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琴
(香格里拉市農業農村局,云南 迪慶藏族自治州 674400)
香格里拉市位于北緯26°52′~28°48′,東經99°23′~100°3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尼西鄉境內的巴拉格宗雪山5545米,最低點洛吉鄉境內的吉函金沙江邊,海拔1503米,海拔高差4042米,平均海拔3459米。中部高原為大小中甸壩子,四周為山地所環繞,山地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香格里拉市國土總面積11613平方公里,轄7鄉4鎮62個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聚居著以藏族為主的26個民族。全市總人口17.34萬人,農業人口13.14萬人,實有耕地22.85萬畝。2019年全市共有建檔立卡戶4653戶,18397人。
2.1 加大力度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
近五年每年安排每戶貧困戶2000-5000元發展特色產業,通過自身發展特色產業,“托管代種”的形式投資到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對建檔立卡戶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指導、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務工、年底分紅等服務,有效帶動建檔立卡戶發展產業,做到短中長期結合,多渠道實現群眾持續增收,全面實現達到收入標準線上。
2.2 發展村集體經濟
為了做好全市集體經濟發展,通過不斷地調研、督導,規范了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并下發集體經濟資金管理辦法、臺賬模板等;全市62個村(其中38個貧困村、24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每個村100-350萬元已全覆蓋。
2.3 強化產業基地建設
緊緊圍繞“一園”工程,全市打造每個鄉鎮不低于兩個以上種、養殖為主的扶貧產業基地,堅持長短結合、種養并重,扶持到戶,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要求,形成“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的特色產業扶貧新格局,切實拓寬長效穩定的增收渠道。推進農業產業標準化基地建設,并采取“企業(或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建檔立卡戶)”,促成建立合理緊密穩定的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扶持帶動全市建檔立卡戶、產業形成規模、確保持續穩定增收。
2.4 加大投入扶貧車間建設
依托我市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定向引進一批精深加工企業,扶持建設加工車間、冷庫、廠房等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村中藥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等產業的深度開發;鼓勵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業企業發展規模農產品的烘干、儲藏、包裝,引導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多層次轉化增值,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擴大農產品加工制品外銷,提高貧困村農業綜合效益。鼓勵建檔立卡戶通過訂單生產、原料加工和土地、資金、設施設備參股等方式,將分散弱小的建檔立卡戶納入到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健全“利益捆綁、責任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建檔立卡戶在參與中增收,在增收中發展。扶持貧困村發展小微企業、手工作坊或工商戶,以“大眾創業”促進“萬戶增收”。
2.5 進一步強化產業科技支撐
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確保如期脫貧摘帽和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給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立《規劃》實施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綜合組和七個產業推進組。各產業推進組實行“一個責任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個發展意見、一個專項規劃、一個推進方案、一個考核辦法、一筆工作經費”的“七個一”工作機制,每個推進組組長均由市委常委擔任。2019年我市組建農科人員定向幫扶工作,緊緊圍繞州級確定的七大重點產業,依照“一縣一業”的要求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每個主導產業組建一個3至5人共計20人扶貧技術專家組,主要幫助貧困村完善產業扶貧規劃、開展產業扶貧決策咨詢及開展科技服務指導等。
3.1 全市扶貧特色產業選擇和布局得到優化,產業組織化程度達到100%,確保每戶貧困戶有一項以上的產業帶動。實施“一園.十家.百戶.千人.十萬”工程,提升了產業扶貧質量、市場化程度、合作化經營、服務水平、規模效益。
實施“一園”工程,提升產業扶貧質量。通過扶持一批龍頭農業產業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培育34個農業產業園。
實施“十家”工程,提升市場化程度。市級已對龍頭企業十家,授予“產業扶貧重點企業”。截止目前全市共合作企業66家,帶動13559戶農戶,其中精準戶3397戶。
實施“百戶”工程,提升合作化經營。全市合作公司及合作社114家,帶動12141戶農戶,其中精準戶3010戶。
實施“千人”工程,提升服務水平。培養能人、大戶823人,轉移就業6647人。
實施“十萬”工程,提升規模效益。2018年全市種植業達37.69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藥材種植面積達1.75萬畝,油橄欖種植面積達2.09萬畝,花椒種植面積達4.59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16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23.5萬畝。新增藏香豬養殖達3.89萬頭、牦牛養殖達2.8萬頭、尼西雞為主的土雞養殖達41.7萬羽。
3.2 轉變扶持方式,切實增強貧困農戶自身“造血”功能。全市建檔立卡戶通過通過對特色產業生產扶持,近幾年來累計扶持建檔立卡戶種植經濟林果、糧油和菜蔬及中藥材39998.28畝、累計養殖特色畜禽12387頭只;同時通過“發展種養殖產業、農業產業基礎設施改善、企業經濟組織帶動、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產金合作”增產、提質提效實現增收,全面實現達到收入標準線上。
3.3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農民增收脫貧。集體經濟的組建是為了鞏固發展村內現有產業,通過總支與企業 、協會、合作社、農戶簽訂產業發展合同;搶抓電子商務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我市農村農特產品豐富的資源優勢,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平臺,鼓勵條件成熟的村,建立“村集體+電商”的營銷模式,代銷本地農副產品,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謀劃市鄉級的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建設,拓寬銷售渠道,確保集體經濟產品暢銷暢通等多種模式、多渠道提高群眾收入,有效解決了村級黨組織“無錢辦事”的難題,為我市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4 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助推精準脫貧。建立到鄉鎮、到村的領導班子掛聯制度,成立了每個貧困村有4名指導農牧漁業發展的專家,對22個貧困村推進產業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并形成調研報告上級部門,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4.1 存在的問題
4.1.1 由于香格里拉特殊地理環境,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較大,土地分散、以坡耕地為主,交通條件差,運輸成本高,致使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呈現“散、小、弱”。
4.1.2 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我市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產業抗風險能力脆弱,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困難。
4.1.3 規模化難以形成,產業發展難。由于參與的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協會等社會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實力不強,輻射帶動力還較弱,管理體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適應產業發展,加上貧困戶的綜合素質、組織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民參與發展產業難,產業發展難以規模化、專業化和商品化。
4.1.4 品牌意識不強,精深產品少。目前香格里拉市的大多數農產品由于缺乏精深加工,還處于初級產品階段,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
4.2 建議
4.2.1 要加強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一個良好的產業要有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只注重基地建設而忽視后兩個環節,產業抗風險能力脆弱,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困難。因此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中,除做好基地建設外要加強水利設施、機耕路、冷庫、大棚、加工機械的資金投入,扶持貧困村搞一項或若干項產業,培育支柱產業群,逐步實現由“輸血型”扶貧到“造血型”的轉變。
4.2.2 加強技術培訓,提升貧困戶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扶貧培訓基地的作用,依托企業、專業合作社、協會等,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積極開展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努力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和脫貧致富的能力,讓貧困戶從被動參與產業發展轉變到主動發展產業中來。
4.2.3 加快建設農產品追溯體系,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4.2.4 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有實力、有穩定銷售渠道、懂生產、會經營的企業參與香格里拉市的產業扶貧工作,進一步推進全市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