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清 郭燕娜
(廣州市增城區增江小學 廣東廣州 511300)
2016年,國家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為新時代教育搭建了育人目標框架。以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為使命的項目式學習作為現代教育的范式,進入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視野與實踐領域。我校深入開展本土化、高效化的STEM項目式學習,開發了跨學科合作的“小風箏 大創意”STEM項目,初步走出了一條課程創生與整合之路。
“小風箏,大創意”小學STEM項目式學習是指小學生在學習STEM相關的獨立課程之外,運用各科知識,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以真實問題為背景的項目進行探究,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和相關技能的學習活動。[1]“小風箏,大創意”項目式學習打破學科壁壘,以綜合實踐為首,科學、體育、數學、美術、音樂、語文等多學科教師協力參與項目設計與實施,共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綜合能力。
“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以“民俗文化節上介紹、展示風箏”為行動目標,引導學生歷經問題驅動、搭建框架、項目實施、展示成果四個項目階段學習,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沿著“風箏文化溯源、風箏創意制作、風箏飛行探秘、風箏研學之旅”的問題探究脈絡,開展“小主播講風箏”“小小朗讀者誦風箏”“小編輯展風箏”“小作家寫風箏”“小魯班做風箏”“小畫家繪風箏”“小健將放風箏”“小博士訪風箏博物館”“小行者游風箏之鄉”等子項目學習任務,通過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成果的設計與展示,在“做中學”和“學中做”中,發展高階思維,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創新技能,培養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個性發展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在實際學習活動中,我們把項目式學習總目標分解到各個研究階段中,帶領學生完成一系列“選研”和“必研”相結合的探究任務,通過親身體驗、深刻理解來獲得核心素養。
項目式學習源于真實的問題。學期伊始,學校確定了“一月一節慶·民俗文化節”活動主角為“風箏”,并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倡議:在民俗文化節里,向參加活動的來賓介紹、展示風箏。同學們在解決這一真實問題的刺激下,都興致盎然,形成了內在的驅動力。


在“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實施過程中,我們以問題驅動,賦予學生不同的社會角色,啟發學生應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語文、藝術、體育等學科知識開展研究,從而建立起對“風箏文化”的立體認識和傳承“風箏文化”具體行動。
1.角色轉換,任務驅動
每個項目任務賦予學生特定的角色,學生根據每個角色需要解決的問題驅動探究學習的進程。例如作為小魯班的欣欣,如何向來賓演示制作風箏的工序和流程呢?作為小健將的東東,如何向來賓展示放飛的風箏呢?想要演示制作或放飛風箏,就需要獲得制作風箏或放飛風箏的方法和技巧。從問題的提出到梳理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自主探究性不斷被激發,化為一個個實踐行動。
2.小組合作,設計量規
從組建合作小組,到小組分工、實踐、匯報、展示、評價、改進,每個任務的解決均以學生團隊合作的形式展開并把評價貫徹始終。活動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討論設計評價量規,以前置性的評價導行,讓小組學習有目標、有成效。例如在“小主播講風箏”這個探究活動中,設計了包含“合作意識、解決方法、表達分享、成果展示”等方面的前置性評價,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團結意識和分享習慣。
過程性的評價要具體針對任務的達成度,如在“小魯班做風箏”探究中,設置的過程性評價量規如表1所示。

表1
3.設計方案,分解任務
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對完成一個角色任務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組內討論交流,先由學生個體提出設計方案,再由小組成員討論,最后整合形成小組解決方案,并對方案的實施進行合理化的具體分工。如“小魯班做風箏”這一任務學習,學生對“如何做出一只飛得又穩又高的風箏”這一核心問題,經過組內頭腦風暴,設計出四個探究方案(如表3),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素養導向的跨學科學習方式,

表2 “小魯班做風箏”探究方案



4.問題解決,迭代改進
“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的每個任務均讓學生經歷在真實情景中體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具體的任務解決中,經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調查、實驗、分析等手段不斷改進,實現迭代提質。遇到工程設計困難,先由小組查閱資料,討論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引導。如探究風箏的飛行原理,按照小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是無法直接解決的,教師給予適切的指導,提供相關資源包,或引導學生借助書籍和網絡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料,最后通過小組頭腦風暴、實踐驗證,整合出解決辦法或更佳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獲得真實的學習經驗與體驗,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多元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持續四個多月的“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學生們與風箏為伴,自由穿梭在“學科大融合”里,研究風箏、設計風箏、制作風箏、放飛風箏,邊學邊研,邊研邊做。最出彩的成果在以“箏愛藍天 放飛夢想”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上集中亮相:講風箏、頌風箏、展風箏、畫風箏、做風箏、放風箏,一環扣一環,精彩紛呈,來之于同學、老師、家長、社會人士的贊嘆就是對孩子們學習探究的最觸動心靈的評價,科學探究、文化傳承的種子已悄然萌發,深深扎根。
民俗文化節后,我們倡議學生利用假期,在家長的陪伴下展開風箏研學之旅。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選擇線上或線下的方式開展研學活動,將學習從課內延伸向課外,通過考察風箏之鄉,參觀風箏博物館,拜訪風箏藝人,增長見識,體悟探索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精神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核心素養。
由于項目式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尤其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變化與成長。此外,STEM教育要求學習產出環節包含設計作品,通過設計促進知識的融合與遷移運用,通過作品外化學習的結果、外顯習得的知識和能力,[2]而學生的最終作品是否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初始作品與最終作品是否有明顯改進是評價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是否成長的重要評價指標。我們采取精品示范的方式,先展示一些優秀的風箏作品,然后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哪些特性使之成為優秀。學生通過觀察、類比、分析、討論,明白了努力的方向,以典范成果為導向,學生的最終作品就有了質量保障。此外,項目式學習評價的主體還要力求多元,除了學生自評,還融合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組間互評。在“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展示階段,我們還利用舉辦民俗文化節的契機,引入專業人士的評價,邀請廣東省風箏協會的專家現場點評,肯定他們的創意和努力。
“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也促成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STEM研究團隊的發展。
1.學生素養提升
“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促成了核心素養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萌芽、拔節生長。項目式學習中,學生在以“風箏”為主題的合作探究中形成了以“友善樂群”為特點的超越知識的健康人格,獲得了傳承中華文化、創造嶄新未來的思維和胸懷,并通過深度學習走向智慧,實現了對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建構,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的核心素養也在悄然積淀。
2. 教師專業成長
“小風箏,大創意”STEM項目式學習將教師推上了教育科研的探索之路,經歷了“學習-實踐-反思”螺旋上升的“磨礪”,老師們不斷理清對項目式學習的認識,不斷修正、完善項目的設計、實施和評價,STEM研究團隊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式發展。
1.學校統籌管理是項目式學習的基石
由于項目式學習具有“持續研究”“多學科融合”等特點,一個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更需要團隊合作來完成,因此學校的統籌管理顯得尤為必要。每個具體的項目式學習任務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是一線教師,而當涉及學科之間的融合,課堂教學與學校活動的統整,課時的靈活調配時就需要學校教學管理者發揮課程領導力,對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施進行統籌管理。
2.持續的研究是提升項目質量的保證
風箏制作主要有備料、扎制、糊裱、繪畫、放飛5個過程。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都要通過測試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設計進行改良;在優化設計的過程中,學生理應獲得對自己所做的修改進行再測試的機會。[3]慢工出細活,這個過程是持續探究的過程,也是塑造工匠精神的浸潤過程。經歷了科學探究、工程設計的迭代循環,學生的思維與技術能力方能獲得多元的發展。
3.學生多元發展是項目式學習的目標
圍繞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是項目式學習的目標。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項目式學習過程是一個從淺表性學習逐漸邁向深層次學習的漸進過程,依靠學生的探究而推進,無論是探究路徑、內容,還是探究結果都是因人而異,開放且不唯一。老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放心“犯錯”,努力把學生的每一次“犯錯”轉化為生長點,同時,也要為學生減少出錯提供相應的幫助。
4.教師角色轉變是項目式學習的關鍵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實踐活動的規劃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從項目準備、實施到總結階段,老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態過程,把握好幫扶的尺度,幫助而不是替代,鼓勵并保護獨立思考與新奇創意,淡化評價性判斷,慎用否定性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學習興趣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