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文 周吉孝
(1.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農業農村中心,廣西 貴港 537128;2.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水產畜牧技術推廣站,廣西 貴港537100)
草魚養殖過程中,包括水質、餌料、魚病控制、捕撈等多種因素在內的環境因素都會對草魚的養殖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文就從池塘養殖的各個環節分別探討草魚養殖的相關技巧和控制手段。
草魚養殖的水質控制應當遵循我國水產養殖的《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在基本條件上要保持池塘水質“肥、活、嫩、爽”,其顏色最好維持在茶褐色或者黃綠色狀態,透明度要求在在25~35 cm。另外根據草魚具體的生活習性分析認為,草魚池塘水質的PH值最好保持在7.5~8.5之間,在每年6月至9月的養殖盛期,還應當控制好有機物耗氧量問題,保證水體的含氧量保持在18~20毫克之間。在具體的池塘管理手段上注意以下操作步驟。
池塘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有害微生物堆積加上有機物的富集,池塘養殖魚類的發病率會逐漸升高,在后期,升高的速度還會顯著加快,所以定期對池塘進行清淤消毒很有必要。一般來說,對草魚池塘的清淤消毒一般選擇在冬季的空閑時節進行,在消毒清理是先將池塘水排干,將底部的淤泥清理到15cm-20cm的高度即可,然后,通過多次翻整暴曬的方法殺滅淤泥中的有害微生物和蟲卵,該過程可搭配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在潑灑消毒劑時要保證無死角,將細菌徹底殺滅,達到改善最基本的養殖環境的效果。
水位高度控制需要根據養殖環節和時令季節進行,在常規的草魚養殖過程中,常用的水位調節口訣是“春淺、夏滿、秋勤、冬深”,具體高度控制為,在春季保持池水在0.8~1.2m的深度,這種深度有利于太陽輻射幫助水塘升溫,在夏季控制在1.5~2.0m左右,主要是使用深水進行降溫,防治溫度過高導致燒苗,在溫度特別高的夏季,還要適當增加深度,但最高不能超過3.5米,在秋季,要注意換水調節水質,一般保持在7-10天對池塘進行一次加水,頻率比其他季節加快一倍,每次換水量保持在20-30cm的高度。在冬季,采用深水主要是做好防凍工作。另外,水位的調節也要根據魚群的表現進行即時的調整,比如魚塘出現了魚群浮頭情況和池塘滲漏情況時,需要根據環境順勢做好換水和加減水工作,好友在出現泛池時,可采用緊急注水的方式進行大量換水,達到迅速改變水質的效果。
水體PH值、含氧量以及各種微生物種類是衡量水質的重要標準,現代草魚魚塘養殖技術也越來越趨向于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在含氧量控制方面,可使用制氧機進行調節或者使用攪動底泥的手段進行。在使用制氧機制氧時,要根據池塘面積選擇合適數量和功率的制氧機設備,在底泥攪動控制上,一般間隔10~15天選擇在晴天的中午進行攪動,每次攪動面積不少于水體面積的1/3,在悶熱、氣壓低的天氣時不宜攪動,在夏季攪動中最好選擇和制氧機聯合使用控制好水體含氧量。
然后在PH控制上,考慮到草魚喜歡弱堿性的環境,因此可采用每間隔半個月加入15-20千克生石灰完成對PH的控制。在微生物的控制上,主要關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液等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含量,通過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態環境,保持水體的清新鮮嫩。
現代生活越來越注重綠色無公害的食品控制,在藥物使用上,要立足于生態化的方向,倡導使用原生生物制劑和中草藥等生態藥物,盡量少使用現代化學原料,尤其要堅決禁止使用高殘留、高毒及存在“三致”性的漁藥,還有抗生素藥物也要嚴格控制使用量,具體的藥物使用參考我國推出的《無公害魚用藥物的使用準則》,在購買藥物時,要確保漁藥必須具有批準文號、生產許可證、執行標準,產品的通用名、商品名、主要成分及含量、應用劑量等相關標簽標識。最后在魚藥和飼料的保存和保管上,要注意防治變質和發霉。在水體藥物含量控制監測,要定期進行水體質量取樣化驗,這也能為后續用藥提供良好的基礎數據。
在完成池塘環境控制后,接下來要做好選苗的工作,根據草魚養殖經驗,較好的魚苗的外觀表現為體色金黃,健壯活潑,無明顯外傷并且單體重量在100g左右。考慮到當年草魚魚苗容易感染腸炎和出血癥,所以以2齡魚苗為佳。
在具體的養殖上,可從分級養殖和混養管理分別進行控制,所謂分級養殖指的是根據魚苗本身特性的不同,選擇不同多個不同等級的草魚魚苗進行分別飼養,最終的草魚成魚質量也有所不同,這種分級養殖的理念主要是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有機物和餌料。這和混養管理的理念有較高的一致性,其不同的是,分級養殖注重的是草魚本身不同量級的搭配,而混養注重的是草魚和其它品種的魚類的搭配。
混養模式是當下池塘養殖中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如今很少存在池塘養殖中只養殖一種魚的案例,不同魚類的混養,可更好平衡池塘生態,達到1+1>2的養殖效果,和草魚搭配的常用混養魚類有鰱魚或者鱖魚,這兩種魚類食性不同,在水體中分層也不同,具有很好的混養效果,但是不要選擇同樣食性的魚類進行混養,比如不要使用鯉魚和草魚進行混養,這樣會出現搶食的現象。
草魚的飼養管理按照傳統的常規的方式做好定時喂養即可,在如今現代化的無公害喂養理念下,要更注重使用純天然綠色餌料進行投喂,比如使用玉米、魚粉、麥麩和豆粕等材料混合制成主飼料投喂,同時根據魚類的長勢,添加一定的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做輔料進行投喂,輔料來源可采用各種青草為原料,包括水草、黑麥草、旱草等。在具體的營養物質控制比例上,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纖維素和粗脂肪的比例一般在10:5:2:1。
在具體的投喂頻率控制上,根據魚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合理投喂,每次投喂保證魚苗在七八分飽即可,避免過度投喂,在3-5月,投喂次數一般在2-3次即可,在6-8月保證每日三次投喂,在8-10月可增加至四次,在輔料投喂上,一般從6月之后開始進行。
在草魚飼養五個月以后,可開始進行捕撈,這一來可通過多次少量的捕撈方式,避免集中上市產生囤積壓價的現象,產生更高的經濟利益回收成本,二來通過降低魚塘荷載力,能更好控制魚塘的飼養環境,降低各類魚病的發病率。
出血性疾病主要發生在夏季,感染范圍包括3.5厘米到15厘米的全體草魚,其表現是魚的皮膚和肌肉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充血和穿孔,在鰭基和鰓蓋處充血十分明顯,整體表現為鮮紅色,伴隨出現脫鱗的癥狀,在早期主要是出現食欲降低的問題,導致出現出血性疾病的原因有應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和細菌性出血和病毒性出血幾種原因,在發現出血性疾病時,首先要做好魚塘環境監測,控制溶解氧含量,控制放養密度,同時檢測水體營養物質是否過高,是否有添加生長激素等物質,重點監測重金屬離子、氨氮含量和亞硝酸鹽指標,另外,過度的換水也會引起應激性出血。
白皮病整個魚類養殖中都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之一,它出現在每年6~8月份,主要表現是在發病初期,病魚背鰭下方或尾柄處出現白點,尾柄處發白,所以該疾病又稱白尾病,在之后,隨著白化面積擴大,可能引起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的問題,在水中多表現出頭部向下,尾部向上的問題,最后懸掛于水中死亡。該疾病發病周期短全程只經歷2-3天,致死率高,超過50%,其主要病原多是白皮假單孢菌、魚害黏球菌、革蘭氏陰性,粘球菌或柱狀屈撓桿菌入侵造成。在預防上要注意做好初期消毒工作,在后期治療上,采用內服藥用慶大霉素拌餌方式加上協同消毒殺菌的方式進行治療,殺菌可使用漂白粉或者痢特靈協同潑灑。
現代社會對魚肉供應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草魚養殖質量控制也要越來越嚴格,在具體的養殖控制上,需要從全流程出發對各個環節都要做好生產管理控制,從池塘選址的生態環境控制到魚苗選擇到投喂再到后期的捕撈控制,還有中途的魚病防控等環節,都需要進行嚴格控制,只有嚴格的要求,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