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芳
(甘肅省通渭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鄉村“產業興旺”是激活鄉村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現代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主體,作為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概念,“新型農民”于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被首次提出,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戰略命題,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業生產人才困境,保障農業可持續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業創業活動為主要收入來源,是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管理的現代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
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曾經說過,傳統農民具有身份屬性,它代表社會學意義上的農民身份,這體現了等級制度。相比較而言,職業農民則具有職業屬性,具有經濟學意義,是在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而產生的。職業農民是一種嶄新的職業,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是,以經營農業為職業,農業收入是主要經濟來源,生產方式現代化先進化,符合市場的需求。相比較于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收入比較高,文化程度比較高,社會地位比較高以及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比較高。
隨著我國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條件和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農民作為一種職業逐漸受到重視。但總體來看,當前從事農業的收入比其他途徑的收入相對較低,而且面臨的風險因素較多、壓力較大,農民職業的吸引力依然不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的自我職業認同不強。大多數農民缺乏對現代農業及農民職業的深刻認識,未能真正轉變對傳統農民的固有認知,沒有真正形成由職業興趣、愿景帶來的農業生產意愿和動力。二是社會對農民的職業認同不強。得益于國家強農惠農助農政策的引導和支持,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及創業,但由于長期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社會對于農民身份與職業的認同度較低。農民尚未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主動選擇從事農民職業的較少,尤其是接受過較高學歷教育的青年,在職業選擇時優先選擇農民職業的相對較少,影響農民職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培養對象的選擇方面上存在偏頗。新型農民職業類型可以劃分為三類,那就是生產經營型、服務型以及技能型。然而,被選送過來參與培訓的人當中,更多的是農場主、合作社領導以及糧食生產大戶,這些人因為自身的局限性,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比較困難。而缺少一些高素質高能力的人,例如農業企業的領導人,下鄉創業的人,有穩定工作的農民,從事服務工作的農民等。而且,不同職業類型的農民,所培訓的內容也是有很大差別的。這樣就導致了培訓工作的效果不太樂觀。
目前,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缺失。從世界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培訓發展經驗來看,制度建設是規范政府內部、政府與市場和其他社會主體之間權責關系的基礎,如早在1961年日本就頒布了《農業基本法》,美國也在1963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盡管我國政府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制度建設依然不足甚至缺位,致使對職業農民的認定管理、信息管理、培育管理等工作均未納入規范化軌道。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涉及農業、教育、財政、社會保障等眾多政府管理部門,在培訓政策制定和培訓方案執行的過程中,部門之間存在利益博弈,不能統籌協作和有效利用資源。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激勵性較弱。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政府主導全過程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的關鍵因素,然而目前市場和社會力量等培育主體的參與度不高,扶持政策激勵性不強,市場培訓主體享受貼息貸款、減稅補貼的難度較大等問題,使得“一主多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體制機制構建之路崎嶇難行。
積極的職業認同產生主動的職業行為。多渠道增加農民職業認同、提升農民職業素質、穩定職業農民隊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一是要培養和強化農民的職業理想和信念,增強其職業價值感和使命感。農民自身要轉變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現代農業的特點、發展前景及其對職業農民的要求,培養自身對農業工作的興趣,激發不斷學習提高的動力,提升自身職業化水平,當好新時代的職業農民。增強農民職業選擇的主動性,不斷拓展農民職業的發展潛力與空間。二是要加強農民職業的宣傳工作,提升農民從事農業工作的價值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社會對農民的職業認同感,營造出良好的職業業態,提升農民職業吸引力。三是要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激勵扶持體系和福利保障體系建設,讓農民更加安心地進行農業生產與經營。四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民的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是凝結和聚合農民的重要力量,通過保護、傳承和發揚鄉土文化,增強本地人員對鄉村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認同,既有利于喚醒當地留守農民的主體意識,也有利于吸引該地域相關主體返鄉,不斷增加農村的人力資本。
目前,導致農民培訓工作開展滯后的主要原因是經費不夠。培訓資料的編寫以及印刷費,聘請專家的費用,培訓課堂的布置費用,培訓教師的工資,宣傳推廣費用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此,上級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農民的培訓工作,在政策方式和資金方面都要給予支持。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培訓機構的教學環境條件,多購買教學培訓器材和教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保證培訓工作的質量。其次是鼓勵農民開展創業活動,政策上給予支持。鼓勵農民積極參與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為農民解決后顧之憂。最后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農民培訓工作。同時鼓勵一些企業和培訓機構合作,建立農民培訓基金,加大資金投入,形成以政府為主體,多元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
3.3.1 扶持返鄉創業的中青年農民成為創業型新型職業農民。此類農民具有一定的資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后續力量,政府部門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此類農民進行涉農創業的創業訴求、創業動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給予政策扶持和經驗指導。
3.3.2 激發涉農大學生投身農業的熱情并將其培育成為農業骨干人才。一方面推動涉農專業大學生到農村與農業企業進行探索學習,建立涉農專業課程設計與農村實習機制,增加學生的農業實務經驗,縮小大學生的學用落差感,培育具有創新經營能力的農業接班人;另一方面為投身農村農業的大學生提供政策補貼和創業貸款優惠,激發大學生投身農村農業的積極性。
3.3.3 引導扎根農村的中青年農民走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在充分了解其在農業生產中所遇到問題的基礎上,提升其農業技能,通過系統性的培訓,引導其轉變傳統的農業觀念,提高其現代化農業從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長為新型職業農民。
政府要努力調動各種媒體資源正面宣傳新時代農民和相關政策。首先,努力宣傳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正面報道農民的先進事跡,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農民的社會貢獻,改變人們對農村和農民的刻板印象。其次,積極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讓人們了解政策的目標、培育的內容,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異,新型職業農民在創業、技術創新或規模化發展方面的支持政策等。最后,大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在帶動村民致富、推動農業現代化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評選先進典型鼓勵更多人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揮聚集效應,不斷推進農村的現代化水平。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工作是任重道遠的,除了培訓工作本身的準確性之外,還要求社會多方面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關注農民的培訓工作,同時也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只有解決了“人”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建設新農村需要有知識,有技術,有責任心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做好對農民的培訓工作,才能吸引這一批優秀的農民扎根在農村,創新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收入脫貧致富,實現振興鄉村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