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黨 宋淑婷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厲莊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121)
在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當中,很多的種植者都選擇雜交稻和矮桿稻進行種植,主要是通過豐富的種植經驗來提高水稻的質量與產量。在實際的水稻種植當中,因為種植者缺乏專業素質,沒有科學性的使用化肥農藥,這對于水稻的種植質量和產量上都有不良的影響,難以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所以現階段為了水稻種植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益,種植者必須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F在我國的很多地區都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對水稻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確實提高了水稻的總產量,但是田間被大量地使用肥料和化學農藥后,對于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就是要迫切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的原因。
在傳統的水稻種植模式當中,對于育苗的高效管理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很容易受到氣候和病蟲害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樣就會導致水稻出苗的質量較差、出苗率較低而且成苗不穩定的情況發生。降低水稻出苗率的情況有很多,其中播種人員沒有一個良好的播種技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水稻的管理工作沒有做到位,極大程度上限制著水稻種植效益的提升。
在水稻的種植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類型的雜草,草害對于水稻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傳統的除草技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住田間的雜草,而且因為施肥人員的施肥工作不夠合理,施肥量過大,都會促進雜草的生長。除草方面的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對于種植人員的精力上和時間上來說都是極大的浪費。水稻在生長的中后期階段,因為其根系比較淺、播種量比較大或者因為種植的密度過高,都容易使水稻后期產生倒伏的現象,這樣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水稻的種植產量和品質。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當前對于水稻的整地和收割上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因為水稻種植水平較低,機械化在水稻育苗和機插等環節的應用率不高。近些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在積極地推廣機械化育插秧苗,但是因為采用機械化技術育秧苗的難度比較高,在進行播種覆土、灌溉和施肥等方面總會出現困難,繼而影響了水稻的種植效益。當前階段的水利設施、機耕路、機械倉庫等配套的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這對機械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于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優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水稻的種植產量和質量,根據對當前水稻種植技術的了解,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有著較為良好的效果。
水稻葉齡栽培技術主要依托的是水稻器官的同伸規律,通過觀察水稻主莖葉片的生育進程來判斷與確定水稻的生育時期和其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和對肥水管理的“促”“挖”措施。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水稻栽培理論。
水稻葉齡優化栽培技術有著比較多的優勢,和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相比,水稻葉齡優化栽培技術高產生育指標更加數量化,而且技術體系比較規范。如果將水稻葉齡優化栽培技術更大范圍地應用到水稻的種植當中,那么不但可以使水稻種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還能夠提高水稻種植的質量和產量 ,使其種植效益大大地提高。
在水稻種植應用葉齡優化技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1 第一步要建立葉齡的觀察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更好地掌握葉齡的進程,這也是應用水稻葉齡優化栽培技術種植水稻的基本原則,確切來說就是根據水稻的品種和茬口等方面在實際當中存在的差異,來設立不同的觀察點,要注意的是,需要在新展開的稻葉上做好葉齡標記,這樣就可以準確地掌握葉齡變化的動態,更好地進行葉齡預報。
2.1.2 在應用水稻葉齡優化技術期間,要遵循葉齡模式的基本原理
對相關技術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對于水稻葉齡模式的使用和推廣要根據當地實際的水稻生產條件和生態的特點,進行相關技術的優化與創新。這樣做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全面提高水稻的種植效益。
2.1.3 對于水稻葉齡優化技術的應用,要趁早地建立適合當地葉齡模式的栽培技術體系
對于葉齡模式的應用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使水稻的種植技術更加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所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的水稻種植當中,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本地水稻品種的生長和發育規律,通過對水稻生長的特點和每個階段的生長指標以及當地豐富的水稻豐產經驗相結合,再將葉齡模式的原理應用到其中,建立出以葉齡進程為指標。高產群體建成為中心,綜合配套組裝各單項技術的栽培技術體系,盡可能地將每項技術在實施程度和時間上有量化的標準。
2.1.4 對于水稻葉齡模式田間診斷技術要做到熟練地掌握和應用
水稻在實際的生長過程當中,自然環境的因素對其生長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對于水稻葉齡模式的應用過程當中,必須要分別移栽、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拔節和抽穗期進行田間診斷,這樣能夠在發現問題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地解決,以達到水稻高產的目的。
2.2.1 控苗技術的優化
在水稻控苗技術的優化當中,主要就是優化水稻的計劃生育來達到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的目的。在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無效的分蘗,這樣的結果會造成大量的肥料浪費,而且也會使水稻群體的結構惡化,容易引發病蟲害或者水稻倒伏,最后的結果就是水稻的產量大大地降低。這種現象可以利用控苗技術來解決,運用控苗技術對其優化,有效地控制無效的分蘗,使無效的分蘗數量減少,這樣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肥料。運用控苗技術進行優化,只要是對施肥種類、施肥時間和施肥數量等因素的控制,使肥料的作用效果充分地發揮出來,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益。
2.2.2 控肥技術的優化
對于控肥技術進行優化,主要是使氮肥的利用率最大化,合理地控制氮肥的施用。和以往的氮肥實施方式不同,在水稻生長的前期階段對其施加少量的氮肥,先對水稻應用控苗技術之后,處理掉無效的分蘗,之后在水稻生長的中后期適當地增加氮肥的施用量,這樣便充分地發揮了氮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效果,使氮肥的利用率大大地提高,在水稻的種植當中,自從應用了控肥技術,不但減少了氮肥的投入成本,還增加了水稻種植的產量,大大提高了水稻種植的效益。
2.2.3 控病蟲技術的優化
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不但受種植技術的影響,病蟲害對其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如果發生了病蟲害問題,就會導致水稻減產,并且也降低了水稻的質量。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要對病蟲害問題加以注意,嚴格控制病蟲害的問題發生,降低對水稻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對于病蟲害的控制,出發點還是水稻自身,從根本上來解決水稻病蟲害的問題。提高水稻自身的防病蟲害能力。具體的實施當中,要注意拓寬水稻莖的粗度,與此同時還要縮短水稻的基部節間,之后拉長水稻的中上部位節間。這樣的方法能夠提高水稻自身的防病蟲害能力,此外,利用這種方法還能控制水稻的無效分蘗,一舉兩得,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
在水稻的種植當中,除了以上集中技術能夠提高水稻的質量和產量,還可以運用管理技術和育苗技術,對于育苗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優化,也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對于水稻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從水稻的種植開始一直到水稻的生產,在這一整個過程當中,每個環節都需要對水稻進行管理。在水稻的生長期間,要保證水稻有充足的水分,這樣以保證水稻的生產;對水稻生長的田地進行管理,保證田地符合水稻種植的要求。除此之外,水稻生長還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飛禽走獸,對于飛禽走獸的管理,可以應用當前的驅鳥設備,這樣不但節省了人力,還保護了水稻。而利用水稻的育苗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水稻的秧苗質量,在種植秧苗期間,要根據秧苗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土地的養分,并且對水量有一個合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