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當代空天詩詞創作探索
1、對天空既可仰視也可俯視,即可立地也可登天;
當代,飛機已成為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使得詩人們登天成為易事。自1923年始,廣東制造了第一架飛機,被孫中山命名為“樂士文號”,拉開了現代航空史的帷幕。中國現代航天史,確切地說,始于1970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將衛星送上天,在宇宙間高歌《東方紅》。2003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的起步,中國人首次登上太空。運20與C919的試飛成功,開啟了中國航空事業之大飛機自主研制時代。“嫦娥四號”首登月背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科技已完成了發達國家所難以完成的任務,航天科技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成為當代空天詩詞創作的科技平臺。
天體意象,正在慢慢地由全部抽象,到逐漸具體形象化。這使得詩人們的足跡登上了太空,詩歌也跟著真正地飛上了太空。陸游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迸c古人相比,當代的航空、航天的詩詞作者在于其“實踐性”,詩人都有親自“登天”的經歷。有了登天工具,“登天”的詩人前后相望,寫下了古人難及的“空天詩作”。如“山如牛背偏多骨,田似魚鱗不見疇”(章士釗《鷓鴣天?赴蘭州飛機中》),完全換了視角,是從天上俯視大地的詩句;又如“閭巷如棋布,峰巒若蟻堆”(胡先骕《御風》),是登天之后,以如天之胸襟,觀察世間萬物。還有“腳下寰球真小小,身邊宇宙正茫茫”(星漢《乙酉重九后一日“神舟六號”升空,賦此致航天員》),視角為宇宙之廣度,亦是翻出古人手掌之佳句。當代詩人之作較之古人,已有質的變化,那就是以進入太空、俯視地球之視角,寫景抒情、歌詠見事。
2、求真求美的藝術激情
科學和藝術的創作,都需要智慧和情感。從藝術創作角度說,有了藝術功底,更需要激情;有了激情,才能把自己的感悟加深和放大,爾后將它凸顯出來,把內心的情感宣泄出來,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感染人。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原則。
如,以“日”意象,寫離愁別恨。
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保ā端凸嗜恕罚┰娙艘园自齐S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以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離開大地,隱喻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又如秦觀“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云》),也是借落日余暉,為送別籠罩濃郁的蕭瑟氣息,烘托出一片離愁別恨。杜甫也常以“落日”意象入詩來描寫送別之情景,太陽緩緩落山的景象,在離別之人看來,似乎有戀戀不舍之意,如“孤城一柱觀,落日九江流”。
當代詩人甄秀榮“夕陽一點如紅豆,早把相思寫滿天”,便是采用了“日”之意象,使別情更加生動感人。
如,以“月”之意象,寫人生際遇。
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抒發了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同時表明雖已暮年,仍有積極報國思用的情思。
今人較之古人,更能駕馭自身。那么,今天的天文意象,應當有更廣闊的內涵和意義。
3、立足于當代科技平臺,對未來想象的超現實性
無論詩詞還是科技,都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他還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钡诙?,要有敏銳的直覺。什么叫直覺呢?就是沒有經過意識推理而對某事物產生的理解和判斷。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加萊認為:“我們靠邏輯來證明,但要靠直覺來發明?!?/p>
當代楊逸明先生曾有《時空遐想四首》。其“銀河系在乾坤里,也是汪洋一葉舟”“我覺時間在旋轉,若干年后會重來”詩句,通過自己觀察,對超現實現象,進行了大膽的猜測。
筆者對空天略有涉獵,可提供一些思路供詩人參考。
第一,五維時空說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用5維(3維空間、1維時間、1維質量)來考慮引力;而引力來自因物質引起的時一空曲率。
愛因斯坦的物理理論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相:時間和空間是緊密交織、不可分割的,如同組成一件織物的經緯線,但兩者之間也有明顯的區別:原則上,我們能夠沿著三維空間的任意方向旅行,但沿著時間我們只有單向的苦旅,從過去到未來。
今后,我們能否沿著時間通道往返行駛,而從未來回到過去?五維時空的存在帶來了一些更為精妙的結果。1997年,理論物理學家朱安·馬爾達希納提出一個猜想,某些有五個展開維而且包含引力的弦理論等價于四維無引力量子場論,后者可以看成是前者的全息投影。這使得我們的日常世界如同來自宇宙邊界的投影一般縹緲。
第二,宇宙終極理論
楊振寧先生認為:人類智慧發展的終極階段是,能自由把握時空,也就是說:時間與空間已無法阻止人類的活動,于是,會生產魂靈與神學之說,那么神學是否可成為體系?是否可成為我們詩人筆下的意象之一呢?
第三,量子糾纏學說
在量子力學里,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用文學術語,可理解為“心靈感應”。目前,已有“量子鵲橋”這一技術問世。當兩個量子產生“糾纏”,一個變了,另一個也會瞬變,無論之間相隔多遠——借助神奇的量子糾纏技術,人類可以實現量子通信,但還面臨很多挑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模式復用的量子中繼基本鏈路,如同“鵲橋”,可將量子世界里天各一方的“牛郎織女”間的通信速率提升4倍。
第四,對外星體的想象與探索
“天問一號”已成功著火,為人類探索外星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手段。那么,我們能否對其它星體進行想象?
三、結語
天文是大自然的語言,詩歌是人類的語言。天文走進詩歌,由大自然的語言變成詩人的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詩人探討追求天人合一所作的永恒的努力。于是風、云、雨、雪、日、月、星、辰,本是大自然的饋贈,給萬物帶來滋潤生長,又因詩人的創造成為天文意象,并融進生命血液里,為此,天文是融合了大自然和詩歌語言的天文,是承載著詩人真誠的情感表達和豐富的生命。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竺可楨先生,曾借柏拉圖的見解發表了一番對云霧的審美觀感:“吾謂地球之純粹美麗者,唯云霧耳。他若禽鳥花卉之美者,人欲得而飼養之,栽培之,甚至欲懸之于衣襟,囚之于樊籠。山水之美者,人欲建屋其中而享受之;玉石之美者,人欲價購以儲之;若西施、王嬙之美,人則欲得之以藏嬌于金屋,此人之好貨好色之性使然耳。至于云霧之美者,人鮮欲據之為己有”[1],這段話也表明,天文之意象是最寬廣、最無私的。筆者認為,日、月、星、辰之美者,亦無私。詩人在對天文的認識了解和探索實踐中,在與大自然的和諧互動中,將天文意象融進了情感的血液,澆灌詩歌的田野,開出了光彩奪目的花朵。天文意象,豐富了詩人的生命內容;詩人也用感天動地的詩句,詮釋了何為“天人合一”。
有了親至空天之人、親歷空天之景、親知空天之事,便有形成“空天詩”流派之客觀條件。因此,空天詩詞,是把詩詞引向太空,發展了詩歌史,更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色,如同當年的高適、岑參把詩詞寫入邊塞一樣。物質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空天詩”站在科技的平臺上,在詩人們的不斷追求中,會更完美、更有生命力,必然流傳千古。
當代航空、航天詩詞,題材漸廣、科技含量漸深。這是科技高度發達之后,對當代文化發展的呼喚,對當代詩人的呼喚。詩是文化的皇冠鉆石,航天科技是一個國家最高科技水平的象征,兩者的結合,可謂強強聯合。必將把當代詩詞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參考文獻
[1]竺可楨,施愛東編:《天道與人文》,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第24-25頁。
(韓倚云,女,河北保定人。工學博士后,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泰國皇家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導,法國INSA大學特聘教授、博導,國標委冶金分會副主任委員。研究方向:航天宇航技術、人工智能、工程可靠性、詩詞創作與科學文明?,F為北京詩詞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