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陽波 , 陳雨飛
(湖北師范大學,湖北 黃石 435002)
脫貧攻堅戰略消滅了我國農村地區的絕對貧困問題,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局面。黨中央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方針,旨在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發展結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1]。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大進步,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改善,但農村經濟仍存在諸多問題,諸如農村土地不集中、生產方式粗放、基礎設施薄弱、勞動力素質低、市場化程度不高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導致農村大量的生產要素涌向城市這一現狀短時間內難以扭轉。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要素市場扭曲嚴重,已成為阻礙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統計數據,雖然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0.6%,但我國仍有5.5億農村人口,農村經濟市場仍然廣闊。因此,發展好農村經濟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之所以被稱為農業大國,而非農業強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業從業人員比例偏高,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程度低,農業經營規模不夠,人均農業產值偏低。與美、日等農業強國相比較,我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不夠高,農業產業不夠精細,農村發展持續性不強。徐炎在《淺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一文中對我國農村經濟現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2]。他認為我國農村農業在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產業結構單一,以基礎性農業為主,產出主要為初級農產品,處于產業鏈的底端,產品附加值低,二、三產業發展遲緩。2)生產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少人多,土地不集中不連片導致機械化水平比較低、生產方式傳統化;二是農村勞動人口缺乏專業技能,勞動生產率不高。3)農業市場化程度不高。我國農產品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尚不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充分,縣級的農產品集中交易中心尤為少見。4)農村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過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農業基本滿足于自給自足,對外依賴程度不高;加之家庭承包責任制所導致的小規模經營,難以產生規模效應。由于農業生產的傳統性,直接將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外部資金以及農業人才拒之門外。5)農村基礎設施過于薄弱。由于農業基礎的建設、維護成本過高,我國農村的農業基礎設施主要依賴于國家投資、建設,一旦某些基礎設施遭到損壞,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修復。比如,我國農村的交通設施遭到破壞,其修復時間至少在一年以上。還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在我國農村地區,越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道路破損就越嚴重。同時,交通道路的受限必然增加資源開采的難度[2]。另外,生產設施和力量也很薄弱,主要體現在抗洪防旱設施的維護和生產的人工勞作上面。改革開放以后,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村勞動力不足、大量農田的荒蕪,導致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抗洪防旱設施年久失修[3]。雖然近年來國家狠抓農田水利設施修復,但距農村農田水利設施全面恢復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以上現狀均表明,我國農業與現代化農業存在較大差距。
長期的城市優先發展戰略所產生的虹吸效應,導致農業的生產要素大量涌入城市,造成農業生產要素市場扭曲。本研究從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四個基本要素來分析農業生產要素市場扭曲的原因。
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對農村產生極大的虹吸效應,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并長期居留城市,造成大量的耕地和宅基地被閑置[3]。目前,我國土地流轉政策尚未取得預期效果,大量閑置耕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耕地閑置;二是我國戶均耕地達不到最佳土地經營規模面積。以目前全國戶均25.98畝的土地經營總面積(包括池塘和林地)計算,根據倪國華、蔡昉教授在《農戶究竟需要多大的農地經營規模?——農地經營規模決策圖譜研究》得出的結論[4]:我國農戶的擬合最優土地經營規模在131~135畝之間,是目前我國農戶戶均土地經營總面積的5~6倍。從經濟視角看,目前我國戶均土地經營總面積無法使農戶取得最佳的經濟收益。
發展農村經濟,人才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為優先發展城市,我國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就業,農村勞動力數量銳減。一方面,農村人才的流失致使我國農村人才素質整體偏低,人才結構不合理。由于農業收益比偏低,目前我國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以老弱婦孺為主,農村黨員干部大齡化,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人才更是奇缺。另一方面,當前在農村實現自身價值存在諸多困難,導致農村留不住人才,雖然國家鼓勵廣大青年返鄉創業,扎根基層,但收效甚微。
我國農村經濟本就落后于城市經濟,農業市場化程度不高,加之農村金融體制的落后,導致我國農村資金供給不足。農村經濟要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沒有資金就難以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購置先進的生產設備,從而難以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就無從說起。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民對農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機、無害化農產品是新時代農業發展的趨勢,以往的農業技術已不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中國農技推廣:現狀、問題及解決對策》一文[5]指出,我國農技推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農技推廣投資嚴重不足,農技經費增長緩慢,主要用于發放人員工資;2)農技人員專業技術能力不強,知識斷層與知識老化問題嚴重;3)對農技推廣工作重視程度不夠;4)農技推廣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5)農業技術推廣政策與制度沒能與市場、技術同步。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優先發展戰略造成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嚴重扭曲。重塑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重置,是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的必要條件,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本研究從土地、勞動力、資本、市場、技術和管理六個方面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并找尋解決方法。
自實行土地流轉政策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沒有取得預期效果,農村仍然有大量的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由于土地流轉政策效果不明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未得到有效解決,甚至日趨明顯。農業生產經營達不到最佳擬合優度,就實現不了農業效益最大化。加快推進土地流轉步伐,實現土地連片、農業集約化生產,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6]。目前,我國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并不健全,土地流轉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農民缺乏制度保障等,這些都是制約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首先就要解決農民土地經營權轉讓后的“出路”問題,確保農民群眾流轉出土地經營權后生活上有保證,讓農民群眾無后顧之憂。土地流轉之后,如何讓農民生活有保障,關鍵在于就業。具體可從四個方面著手:1)扶持本地產品、本地產業發展壯大,吸收更多當地農民就地就產就業一批;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發展勞務經濟,組織輸送外出就業一批;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自主創業走出一批;4)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吸引農民進城就業一批。除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以外,讓有能力、黨組織凝聚力強的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集中土地資源,規模化生產,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另一條重要路徑。
加大農業培訓力度,提升農民自身能力,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當前,我國農業比較效益普遍較低與農民自身能力不足,兩者成為農村發展滯后的兩個魔咒,也是我國農民工外出就業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新舊兩代農民工差異十分明顯。老一代農民工熟悉農業生產,但自身能力不足,且已逐步邁入老齡化。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基本在城市就業,已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但同時對農業生產缺乏經驗,更不愿返鄉創業。面對當前農村發展人才不足的困境,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現有勞動力的職業培訓,重視農民自我發展能力提升[7];另一方面,要鼓勵廣大青年返鄉創業并給予政策扶植,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我國在脫貧攻堅時期,各級政府更多的是采用“輸血”式扶貧來消除絕對貧困。要實現鄉村振興,依靠政府“輸血”是不夠的。如何有效破解鄉村振興資金不足的問題,關鍵在于吸收社會資本,讓社會資本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來。當前,阻礙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市場的因素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投資受自然環境的約束,不確定性大;2)生產初級產品收益比不高,提升整體產品產業鏈的整體投資過高,資本回本時間過長;3)農業領域的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4)利益聯合機制不夠完善,投資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要實現鄉村振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就必須解決上述問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農業領域,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1)給予投資者貸款、政策方面的優惠,比如給予農業投資部分免息免稅,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植;2)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對投資項目的農業基礎設施要有規劃地盡修快修,不讓自然條件困擾農村發展;3)優化農村投資環境,探索企業與農戶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投資者與農民雙贏的局面。
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時常出現,嚴重阻礙著農村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大部分農產品儲存不便;2)交易渠道不暢導致農產品滯銷;3)基于往年預期,為追求利潤,盲目跟風生產。“賣難買貴”這一現象,既給消費者增加了生活壓力,也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8],充分暴露出了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嚴重不足。“賣難買貴”,其根源在于供需失衡,是市場信息不充分導致的市場失靈。目前,我國農業產值規模已達8萬億,隨著我國農業產值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加快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將有助于我國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加快農產品流通速度,提高農民收入。一方面,要加快搭建農村信息化平臺,將公共信息服務體系貫通農村,讓農民切實享受到農業信息帶來的便利,確保農業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設農村商品流通基礎設施和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主的縣級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促進農產品快速流通[9],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
大力開展農技下鄉活動,讓更多更新更先進的農業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與美國、日本等農業強國相比,我國的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還比較落后。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較多,但因我國農村發展的長期滯后,導致我國的農業科技應用水平較低。我國還處于傳統的農業國階段,農業科技對我國農業的支撐力度不強,這也是我國農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表現。我國農業科技支撐力度不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多,而轉化成果不足。據統計,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5%。2)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不夠重視,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不夠。農技站作為農業科技與農民中間的橋梁,不能“棄農”,而應“貼農”,做好農業技術的服務工作。3)農業科技人才匱乏[10]。農村留不住人才,尤其是農業科技人才。其根本性原因在于經濟上效益不足,人才實現不了自身價值。農業科技服務于農業生產,其應用水平關乎農業生產效率及農產品品質。
要解決農業科技對我國農業支撐力度不足的問題,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加大對農業科技經費的投入,特別要加強對采購新型農業生產設備和運用新型農業技術的補貼,讓更多新農業科技在全國農村普及開來;2)重建基層農業服務站,建立一支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隊伍;3)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可以適當提高農業院校的招生規模,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科技應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積蓄力量。
隨著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也不斷上升。對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可以從土地、科技、市場等方面著手。比如,擬合最優生產規模有益于降低平均成本,新型農業科技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暢通交易渠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破除農村經濟發展中面對的各種制約,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必須重塑農業生產要素市場,重置農村生產要素。
1)要從“地”上下功夫。土地是農村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載體。通過政策改革,讓經營者能達到擬合最佳經營規模。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同時,必須加快完善土地流轉政策,建立長效保障機制,通過各種方法保障農民就業,實現農民增收。
2)要在產業結構上下功夫。過去我國農業的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產出主要為初級產品,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產業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要根據農村發展狀況,逐步調整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實現農村資源優化重置,擴大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強農業的風險抵抗力,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
3)要在“花好錢”與“引好源”上下功夫。既要建立健全農業農村財政保障機制,將有限的資金花在鄉村振興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農村發展的短板上;又要想方設法地將更多的社會資金吸引到農村建設上來。大力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堅持企業與農民共贏的發展戰略,確保社會資本在農村能扎下根來。
4)要在“市場建設”上下功夫。完善的農村市場體系不僅可以調整農業結構,解決“賣難買貴”的問題,而且可以通過充分利用農產品市場信息,提高農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減少農業投資波動幅度。同時,縣級市場是我國市場體系的基本單元,建設縣級農產品集中交易中心可以更大程度地促進當地農產品的流通,加快農業發展。
5)要在“人”上下功夫。農業現代化,離不開新型農業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現有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另一方面,要鼓勵廣大青年返鄉創業并給予政策扶植,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努力構建“培訓+培育”的新型農民建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