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庭才
(貴州省務川自治縣種植業發展中心,貴州 務川 564300)
隨著茶文化的普及,我縣的茶葉種植規模常年穩定在10.2萬畝,在生產過程中,極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在防治過程中,單一使用化學農藥、隨意增大濃度、施藥方式不正確等都會導致茶葉商品性和安全性的問題出現。目前我縣茶園中發生較普遍的害蟲有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茶黃螨、茶黃薊馬;低海拔的茶園有茶尺蠖、茶毛蟲、蚧殼蟲,發生量與為害程度較為明顯。病蟲整體發生趨勢蟲害重于病害,小蟲重于大蟲,特別是茶小綠葉蟬、黑刺粉虱等害蟲發生程度逐年加重,為害加劇。機采、臺刈的茶園病害明顯減輕;集約種植比分散種植蟲害發生重;非機采茶園和未采取刈割改造的茶園病害重于機采茶園和刈割改造后的茶園。另外,在茶葉生產中,由于相當一部分茶農長期以來都是采用化學防治控制茶葉有害生物,再加上化學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有害生物種群得不到有效調控,因此防治間隔期越來越短,而有害生物危害越來越重,尤其是害蟲體系發生變化(由體型大向體型小的種類發展,由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發展,而這類害蟲年發生代數多,繁殖力強,棲息部位隱蔽),增加了防治難度和防治成本,也造成環境污染和產品的農藥殘留,已嚴重影響務川縣茶業產業的發展。這就要求農業部門、植保機構特殊關注研究茶葉病蟲害的問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時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在保證茶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茶葉增產,提高茶農經濟收入。
茶葉的種植基地都自有一套生態系統,其中涵蓋了茶葉、野生植物、昆蟲、微生物等,他們之間是相互促進同時又互為掣肘的關系,具有穩定的茶園病蟲自防系統,對病蟲害的入侵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然而針對務川縣大部分地區具體情況來說,大部分病蟲害嚴重的種植基地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影響,從而造成自防系統失去平衡,導致病蟲害頻發。同時,茶農沒有及時清理雜草,不能為茶葉病蟲害天敵的發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般來說,如果要合理有效地對病蟲害進行治理,就需要優化茶葉種植基地的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為生物多樣性創造良好的條件,實現茶葉和其他生物的平衡關系。具體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對茶葉種植基地進行有效的安排規劃,借助生物的自然屏障,在基地附近植樹造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蟲害入侵。其次,為病蟲害的天敵創造良好的發育條件,有關資料顯示,茶葉病蟲害的天敵比較多,比如鳥類和寄生蠅等,通過營造適合這些“戰士”生存環境,來保護茶葉的生長。也可以在茶葉種植基地附近種杉樹和棕樹等,同時可以搭建鳥巢,吸引鳥類來捕捉害蟲;還能在種植基地中安放大量的控制病蟲害繁衍的微生物,比如蟲草菌等,從而能夠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農業防治為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農業防治手段,改善茶園環境,發揮生態調控力度,比如,及時清理雜草和進行深耕培攏等,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植株抗病性。
結合務川縣的實際情況和氣候環境,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和質量好的茶樹品種,從外部購入的茶苗,需要進行嚴格檢疫,避免其帶病傳播,導致其他健康的茶苗受到影響。
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密植,促使茶樹嫩芽的數量充足,茁壯成長。通常按單行雙株和雙行單株的種植方式,種植密度需要保持在2800-4500/667m2,創造合適的田間環境,有利于通風透光,避免出現病蟲害發生加劇的情況。
一般來說,茶葉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適時選擇分批采摘茶葉,不僅可以能保證茶葉的產量,而且,這種方式能夠降低被病蟲害侵襲的概率,從根本上保護茶葉的生長。與此同時,還要實時關注茶葉的田間生長狀況,及時清除黃化老葉和田間雜草,創造良好的通風環境,如果發現病蟲殘傷枝,應及時去除,并帶出茶園外將其燒掉或埋入地下,從發病源頭將其消滅。這樣能減少發病中心,降低病蟲害危害的范圍。同時,對茶葉的修剪和采摘需要堅持“氣候溫暖需采摘,其余時間少留葉”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業防治技術最大效用。
在茶葉生長過程中要及時對茶樹枯黃葉或者發病的樹枝進行修理,持續改善種植基地的環境。配合使用硫合劑晶體200倍液對土壤表層的害蟲進行消殺,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同時,在管理茶園種植基地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茶葉的產量和品質,根據茶樹不同生育期的特點對土壤進行深耕施肥等。一般來說,對土壤進行深耕和松土,能夠把一些淺表害蟲埋入底層,也能把埋在深層的蛹翻到土壤上面,通過改變害蟲生存環境,也能起到一定對滅殺作用。
根據茶園病蟲種群和危害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合理防治措施。一方面,在春季初期時,溫度不斷升高,大部分的病蟲開始出現,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如果處理不好會使病蟲范圍擴大。通過農藝操作施肥和修理雜草等措施,有效消滅土壤里的病蟲蛹,以及通過燈誘、性誘等物理方式,對病蟲進行捕捉,減少蟲源基數。
另一方面,在四月份左右,大部分茶葉都發出新芽,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對病蟲害治理的過程中,應減少農藥的使用,通過其他方式對病蟲害進行管理和控制。比如對茶葉及時采摘和進行分批采摘,減少薊馬、蚜蟲等喜嫩害蟲的侵染,從根源上除掉蟲卵集聚地,通過摧毀病蟲的生存條件來達到保護茶葉的目的。
與此同時,在夏秋季病蟲害繁殖發生高峰時期,運用綜合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害對茶園的危害。要注重結合農事操作,及時開溝施肥,不僅能培育樹勢,增強茶樹抗病蟲能力,并且還能摧毀病蟲害的生存環境,避免茶樹的根部或葉部遭到侵蝕,同時,夏季雨水較多,要加大茶園的排水,避免茶園長澇和高溫高濕,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的發生環境。
在十月份左右,通過對土壤進行深耕,增施有機肥,優化田間土壤質量的同時,摧毀病蟲生長環境,消除病蟲的繁衍。
進入冬季,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大部分病蟲潛入土中越冬,要及時加強封園治理。通過人工修剪去除茶樹病殘枝,對掉落的老葉以及病枝帶出田間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冬季茶園翻耕使病蟲害沒有良好的越冬場所,減少來年的蟲源基數。
根據茶園害蟲具有的趨黃性、趨光性等特點,在茶園內可插加信息素的誘蟲板(主要是黃、綠等色板)和懸掛殺蟲,通過誘殺,極大降低茶園中黑刺粉虱、茶小綠葉蟬等害蟲的數量,降低害蟲蟲口密度,從而減少農藥使用次數,減輕害蟲的發生危害。使用對天敵有好的植物源及微生物源農藥開展生物防治,如1%苦參堿100克/畝、2.5U/o魚藤酮1000-1500倍、蘇云金桿菌20--300毫升/畝、白僵菌制劑(400億孢子/克)65-70克/畝、99%綠穎200- 300倍液等防治。實現茶葉無公害生產,進行合理化防是防治茶園病蟲害常用的有效手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掌握防治適期施藥,宜一藥多治或農藥的合理混用,冬季用石硫合劑封園。
總的來說,茶葉的病蟲害防治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要結合茶園生長情況,統籌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等措施。并且加以宣傳,加大對茶樹病蟲害防控培訓,結合實際情況,對癥下藥,確保茶葉的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