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榮 劉 艷
(陜西省寧西林業局,陜西 鄠邑 710300)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未來應將建設療養、旅游、休閑為一體的森林養生基地為旅游業發展和林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此種背景下,森林康養業必定具備大好的發展前景。森林康養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需要緊隨社會矛盾的變化,為矛盾解決開辟可行的路徑。因此,對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進行研究,其意義十分重大。
森林康養是在森林資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康養形式,融合了我國傳統的醫學理念以及西方醫學精髓,旨在促進人民身心的健康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的康復、休閑和養成體系。其中,健康屬于“森林康養”的重點內容,以人為本是森林康養的核心立場、生態文明建設是森林康養的基本要求,在康養方法上,要促進“養”“療”之間的深度結合。
2.1 森林資源是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基礎。從森林康養產業的定義可知,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必須依托于優質富氧的森林資源,否則森林康養產業就成為康養產業。森林康養產業是在挖掘和利用生態環境、林地資源、林蔭空間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宗旨,開發、創造森林資源的最大功能效用。
2.2 旅游業是森林康養產業的生命力。雖然森林資源是森林康養產業依托的環境、生態基礎,但是森林資源是靜止不動的,而旅游業就像森林中的一股涓涓細流為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添加了一抹靈動的色彩。良性發展的旅游業能給森林康養產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源流量和良好的口碑宣傳,形成森林康養產業的市場和經濟效益,塑造森林康養產業的品牌。
2.3 醫療業是森林康養產業的精髓。人們選擇進行森林康養活動的最大吸引力便來自醫療業。森林康養產業與醫療業的結合能滿足人們忘記忙碌、放松身心、保健身體的需求。森林康養產業借助中西醫的醫療手段、技術,檢查人們的健康狀況,為人們制訂適合的醫療康體方案,旨在恢復、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2.4 生態、循環經濟是森林康養產業的本質。生態、循環經濟既是森林康養產業需要回歸的本質,又是其發展目標。森林康養產業以科技為支撐,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和涵養水源功能,利用空氣、溫度、聲音、化學物質等對人們的刺激,激發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體驗,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改善環境,循環利用森林資源。
2.5 森林康養產業是綠色體驗經濟,高度注重心理感受。森林康養產業既然打造的是靈魂安放之所,那么就決定了它必須高度重視體驗者的心靈感受,即體驗者是否感受到快樂、滿足等。怎么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是森林康養產業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3.1 林業+養生保健業
森林康養產業發展中,養生保健功能屬于森林康養的核心功能,需與養老保健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當地的優惠政策、高新技術以及高素質人才,促進森林康養與養生保健業的融合發展,促使其形成功能全面、康養能力突出的森林康養產業。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將具備專業養生技術、保健技術、心理咨詢技術的人員吸納到自身的產業中,根據消費者的康養需求,創設多種有益健康的康養活動,增強康養服務的輻射范圍。
3.2 林業+餐飲住宿業
林業與餐飲住宿業的融合發展,可為森林康養旅游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大部分地區均具備一定的飲食特色和飲食文化。此外,也可在林地周邊建設度假村,且將其分為不同等級的住宿場所,為不同消費層次的人員提供住宿服務,使森林康養服務能夠面向更多的消費群體,增強森林康養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3.3 林業+旅游業
旅游是森林康養產業的重要發展內容,森林康養產業在林業與餐飲住宿業以及養生保健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上,可在區域內形成功能較為完善的康養旅游基地,充分借助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同時,還要對林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為森林文化教育區、歷史文化區和自然生態區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4 林業+體育運動業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時,可以同時將森林內部資源以及環境資源作為依托,在森林內部開展相應的健康運動活動,例如森林瑜伽、森林戶外活動等,使消費者能夠在森林生態中完成相等的運動項目,實現健康運動的目標,以此來提升森林康養的康養效益。
3.5 林業+科教文化
林業與科教文化的融合,需要由政府出面,帶動企事業單位與林業發展的有效融合,即通過具體科教文化項目開展森林教育工作,借助有的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強化人們的康養意識,并且融合多種先進技術,促進康養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在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的作用下,也可對相關的服務信息和消費需求進行全面對比與分析,確定可靠的康養發展方案,促進森林康養業的進一步發展。
4.1 加大宣傳力度
應加大宣傳力度,把宣傳工作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全方位宣傳。重點宣傳森林康養的內涵、國家政策規定、建設項目內容、發展前景預測等,讓人們全面了解、形成共識,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4.2 健全管理體制
森林康養是一個將旅游、療養、文化、運動、養老等多產業有機融合的聯合體,實現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要求,將森林康養作為林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扶貧的重要舉措,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應建立責、權、利明晰,職責分明,管理有序,措施有力的管理體制。建立誰建設、誰管理、誰經營、誰負責、誰投資、誰受益的經營機制,提高經營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
4.3 依法依規運營
依據《森林法》制定森林康養法律法規,明確建設區域和保護對象。按照國家頂層設計和總體方案,各地開展調研論證,出臺地方性實施意見。制定管理辦法及相關制度,建立方案編制、評審論證、審核審批、采購建設、開業運營等管理流程。制定發布項目內容、建設規模、質量標準等規范性文本。加大基礎研究和試點示范,總結經驗,提供理論指導。
4.4 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管理崗位人員培訓,利用培訓班、專題研討班、網絡平臺等方式,系統學習森林康養基礎知識、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管理系統等相關理論,培養一支懂業務、善管理、能經營的專業隊伍;二是聘用社會懂業務、有經驗的管理人才,充實到經營管理崗位中來;三是聘用醫療保健、產品研發、加工生產的專家、學者、企業管理人才從事項目經營活動;四是加大人才培養,利用職業技術學院開展自主選擇、定向、委派等形式培養技能人員,保障后續人力資源。
綜上所述,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保證森林健康產業的健康發展,應積極探索森林康養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路徑。同時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科學決策下,依靠社會力量支持參與,加大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緊扣民生,推動森林康業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