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的王水照教授,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即進入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錢鍾書先生同在文學研究所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錢鍾書準備招收研究生,王水照的一位北大同學打算報考,心里不踏實,便托王水照問問,應該閱讀哪些參考書。錢鍾書回答:用不著什么準備,準備也沒有用。由此看來,題目應該在考驗一個人學養根底的扎實與否。
招生考試結束后,王水照幫錢鍾書閱卷,看到了這樣兩道考題:試卷上抄錄了若干首無作者名的詩作,要求辨認出它們是學習唐宋哪些大家的風格;抄錄了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要求指出其中有無敗筆,為什么是敗筆。前一題得把唐宋大家的詩作吃透,廣泛閱讀是基本,能夠體會他們的作品優長,對他們的風格能夠辨析,這要求絕不低。第二題有意思,白居易是大家,抄出的又是代表作,可不叫你說它好,而是挑毛病,不僅指出“敗筆”,還要說為何是“敗筆”。這又考驗了學子的鑒賞審美能力,同時打破了一些盲目崇拜名家、不敢碰觸名家問題的觀念。
(摘自《人民政協報》 楊建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