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吉
(靖西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廣西 百色 533800)
水稻種植是我國糧食來源的主要生產源頭之一,想要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并保障當下人們的糧食需求,就必須要不斷優化種植技術,提升種植效益。
在一整個水稻種植過程中,其首要環節便是合理的選擇種子的品類以及型號。種子的質量將直接決定后續種植的質量以及產量,是一整個水稻種植的基礎與關鍵,因此,在水稻種植的初期,必須要做好選種工作,為后續的種植奠定基礎。在選擇稻種時,首先觀察種子的外觀表現,如若其飽滿圓潤,則其質量通常較好。其次,在選擇種子的品類時,需要考慮到種植所在地區的天氣環境以及土質情況,結合種植地區的客觀環境情況,選擇更具適應性的種子,以此保障種子的存活率。
選擇好水稻的種子后,就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首先,對種子進行晾曬。在檢查過種子質量后,便可著手準備晾曬。種子的晾曬不需要做太多準備工作,只要保障陽光充足,晾曬時間充足即可。在晾曬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對種子進行翻動,保障種子能夠均勻的接收陽光。其次,即是浸泡,浸泡并非使用清水,而是在浸泡前期,根據種子的品類以及需求,按照一定比例摻入藥水等,并根據種子皮殼厚度,決定浸泡的時間。通常來說,在浸泡的過程中,想要保障浸泡的效果,需要將藥水的溫度控制在25℃左右,浸泡時間持續1~2天,更具體的時間根據種子的實際情況決定。最后,對種子進行催芽,所謂的催芽,就是通過人為的方式,不斷調控環境溫度,實現催芽。一般來說,25~30℃的空間溫度即可進行有效催芽,催芽活動持續12小時即可,80%的種子露白后,即可前往稻田進行播種。
在育苗環節,苗床的處理尤為重要。為了讓稻苗更好地接受陽光,苗床的方向通常會布置成東西朝向,以便于種子在后續的種植中,能夠得到充足的關照,提高種子的出芽率。在水稻田內,并非種子分布的越密集收成越高,實際的播種過程中,需要根據種子的品種、土質的情況以及種植占據的土地面積,決定每個種子之間的間距,保障芽苗生長空間的同時,通過合理的種子分布與排列,提高最終的收成。另外,還需要加強苗床的溫度調控,通過地膜覆蓋的方式,來保存種植區域內的溫度,避免外部溫度對水稻的生長造成影響。
在進行播種之前,需要對當地的氣候條件有一個充足的了解,播種時期的氣候環境對于種子的成活率以及日后的健康生長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進行播種之前,需要種植戶選擇良好的天氣環境進行種植。另外,在插秧的過程中,也要保障天氣環境的適應性以及水稻苗之間的間距。合理的氣候條件,能夠保障水稻苗順利的度過緩沖其,為水稻的后續生長打下良好基礎。
稻田管理主要是施肥、除草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等環節。首先,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地區的土質情況、稻苗的生長階段、氣候環境等客觀元素,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以及肥料數量。無論是施肥過多還是施肥過少,都會對稻苗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其次,稻苗的除草階段,在播種后的一段時間,水稻田中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雜草,這些雜草會與水稻爭搶土壤中的營養,影響水稻的長勢。除草工作較為復雜,一般不建議利用化學手段進行除草,為了避免除草藥劑對水稻的影響,最好通過人為的物理方式進行除草,這樣,既能夠避免化學除草對水稻造成影響,也可以保障除草的效果。最后,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需要選擇不同的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并嚴格控制農藥噴灑量,避免農藥殘留過量等問題。
所謂的葉齡優化技術,就是根據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對其生長特性進行分析,了解其生長規律,制定不同階段的稻田管理技術,提高稻田管理的質量。該項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水稻的產量以及水稻產品的質量。在該項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需要種植人員對水稻的生長維持長期實時的監控,在水稻田中,布設多個觀察點,以便于觀察每一個部分水稻的生長情況,以及葉齡的變化,為后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在觀察葉齡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在水稻葉片上做好相應的標記,最后將記錄情況進行匯總,形成完整的觀察文件,呈現水稻種植過程中葉齡的變化規律。隨后由專門的分析人員,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制定具備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以及栽培技術,進而提升水稻種植的質量。
在當下的水稻種植技術中心,所謂的三控優化技術,是指控肥技術優化、控苗技術優化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優化三種。
2.2.1 控苗
所謂控苗技術優化,通過優化稻苗的發育能力,通過人為的方式,保障稻苗能夠正常發育,并且調控稻苗分支的形成。在水稻成長的過程中,稻苗分支的產生會消耗額外的陽光、水分以及廢料,會延緩主苗的生長發育速度,因此,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就需要適當的剔除稻苗多余的分支,保障稻苗能夠獲得充足的陽光與養分,保障稻苗的生長環境。其次,合理的施肥,也是稻苗健康生長的保障之一,在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需要選擇不同的廢料,保障土壤中的營養充足,能夠切實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
2.2.2 控肥
控肥技術優化需要從肥料的種類以及施加量、施加時間等方面進行調控。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最為常用的肥料為氮肥,合理的施加氮肥,能夠保障稻苗的健康生長,為稻苗提供充分地影響。控肥技術優化需要種植人員不斷地觀察并分析水稻的生長情況,決定肥料的種類以及施肥的周期,進而保障施肥的效用。
2.2.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對水稻的威脅較為直接,并且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生產產量以及質量。因而就必須要確保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病蟲害的防治應當以可能發生的病蟲害種類選擇相應的放置手段,根據不同的病蟲害,展開有針對性的防治活動。另外,考慮到農藥殘留以及農藥對水稻生長造成的影響,在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時,應避免過量使用。也可以通過部分生物防治方法實現病蟲害防治,既能有效避免農藥的消極影響,也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成本。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技術的優化,還可以對品種選擇以及種植區域選擇進行優化。提高選種的質量有利于優良稻種的挖掘,區域選擇的優化能夠進一步提高稻苗生長的適應能力以及日后的健康生長。
選種的質量將直接決定日后生產的產量以及質量,科學選手十分重要。在選種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種植區域的氣候環境、土質情況、自身的栽培能力以及地區內常見的水稻病蟲害進行選種。在選種的過程中,還需要通過多次試驗,保障稻種的質量以及成活率。盡可能的選擇優質高產、抗倒伏和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例如宜香725等,從選種環節,保障后續種植活動的順利展開。
苗床是稻苗生長的土地基礎。首先需要種植戶對種植地區的土壤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科學合理的選擇苗床,并且對土壤的酸堿性進行調節,保障稻苗的健康生長。一般來說,水稻的生長往往需要在濕熱、高溫的環境予以支持,因此,在選擇苗床時,需要保障稻苗能夠處于背風向陽的位置,并且地苗床的地勢也相較平坦。同時,還要保障苗床土壤中的營養,確保有深厚的土層為稻苗生長提供支持。
為了保障稻苗的生長,必須要合理的控制光改良。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水分蘗、薄水栽秧、潛水活苗等原則。在水分蘗終止期,需要及時進行排水,并且對土地進行一定時間的晾曬。在水稻的孕穗期,則需要保持稻田內水深3cm左右。在稻穗散籽之,則需要保障稻田后水不見前水,以此提升水稻的根部活力。
精準掌控水稻的收貨時間能夠直接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影響。因此,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就需要種植人員根據水稻的種植時間以及生長情況等,精準判斷水稻的收貨時間。如若稻田中有90%的水稻莖葉呈現黃色,并且水稻籽粒變硬,便到了水稻的收獲期,則需要立即對水稻進行收獲。
綜上所述,水稻種植技術涵蓋的內容較多,想要保障水稻生產質量以及產量,就必須要做好技術的優化,方能切實提高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