我國目前所使用的育苗方式,主要是采用機械插秧和直接播種兩種方式。許多農民為了能夠培育出更加健康的稻苗,往往會采用兩段式的培育方法。在無法進行機械和直播時,即可采用雜交的方法,其優勢十分明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科技研究就一直在朝向雜交品種的培育方面發展,尤其是我國的水稻雜交技術,更是在科學界有著極為重大的突破,其影響一直到今天仍在持續。目前,我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1%,產量約占水稻總產量的60%,中國亞種間雜交稻一般比品種間雜交稻具有20%以上的增長潛力。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其他領域的科技都在突飛猛進,我國的水稻育種技術卻一直停留在原地,沒有更大的創新和進步。雖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原有的雜交技術也不斷地得到了補充和完善,但是這種優化程度并不明顯,我國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一直都沒有太大的提升,也沒有更加優質的品種投入種植生產。目前我國對于水稻雜交的研究技術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需要科研人員努力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大膽開創新思想、新方法,以推動育種技術的發展。
遠緣雜交是水稻育種工作中一項最重要的優化措施,對于雜交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其工作重點在于對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物種進行對比分析、詳細分類,然后再按照分類學的基本原理,采用遠緣雜交的組合模式,將不同屬區的農作物進行個體交配,從而得出更優良的農作物品種。該方法的有效應用,能夠將不同種類的水稻特性相融合,使其產生遺傳變異,培育出的水稻種子能夠突破原有的屬種界限,從而形成新的物種。采用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由于遺傳了不同種屬的優點,通常會變得更強壯更健康,抗蟲抗災能力都較原有品種更具優勢。
隨著我國雜交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水稻雜交已經擁有了很多先進的育種技術,如輻射育種、生物育種和航天技術育種等,都是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育種技術。輻射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核輻射中發散的核因子來誘發植物的遺傳基因變異。航天育種就是采用航天培育的方式,使植物能夠有機會獲得非常稀有的突變基因資源。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生物工程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國的雜交育種技術都在不斷地進步。育種全球化的趨勢正在不斷地加快,水稻育種工作逐漸朝向科技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美國發起的轉基因培育技術,特別是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培育成功,更是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育種觀念,使植物育種技術有了更豐富的發展方向。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培育的高蛋白質玉米轉基因植株,種子蛋白質含量達40%-45%,可與大豆媲美。與此同時還培育出比普通水稻高10%蛋白質含量和賴氨酸含量較高的水稻新品種。基于此,我國科研人員也應扭轉傳統觀念,打破一切束縛思想的框架,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理念,創新育種方法,爭取早日在水稻育種的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
科學選種是優化育種效果的首要前提,也是育種工作中技術性比較強的一項工作內容。在選種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水稻的株型進行選擇。理想的株型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下,能夠與豐產性的各種性狀組配。植物的生長要靠光合作用,光合能力強的植物其單產水平就會更高。因此,在選種的時候,就要選擇那些對光能利用率高的屬種,然后充分利用光和效應,就能夠有效達到提升水稻產量的目的。而在選擇水稻植株時,要根據種植地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首選那些能夠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優勢的品種。此外還要注意植株的高度、莖稈和葉片的形狀等外部特征,挑選健壯、抗倒伏能力強的植株來進行育種工作。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水稻的抗病能力與遺傳有關,因此,選擇水稻植株時,應首先選擇抗病性強的優質品種,這樣培育出來的水稻才有可能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依然豐產,既保證了水稻質量,又能夠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凈化水稻生長空間,從而培育出真正無毒無害的水稻。目前,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話題,基于此,國際上已經推出了多種抗病性較強的水稻育種技術,如水稻IR36,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的多個國家廣泛推廣。因此,在進行育種時,也應更加關注植株的抗病性,要做好單株選擇,及時淘汰那些不符合標準的植株,以確保育種的整體效果。同時要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加強綠色抗病技術和平衡施肥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工作,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增加水稻產量。
加強技術培訓,是提高我國育種技術水平的一條有效途徑。為此,國家應首先重視各大高校的專業人才培育工作,通過設立專項研究課題,加強專業師資力量建設等,培育出具備新時期科學精神理念的高級專業人才。其次,要注重加強對現有研究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可通過定期組織專業知識培訓、專業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來舉辦講座、到技術先進國家進行學習交流等方式,來打造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科技隊伍。另外,還要注重對廣大農民進行育種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要組織相關的技術扶持隊伍深入農村基層,去輔導和傳授最新的育種技術,使水稻育種技術推廣人員,能夠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生產當中,為農民切實解決一些生產難題,以贏得群眾信任,從而順利開展新技術的推廣工作。除此之外,還應引進網絡科技,以增強培訓效果。在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自己搞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在線視頻,連線相關專家或者技術人員,以便于能夠得到及時的指導。從而提高農民的育種能力。
水稻的生長離不開營養,因此,優化水稻育種效果的另一項有效措施就是合理施用肥料。目前使用較多的肥料為機肥,因其屬于完全肥料,營養成分非常豐富,同時還具有改善土壤通氣性的功效,能夠有效保肥、保水,使水稻的生長環境更加穩定。此外常用的還有氮肥、磷肥、鉀肥等都可以發揮增強植株抗病能力、促進水稻植株生長,優化育種效果的作用。
綜上所述,水稻育種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是值得每一名科技人員都能全身心投入的偉大事業。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水稻育種技術研究的投資和優惠力度,加強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入及我國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工作,以爭取早日培育出高質量的水稻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