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平 秦鳳琴 李智勇
(1.桂林市臨桂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桂林 541199;2.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農業服務中心,廣西 桂林 541103)
萵苣是清潔衛生且適口性較好的蔬菜之一,保存期也較長,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隨著外銷、遠銷的增加,需求量逐漸增多,經濟效益較好。但市場行情波動較大,因此,在季節、品種和管理上要科學合理安排。
由于南方降雨頻繁,肥水流失大,因此,萵苣栽培采用地膜(黑膜)覆蓋有以下幾個優點:(1)可以減少肥水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2)防止雜草滋生,減少勞動力;(3)降低土壤板結,促進萵苣快速生長;(4)減少病害發生,減少藥用量,提高生產效益。所以近年來,萵苣、茄子、辣椒等采用地膜逐年擴大。
萵筍在每年的春季栽培,建議挑選早熟、中熟品種,多種品種搭配種植,可以將萵筍的供應時間延長。進入到秋季栽培期后,選擇萵筍品種要優先考慮抽苔、條大和產量這三項因素。一般萵筍的葉形有圓葉與尖葉兩種,均可用于地膜覆蓋種植。按照桂林地區地質條件、氣候因素等,選擇適合本地并暢銷的品種,如花仙子、南韓、尖葉紅香、青香紅、極品紅脆香等。
桂林地區分春、秋兩季萵苣,一般秋萵苣采收期11—12月。春萵苣采收期第二年2—3月。
秋萵苣播種應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過早種植易早花、桿小產量低),苗床提前3—5d深翻和消毒。種子需經過低溫處理,待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由于此時光照強、溫度高,苗床需蓋遮陽網或稻草。幼苗期,以濕潤為主,出葉1—2片時噴凱普克或苗菌敵防猝倒病。苗期20—25d,4—6片真葉移栽為宜。2、春萵苣播種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如氣溫低于20℃時,種子可不進行低溫處理,苗期保持土壤濕潤,4—6葉移栽大田。
萵筍本身具有半耐寒性,處在5~25 ℃溫度,種子可以正常發芽,如果選擇隔年陳籽,那么后期出苗的效率快且十分整齊,采用當年新種子則出苗效率慢,且整齊性差。根據桂林地區萵筍的育苗期、定植期,如果是春萵筍,幼株需要在每年的10月-11月播種,度過越冬期后,直至第二年可以收獲。定植期后進入到全育期,時間大概為80-90 d左右,隨后便可以采摘、收獲。秋萵筍貯存延后上市,隨后可以開始春萵筍的育苗、定植。注意萵筍采摘要整株拔下,切除根部,根據市場要求剝去一半或者大半老葉片即可上市。如遇市場價格低或者滯銷情況,可選擇整株貯存,遵循“不摘葉、少去土”的原則。
開始播種之前必須進行催芽這處理,一般春萵筍采用陽畦育苗的方式,浸種放置于溫水中,水溫在25-30 ℃之間,浸種時間15-30h左右,催芽溫度與時間分別是25℃、24h,觀察種子已經有露白現象便可播種。開挖育苗畦要一次澆足底水,播種之后在上方蓋土,覆蓋土厚度在0.7-1cm左右,要求每標準畦的面積約為11m2,播種達到100g左右。秋萵筍栽培優先采用涼水浸種,浸泡時間約為3-4h,浸泡之后用濕布包裹,懸掛于水井內,距離水面16cm進行催芽。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選擇陰涼地點進行催芽,每日用涼水沖洗種子,沖洗大概3、4次即可,待4、5d之后發現種子露白便可以開始播種。
萵苣適宜沃土肥水,基肥占60—70%,每667平方米用糞肥400-600kg,磷肥25—30kg,復合肥50—70kg,尿素10kg,撒勻深翻耙平起廂。最佳株行距為25x30cm,畝栽4500—5000株為宜,每株重0.7-0.9公斤為最佳商品,太大或者太小外觀差。如果過稀則產量低,過密則株重小,商品價值低。
萵筍種子已經出苗,一般會有2次間苗。首次間苗需要重點去除病弱苗和雙株苗,葉片之間要留有一定距離。如果真葉進入到3葉1心期可以開始第2次間苗,此時幼苗葉片要保證均勻接受陽光照射,可以加強壯苗率。苗期管理階段建議使用葛筍專用的矮壯素、0.3%硼砂葉面肥。注意兩次間苗應做好除草工作,以免雜草過度生長影響到萵筍所需肥料與陽光。真葉吐露之前無需澆水,已經真葉吐露栽培人員可以澆水、施肥,促進萵筍健康生長。
選地與整地階段,優先選擇通風條件好、排灌便捷且土層厚的地塊,如果前茬種植非菊科作物,可以將其作為萵筍種植地。因為桂林地區多雨水,做畦這一環節要以高畦深溝為主,可以為后期排灌提供便利條件。施基肥可以選用腐熟的雞糞、鴨糞或者其他有機肥,后期再補充普通復合肥。畦寬、溝寬分別為1.1m、0.3m左右。
進入到萵筍定植環節,通常苗齡已經達到25d便可以定植,但要注意萵筍定植的苗齡必須少于30d,以免成為老苗影響長勢與產量。這一階段設定株行距為25x30cm,覆蓋地膜之后,要將薄膜蓋實,按照株行距為25x30cm將薄膜劃破再定植。穴盤苗采用帶土定植的方式,一次澆足清水,作為定植環節的定根水,確保幼苗成活。如果采用不帶土苗的方法,在定植之后可以稀釋適量的糞尿、薄肥水進行定根。這種地膜覆蓋地栽培管理技術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溫、保水和保肥效果,做好土壤內循環效率的調節,縮短緩苗所需要的時間,使萵筍幼苗成活率得到提升,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萵苣移植后3d內需再次淋定根水,從移植至萵苣澎大期要保持土壤濕潤,移植7d后至入抽莖前進行3—4次追肥,每5-7d一次,以復合肥(17:17:17)加尿素為主,用量為復合肥0.5㎏/50㎏水,尿素0.25-0.3㎏/50㎏水。進入抽莖澎大期,為了促進萵苣莖的澎大,看生長情況淋1-2次高氮復合肥即可,防治病蟲的同時加葉面肥(0.3%二氫鉀)和0.3%硼肥有利莖桿粗大或成熟。
進入到采收期后,栽培人員觀察當萵苣莖粗長至4.5-6cm、株高35-40cm即可采收上市。因為萵筍有最佳采收時期,如果采收時間較早,會降低實際產量,如若是采收較晚,便會降低萵筍質量。所以,當心葉與外葉相平,或者現蕾前,也就是所謂的“平口”,最高葉片尖端、萵筍頂端已經持平,便可以及時采收。注意采收萵筍需要觀察市場行情,可適當提前2d進行。
萵苣的蟲害主要有蚜蟲、潛葉蠅等。可用綠蟲氰菊酯1500倍或氯氟氰菊酯1200倍加吡蟲啉加阿維菌素等噴霧。
萵苣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褐斑病、黑斑病、病毒病等。
5.2.1 霜霉病、白粉病的防治:萵筍種植期出現霜霉病,早期會有葉片感染,如果是萵筍幼苗發病,快速枯黃、死亡。若是萵筍成株發病,從下部老葉片逐漸開始出現枯黃現象,葉片會有多角形不規則病斑產生,葉背面則產生白色霉狀物,隨著病情的加重顏色轉變為褐色,最后蔓延成片、植株發黃干枯,導致莖部變黑、腐爛。防治霜霉病方法可采用農業防治、藥物防治兩種方法,其中農業防治要加強萵筍的透氣性,如遇雨天需要做好排水,結合實際情況稀植,將病葉、病株全部清除。藥物防治可在發病初期用可殺得三千1000倍普力克1200倍或甲霜錳鋅1000倍或噴霧,連噴2—3次,6—8d再噴一次。
5.2.2 黑、褐斑病:可用百菌清1200倍或速克靈1000倍或菌核凈1000倍加代森錳鋅1000倍噴霧。
5.2.3 病毒病:選擇抗病品種以及進行品種消毒。在發現花葉的發病初期用病毒A或病毒必克或菇類蛋白加細胞分蘗素加葉面肥噴灑1—2次。噴藥須注意安全間隔期。
綜上所述,桂林地區萵苣地膜覆蓋技術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需要在前期選種環節開始,直至最后采收結束,栽培人員實時監督、管理,預防病蟲害,提高萵苣栽培質量與產量,總結萵苣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經驗,從而達到增收增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