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寒松 安俊超 林海燕 閔志宇 石 磊 郭玉波 劉培中
(洛陽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3)
隨著全球經濟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社會思想文化日趨多源化、多元化、多樣化、多變化,新舊價值沖突、東西方價值沖突、階層間利益沖突等意識形態“問題”凸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面臨嚴峻而嶄新的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20年5月教育部制定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努力推進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1]。這反映了我黨、我國領導人對高等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突出重要性的清楚認識,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本課題正是在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困難”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和實踐顯性思政教育和隱性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的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以期對高校思政工作研究與改進提供一些參考。
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但在現階段高校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成績斐然,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持續攀升,一些突出領域開始進入“并跑”甚至“領跑”階段。但整體科技實力與以美國為首的傳統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回顧近現代科技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學領域主要學科的理論基礎均源于西方,量子力學、基因理論、相對論、系統理論等現代科技四大基礎理論也悉數起源于歐美,是現代科學技術難以撼動的發展基石。這使得我國當代學生在生活、求學與工作過程中里不可避免地常常接觸到諸如此類的“西方成果實例”,自覺或下意識地感覺到西方世界凌駕于其他地域的特殊性和優越性,逐漸地忽視、懷疑甚至放棄馬克思主義。而其他諸如極端個人主義、實用利己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與我國傳統文化存在沖突,對大學生尚未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大學階段是青春期青年學生身心發生巨變的時期,他們生理與心理尚未成熟,卻又有成年人的思想和認識部分特點。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成長在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信息技術爆炸性發展的時期,表現出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特點:自我意識強,競爭意識突出,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思想主流積極向上,但價值觀極其務實;易于新興事物,但缺乏信仰導向;學習能力強,但實踐能力差;情感豐富,但心智脆弱,抗挫折能力低下;學習、社交、工作等的“網絡依賴性”顯著。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思想品德課等思政課程為主要思想教育途徑,采用外顯的、明確的、直接的方式進行理論灌輸與說服,形式刻板而生硬,內容晦澀而深奧,沒有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自然很難觸及當代大學生心靈,甚至造成排斥或逆反心理。
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以理工類專業為主的院校長期呈現偏“理工”輕“人文”,重“技”而輕“德”的“功利性”人才培養趨勢。再加上目前各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多以就業率、就業質量為主要考核與評價指標,對“人德”培養重視度均不高,思政教師地位尷尬,其他課程教師及教輔人員參與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嚴重不足,使得“課程思政”思想仍未落到實處,整體建設進度與實踐效果不理想。
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孤島化”、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現象普遍存在而突顯。很多高校中傳統思政工作人員之間,如黨團干部、思政課教師、社科課教師、輔導員、學業導師、心理輔導師等,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協作機制,常常處于各自為政,各顯其能的不利局面。家庭、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處于“缺失”的尷尬境遇,“協同育人”的整體態勢尚未形成。
對于理工類高校,專業課,尤其是理工類專業課程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結構中的比例和重要性比較突出,專業課教師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遠超過思想政治課程教師。但是,目前很多理工科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理工課程是基于自然認知的普遍性的,教學過程重在“術”的掌握和運用,并不承擔人文社會科學的立場導向任務[2]。然而,他們忽略了修身立德本就是我國傳統教育文化的核心訴求,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此外,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多爾指出,課程知識達成價值包括科學性、敘事性與精神性等三重結構,其中精神性價值要求學生通過反思、感悟與覺醒等意義建構的過程獲得課程知識內隱的精神和文化意義[3]。忽略了精神性價值結構的課程設計所引導的只能是學生淺層化的學習。誠然,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相比,理工類課程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專業課教師意識不足,思政素質有待提高,無法有效提煉思政元素現行的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不匹配等。
總的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些是其他類型高等院校的共性問題,有些則源于自身辦學的定位與專業特點,亟待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予以解決。
本次研究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和目標,構建起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滲透性高校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如圖1所示。該體系設計創新與構建重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圖1 滲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內涵圖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大學教育,不僅要教育學生一技之長,更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學生在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職業操守等,進而凝聚智慧,精煉心智,形成人格高尚、價值取向正確、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健全人格,這是滲透性高校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的基礎與目標。
在滲透性高校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協同育人”理念首先體現在思想理論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其中思政課程為體系核心,起價值引領作用;通識教育素質課程起思想浸潤作用;自然科學專業課程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同時也承擔思政拓展作用。除三大課程外,也要重視各類校園思政活動及工程與社會實踐活動。“協同育人”理念也體現學校、家庭、社會相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的“大思政”格局,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優勢,加強家庭教育情感育人作用,挖掘社會教育的協同育人功能。
單純的顯性思政教育模式已很難適應現今時代教育育人的需要,必須在推進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發展的同時探索隱性思政教育模式,進一步開發“顯隱結合”的思政教育體系。隱性教育采用“迂回”“滲透”“親和”的教育形式,彌補了顯性教育脫離實際、生硬說教的常見缺點,而顯性教育科學嚴謹,直擊人心,其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又恰恰彌補了隱性教育的隨意性、隱含性、淺層化的不足。總之,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兩種基本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高校思政工作除了理論和政策的宣傳和解說外,還應該把教育活動落實到學生本人,融入學生生活中。針對不同學生具體學情調整思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針對個別同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思政教學。通過和學生間建立融洽交流與有效反饋的互動機制,消除其對思政教學的逆反心理和懷疑心理,進而使其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形成有對象、有互動、有溫度的思政教育活動過程。
本課題基于目前理工類高校思政工作過程中面臨的普遍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一種全面化、系統化、協同化、“顯隱結合”的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該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已在洛陽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得到了初步建設與實踐,思政工作成員反饋該體系系統全面、易執行、且協同性強,學生反饋說這樣的思政教育課程有活力、有深度、有溫度、有效果、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