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旋”“幹”名實考

2021-12-24 13:07:42王清雷
音樂探索 2021年3期

摘 要:“旋”與“幹”,是指甬鐘鐘甬上的兩個不同構件的名稱,首見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關于其名實問題,從古至今一直聚訟不已。在對以往研究成果全面梳理的基礎上,使用文獻學、音樂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旋”“幹”的名實進行了考辨。厘清這一問題,對許多一線考古工作者正確采錄甬鐘的形制與數據資料具有較為重要的實踐價值,同時對涉及甬鐘的學術研究、考古教學以及相關課題的數據化建設,亦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關鍵詞:“旋”;“幹”;甬鐘;名實考索

中圖分類號: J609.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1)03 - 0010? - 14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3.002

“旋”與“幹”,是指甬鐘鐘甬上的兩個不同構件的名稱,首見于《周禮·冬官·考工記》。筆者于前幾年在研究“人神共享的西周禮樂重器——西周編鐘研究”①這一課題時發現,在目前學界諸多的代表性著作中,“旋”與“幹”的名實問題爭議較大,且自古有之。馮光生先生指出:“鐘體部位的名實問題和尺度的測取問題是鐘制研究的基礎工作,我們期望經過討論而達到統一、規范,使豐富的古籍資料得以通用,以促進古鐘研究的深入”。②故此,筆者不揣淺陋,對“旋”與“幹”的名實問題做仔細的梳理與考辨。

一、“旋”“幹”的名與實

古今諸家對于甬鐘各部位名稱的研究,均源自對《周禮·冬官·考工記》一段史料的解讀,即:

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上謂之景③……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④

對于這段史料所記述的甬鐘各部位的名稱,絕大部分在學界已經達成共識,如甬、衡、舞、鉦、枚、篆、銑、鼓、于等。但仍有一個部位的名稱至今聚訟不已,那就是懸掛甬鐘的構件:“旋”與“幹”。那么,究竟何為“旋”,何為“幹”呢?古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鄭玄的解讀

“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鄭玄注:“旋屬鐘柄,所以懸之也。鄭司農云:‘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玄謂今時旋有蹲熊、盤龍、辟邪?!雹偾迦送跻畬Υ颂岢鲑|疑:“引之謹案:此以旋與為一物也。若然,則《記》文但言鐘懸謂之旋,旋謂之可矣。何于次句又加蟲字乎?”②王氏所言甚是。從《考工記》這段文獻的語言邏輯來看,均為“某某謂之某”,最后一個字均為甬鐘各部位的名稱,如銑、于、鼓、鉦、舞、甬、衡、旋、篆、枚、景等,幹自然也不例外。否則按照鄭司農的語言邏輯,“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套用“某某謂之某”的模式,則會出現“旋以蟲為飾謂之幹”,這顯然是不通的。故此,“旋”和“幹”應均指鐘甬上的部位名稱。但到底何為旋和幹,我們依然無從得知。

(二)程瑤田的解讀

“清人程瑤田,中國近世考古學之前驅也。其學即主于就存世古物以追考古制,所得發明者特多。……良如程氏所云:‘考訂之事須得多見古物,以彼此錯證而互明之。故程氏所考之實物亦能力軼前人而別開生面?!雹蹖τ凇靶焙汀皫帧?,程瑤田在《鳧氏為鐘圖說》《鳧氏為鐘章句圖說》和《設旋疑義記》這3篇文章中均有闡釋,在《考工創物小記》和《樂器三事能言》中均有收錄。特別可貴之處在于,文章后面均繪有圖,讓讀者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

《鳧氏為鐘圖說》云:

鐘懸謂之旋,所以懸鐘者,設于甬上。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其設旋處也。孟子謂之“追蠡”,言追出于甬上者乃蠡也。蠡與螺通,文子所謂:“圣人法蠡蚌而閉戶”是也。螺小者謂之蜁蝸,郭璞《江賦》所謂:“鸚螺蜁蝸”是也。曰旋,曰蠡,其義不殊,蓋為金枘于甬上,以貫于懸之者之鑿中,形如螺然,如此則宛轉流動,不為聲病,此古鐘所以側懸也。旋轉不已,日久則刓敝滋甚,故孟子以城門之軌譬之。旋蟲謂之幹,余謂幹當為斡,蓋所以制旋者,旋貫于懸之者之鑿中,其端必有物以制之。按《說文》“斡”,揚雄、杜林說皆以為軺車輪斡,斡或作舝。《說文》:“舝,車軸端鍵也。”或作轄?!都本推纷ⅲ骸拜牐Q貫軸頭制轂之鐵也?!薄短靻枴罚骸拔泳S焉系”,戴東原注云:“斡所以制旋轉者”。鐘之旋蟲,蓋亦是物歟?斡旋二字,后人連文本諸此矣。④

《鳧氏為鐘章句圖說》再次指出“幹”字“當為斡”。“鐘懸于甬,變動不居謂之旋。甬上必有物如蟲,以管攝乎旋謂之斡?!雹菸暮蟾接小傍D氏為鐘命名圖”⑥(圖1之7)。從該圖上甬鐘鐘甬的圖示來看,上面僅標記有“鐘懸謂之旋”“旋”“旋蟲謂之斡”“斡”等文字,鐘甬上光禿禿的,并沒有繪出任何可能是“旋”與“斡”的構件。顯然,“旋”與“幹”的問題仍然沒有說清楚,故程瑤田著專論《設旋疑義記》,文后附有“擬旋斡三事”圖⑦(圖1之1),全文如下:

古人之文,無一字不經推敲而出,不可移易,亦不相假借。然而亦有疑義難遽析者。則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斡,二句所見不能無異辭也。據兩謂之之文,似旋斡為二物。曰鐘懸者,當為懸鐘屬于筍虡之物。曰旋蟲者,當為鐘甬上之物如蟲然,與旋相含,使鐘懸能挈鐘以屬于筍虡者也。此據兩謂之之文而為之說也。余近日重撰鐘圖記主之。據后文以設其旋之文,似旋即設于甬上,追出如蟲然。曰旋蟲者,謂旋之形如蟲。以其運轉言,謂之旋;以其管攝此鐘足使運轉言,又謂之斡,則是異名同實,非二物也。此據設其旋之文而為之說也。此說與孟子追蠡合。蠡,旋螺也。旋螺追出鐘甬,故孟子曰追蠡,此曰旋蟲也。又趙君卿注:“蠡,蟲齧木也?!弊烦鲧婐约{于所懸之鑿中,亦與蟲齧木之狀惟肖,惟不見懸鐘屬于筍虡之物。豈以其為鐘外之物,可不必及之乎?平心論之,不得謂此說斷乎不是也。又《說文》載揚雄杜林說斡,皆以為軺車輪斡。斡或作舝?!墩f文》舝,車軸端鍵也。(字又作轄)則是旋貫于所懸物之鑿中,而又出而露于鑿外。然后為孔于其端,更制一物如蟲然,鍵于其孔以為固,是為旋蟲謂之斡,是說也。余初作圖主之。然斡字之義,亦不能無岐出之解。屈賦《天問》篇“斡維焉系”。所謂“斡維”,即《周髀算經》之北極旋璣。鐘之旋蟲為斡,即此物也。蓋斡維如戶之樞,故又謂之天樞。然戶樞必于門闕之上下為鑿孔,納之以相系。今斡維在天,因其轉運不息而知之。而究之系此斡維者,在天外不可見,故曰焉系也。據此,則旋蟲之斡,與輪斡之鍵于軸端者大有別也。《說文》又以蠡為瓢,解斡為蠡柄,此亦如戶樞轉運之義。譬況旋蟲,亦堪舉似。①

從以上3篇文章的闡述,就“旋”與“幹”的問題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程氏認為“旋蟲謂之幹”的“幹”字應厘定為“斡”。在《鳧氏為鐘圖說》《鳧氏為鐘章句圖說》兩篇文章中,程氏明確指出“幹當為斡”,并對其詳加考證。其后,程氏在文中通篇使用“斡”,不再使用“幹”。在《設旋疑義記》一文中,程氏一直使用“斡”字,棄“幹”字而不用。程氏考證甚是,今從之。②

2.在《設旋疑義記》一文中,程氏對“旋”和“斡”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讀,如下:

(1)程氏“據兩謂之之文”,即“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認為“似旋斡為二物”。即:“旋”指的是鐘鉤,“斡”指的是甬上用于懸掛鐘鉤的構件,即“擬旋斡三事”圖(圖1之1)的中間那種懸鐘方式。因為這幅圖將幾種懸鐘方式雜糅在一起,不好分辨,故筆者將其拆分為三幅單獨的圖片,簡單明了,便于讀者理解。程氏對于“旋”與“斡”的第一種解讀即如圖1之4所示。

(2) 程氏根據《考工記》“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③的記載,對第一種解讀提出了質疑。從“以設其旋”這一句可知,旋位于甬上。而第一種將“旋”解讀為鐘鉤,為鐘外之物,顯然與“以設其旋”的記載不符。由此,程氏提出第二種解讀,即:“旋”是懸掛鐘鉤的構件,設在甬上,位于甬的下1/3處(或上2/3處)。“曰旋蟲者,謂旋之形如蟲?!币簿褪钦f,“旋”的形狀“如蟲”。此即鄭玄注云:“旋屬鐘柄,所以懸之也。鄭司農云:‘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雹苡纱耍拔印本筒皇晴婐弦粋€部位的名稱,而是指“旋”的形狀(“旋之形如蟲”)。故其結論為:“旋”與“斡”為“異名同實,非二物也。”(圖1之5)在“擬旋斡三事”圖(圖1之1)的中間那種懸鐘方式左側有文字說明,進一步申明這種觀點:“據設其旋之文則所設者即旋,形如蟲然,是旋斡為一物也?!雹輰τ诖苏f,程氏也不認同,“平心論之,不得謂此說斷乎不是也。”王引之通過比照甬鐘實物,對此說也提出質疑“程氏《通藝錄》以旋蟲為旋螺,徧考古鐘紐,無作螺形者?!雹?/p>

(3)在對前兩種觀點的批判后,程氏提出了自己認同的觀點,即“旋貫于所懸物之鑿中,而又出而露于鑿外。然后為孔于其端,更制一物如蟲然,鍵于其孔以為固,是為旋蟲謂之斡,是說也?!保▓D1之1、6)將這句文獻與“擬旋斡三事”圖相結合,可知此說為:“旋”是懸掛鐘鉤的構件,設在甬上。旋從鐘鉤下端的孔中貫穿而出,有一截露出孔外;在旋端有一小孔,用一個形狀像蟲子一樣的銷子插入這個小孔中,以防止鐘鉤從旋上脫落。其中,那個形狀像蟲子的銷子,就是斡。這種解讀并非僅見于《設旋疑義記》,《鳧氏為鐘圖說》一文也持此說,從該文所附“衡旋斡篆枚隧”圖①(圖1之2)中的“旋”與“斡”來看,其形狀與圖1之6所示“旋”與“斡”并不相同,但二者的結構設計是完全相同的。“衡旋斡篆枚隧”圖左側的文字對這種懸掛方式的合理性做出了解讀,文字云:“歐陽氏《集古錄》言‘古鐘側懸,側懸之意妨聲病也。故旋不設于鐘體,而設于甬。又不繞甬設之,而設于甬之一面,意深遠矣?!雹谟纱丝芍?,《設旋疑義記》一文通過對三種“旋”與“斡”解讀的剖析,剝繭抽絲,層層遞進,再次闡明《鳧氏為鐘圖說》中關于“旋”與“斡”的觀點。

對于程氏文中三種“旋”與“斡”的解讀,筆者贊同程氏對于前兩種解讀的批判。《考工記》明確記述“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那么第一種將“旋”釋為鐘鉤的解讀肯定是不對的;《考工記》云“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那么第二種認為“旋斡為一物”的觀點也是不妥的。那第三種程氏認可的解讀是否合理呢?筆者以為其說非也,因為此說尚無法解釋《周周公華鐘圖說》中周公華鐘的鐘甬結構(圖1之3)。程氏在《周周公華鐘圖說》中云:“周公華鐘今尺度之高六寸六分,通于同身,寸當林鐘倍律也。銑十,銑間八、鼓間六、舞修六,與《考工記·鳧氏》合。銑間、鼓間自漢人誤釋,至今余能知之,得是鐘足為左證矣?!雹畚暮蟾接小爸芄A鐘縮本圖”和“鐘銘摭本”三幅圖片④。尤其是“周公華鐘縮本圖”上所繪的周公華鐘,與今之所見先秦甬鐘的器型完全吻合,而與“擬旋斡三事”圖(圖1之1)、“衡旋斡篆枚隧”圖(圖1之2)上所繪甬鐘的器型相左。我們觀察周公華鐘的圖片(圖1之3)可以發現,在其鐘甬下1/3處有一圈凸出的圓箍;另有一個橋形之鈕,一端鑄于圓箍之上,另一端鑄于鐘甬根部。按照程氏對于“旋”與“斡”的第三種解讀(圖1之6),周公華鐘鐘甬上的圓箍和橋形之紐既不是“旋”,也不是“斡”。顯然,程氏對于“旋”與“斡”的第三種解讀是存在問題的。也許有人會問,程氏文中被否定的前兩種“旋”與“斡”的解讀是否可以解釋周公華鐘的鐘甬結構呢?我們比照三幅圖片(圖1之3、4、5)后很遺憾地發現,依然不知如何稱呼周公華鐘鐘甬上的兩個構件。后來,筆者仔細審視“擬旋斡三事”圖(圖1之1),發現圖中最左側的懸鐘方式不在程氏“旋”與“斡”的討論之列,上有文字云:“此據周公華鐘設紐于甬。”⑤可見,程氏確實認為這個橋形之紐既非“旋”,也非“斡”,而是稱為“紐”。這個“紐”之稱謂不見于《考工記》的,應為程氏自己對這一構件的稱呼。但筆者通讀《周周公華鐘圖說》一文,發現這個“紐”還有一個稱謂,那就是“旋”。該文曰:“周公華鐘今尺度之高六寸六分,……設旋于甬之一面,蓋側懸。有銘九十三字在鐘體,當設旋之面?!雹購奈暮笏健爸芄A鐘縮本圖”②來看,在該鐘鐘甬上只有兩個構件,即:一圈凸出的圓箍和橋形之紐。那么“設旋于甬之一面,蓋側懸”中所言的“旋”,非橋形之紐莫屬。因為只有此紐是“設于甬之一面”,而那圈凸出的圓箍是繞甬一周;也只有此紐可以懸掛鐘鉤(或繩索),從而將甬鐘“側懸”,而那圈凸出的圓箍則無此功能。該文之所以將此紐稱為“旋”,顯然是根據《考工記》“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③的記載,這與《設旋疑義記》一文中之“旋”與“斡”第二說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上所述,程氏文中關于“旋”與“斡”的三種解讀都是不妥當的,對于這一問題依然需要繼續探究。其實,程氏還是有機會破解這一疑案的,起碼部分破解是可能的,因為程氏有一件珍貴的甬鐘資料,那就是“得是鐘足為左證”的周公華鐘。但程氏顯然對其重視不夠,尤其對于該鐘鐘甬上的那一圈凸出的圓箍,一直無視它的存在?!皵M旋斡三事”圖(圖1之1)上最左側的甬鐘懸鐘方式,就是取自周公華鐘,上有文字為證:“此據周公華鐘設鈕于甬?!钡谠搱D的鐘甬之上,只保留了周公華鐘鐘甬上的橋形之紐,把鐘甬下部那一圈凸出的圓箍構件直接省略掉了,由此錯失破解“旋”與“斡”的機緣,只能留待后人繼續探索。

(三)王引之的解讀

對于“旋”與“斡”這一問題,王引之將傳統文獻與實物(紀侯鐘)相結合,在《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一文中對其詳加考證。文章云:

《鳧氏》:“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即榦字。隸書木字或作,故陳變作陣,榦變作,今又訛而為幹)。注曰:“旋屬鐘柄,所以懸之也。”“鄭司農云: “旋以蟲為飾?!痹^今時旋,有蹲熊盤龍辟邪。引之謹案:此以旋與為一物也。若然,則《記》文但言鐘懸謂之旋,旋謂之可矣。何于次句又加蟲字乎?竊謂“鐘懸謂之旋”者,懸鐘之環也。環形旋轉,故謂之旋。旋環古同聲,環之為旋,猶還之為旋也。“旋蟲謂之”者,銜旋之紐,鑄為獸形(獸亦稱蟲,《月令》“其蟲毛”,謂獸也。《儒行》“蜇蟲攫搏”,鄭注“蜇蟲,猛鳥猛獸也”),居甬與旋之間而司管轄,故謂之。之為言尤管也(《楚辭·天問》“維焉系”,一作筦。筦與管同,《后漢書·黃憲傳》注曰:“,古管字”)。余嘗見劉尚書家所藏周紀侯鐘,甬之中央近下者附半環焉,為牛首形,而以正圓之環貫之。始悟正圓之環所以懸鐘,即所謂“鐘懸謂之旋”也。半環為牛首形者,乃鐘之紐,所謂“旋蟲謂之”也。而旋之所居,正當甬之中央近下者。則下文所謂“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也。為銜旋而設,言設其旋,則之所在可知矣。所以銜旋,而非所以懸;為蟲形而旋則否,不得以旋為也。程氏《通藝錄》以旋蟲為旋螺,徧考古鐘紐,無作螺形者?!睹献印けM心篇》“以追蠡”,趙注訓追為鐘紐,蠡為欲絕之貌,亦未嘗以蠡為螺,殆失之矣。④

通過該文論述可知,王引之以紀侯鐘為標準器,對于“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的解讀為:“幹”是指甬下部裝飾有牛首的半環形紐,“旋”是指貫穿于“幹”的正圓之環(圖2之1、2)。

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一書,基本全文引用王引之的《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一文,高度評價王氏對于“旋”與“斡”的解讀,認為“而后《鳧氏》之文均得確解。”①容庚見到的甬鐘非紀侯鐘一件,故其肯定會發現王引之對于“旋”與“斡”的解讀與諸多甬鐘實物不符之處。對于此種現象,容氏解釋為:“然《鳧氏》制度,與傳世之器不能盡合,蓋鑄時不依法定,非特于鐘為然也?!雹?/p>

容庚、張維持的《殷周青銅器通論》一書亦以紀侯鐘(圖2之3)為例,認為:“鐘的構成分為體和柄兩大部分。柄的名稱有甬(全柄)、衡(甬上的平頂處)、旋(懸鐘的環)、幹(銜旋的紐,鑄為獸形,居甬與旋之間)?!行闹灰娪幸患o侯鐘,且鐘柄不盡是甬形,故傳世古鐘不一定合《鳧氏》的規格。”①由此可知,該書對于“旋”與“斡”的認識與《通考》一書相同,完全秉承王引之《經義述聞》的觀點。

對于王氏關于“旋”與“斡”的解讀,唐蘭評價曰:“王氏說幹之制是矣。其說旋之位置,則與程氏同病,舍鐘甬之本身而求之,與記文終為齟齬?!雹诖送?,“旋與幹,通謂之鐘懸所以懸者也。幹即斡字?!雹厶剖纤砸徽Z中的,可謂真知灼見。不僅如此,目前見到的甬鐘實物數量達上千件,唯有紀侯鐘的斡上穿有一正圓之環,將其釋為“旋”,顯然是以偏概全,無法解讀眾多甬鐘的懸鐘構件問題。由此,從鄭玄到程瑤田,再到王引之,“旋”與“斡”的疑案終于破解了一半:“斡”是位于甬鐘鐘甬下部的半環形紐。而“旋”為何物,仍處于“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境。

(四)馬衡的解讀

作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馬衡對“旋”與“斡”也有探討。馬氏在《中國金石學概要》一書中指出:

《考工記·鳧氏》一篇,紀鐘制甚詳。自程瑤田為《章句圖說》,而“銑間”“鼓間”“鉦間”之解始定。阮元命工鼓鑄,而“枚”之為用乃明。惟“旋”“幹”之制,說者不一,雖程氏亦未能確定?!扼耷屦^金文》載“從鐘鉤”,圖其形制。一端有獸形,一端為鉤。銘文二行,曰“□公作□從鐘之句”。今藏定海方氏。又上虞羅氏藏二器,形制略同?!瓝而D氏》之文曰:“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是旋與幹明是二物,屬于甬之紐謂之“旋”,懸于筍簴之鉤謂之“幹”。幹作獸形,故又謂之“旋蟲”。爵文蓋象幹之形也。程氏所擬之圖,雖未必盡合,而其精思卓識,實不可及。①

從上述可知,馬衡認為“旋”是指甬鐘鐘甬上的紐,“幹”是指鐘鉤(圖3之1)。馬衡對程瑤田十分推崇,文末云“程氏所擬之圖,雖未必盡合,而其精思卓識,實不可及。”筆者將馬、程二氏之說做一比較發現,馬衡之說正是在對程瑤田之說及“所擬之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得出的。程氏文中的前兩說不必贅言,程氏已否定其合理性,第三說是程氏認同的觀點,即:“旋”是鐘甬上用于懸掛鐘鉤的構件,“斡”是一個形狀像蟲子一樣的銷子,插入旋端一個小孔中,以防止鐘鉤從旋上脫落(圖1之1、6)。馬衡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甬鐘的實物自會見過不少,由此很容易發現程氏認同的第三說之不當之處,因為迄今所見甬鐘實物沒有一件是如此懸掛的,程氏之第三說不攻自破。在程氏的“擬旋斡三事”圖(圖1之1)上最左側繪有一種懸鐘方式,取自周公華鐘,上有文字曰:“此據周公華鐘設紐于甬。”圖上并未標注旋、斡、旋蟲、鐘懸等字詞。但在《周周公華鐘圖說》一文中,可以發現程氏將此“紐”稱為“旋”②(圖1之3),此即馬衡之說。如果此“紐”稱為“旋”,“旋與幹明是二物”,那么“幹”就只能是鐘鉤,除此別無選擇。因為程氏的“擬旋斡三事”圖最左側所繪鐘甬之上只有紐和鐘鉤兩種構件,并沒有第三種構件供你選擇。如此,馬氏對于“旋”與“幹”的創新之說順理成章,成功實現了對程氏之說的批判、繼承與突破。對于馬衡的解讀,唐蘭評價云:“羅、馬二氏之說,與程氏第二說適相反,旋之位置,雖合記文,而以幹為甬外之物,又不如王說之善。且內公鐘鉤銘辭明云:‘從鐘之鉤,幹無鉤義,知其非同物矣?!雹偬剖现f甚是。馬衡雖然擁有程氏和王氏所不具備的大量甬鐘實物資料,但對于“旋”與“幹”的認識,反不及清人王引之,此誠為憾事。馬衡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對于甬鐘應了然于胸,但對鐘甬上的那一圈凸出的圓箍卻視而不見,與出生于156年前的程瑤田所犯失誤如出一轍。馬氏謂程瑤田“精思卓識”,自己“實不可及”。故馬氏之說未能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應與其局限于程氏之說的樊籬息息相關。

(五)唐蘭的解讀

“唐蘭先生在學術領域中涉及的方面很廣,對中國文字學,特別是古文字學和商周銅器作了半個世紀的精心探討。主張突破傳統的《說文》體系,在充分掌握出土實物資料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古文字研究。在考釋文字方面,總結和發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青銅器研究中,考訂樂器和其他某些器物的名稱與用途……”②《古樂器小記》就是唐蘭考訂樂器方面的經典之作。

關于“旋”與“幹”的解讀問題,唐蘭在《古樂器小記》一文中首先對程瑤田、王引之、羅振玉、馬衡四人的研究成果做了深度而精當的述評。唐文曰:“綜上諸說考之,程氏第一說以旋為螺形之枘,幹為枘端制旋之鍵,純出推測,與實物不合。其第二說以旋為懸鐘之鉤,則與記文‘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之語不合。王、羅、馬三氏并據實物為說。王氏說幹之制是矣。其說旋之位置,則與程氏同病,舍鐘甬之本身而求之,與記文終為齟齬。惟解旋為環,則誠確切也。羅、馬二氏之說,與程氏第二說適相反,旋之位置,雖合記文,而以幹為甬外之物,又不如王說之善。且內公鐘鉤銘辭明云:‘從鐘之鉤,幹無鉤義,知其非同物矣?!雹垭m僅寥寥數語,但字字珠璣,把程、王、羅、馬四氏之說悉數駁倒。對于“旋”與“斡”這一謎題,唐氏在《古樂器小記》中有《“幹”“旋”解》專論,文曰:

曰衡,曰旋,曰幹,皆屬于甬,并通用之名。旋與幹,通謂之鐘懸所以懸者也。幹即斡字。《說文》:“斡,蠡柄也?!蔽羧瞬坏闷浣猓泽粸槠埃嗽啤捌氨鸀轶?,未聞其義?!辈恢划斢栂x,《說文》:“蠡蟲齧木中也”,則斡乃柄之飾以蟲齧木之形耳。今按古鐘旋之柄,多飾以蛇類或牛首之形,(圖4)其他有柄之古器物,如匜之屬,柄上亦率為象形。古器象形,蟲蛇鳥獸,變異殊多;則此類皆即《說文》所謂蠡柄之斡。故記曰“旋蟲謂之幹”,旋蟲指旋上蟲形之柄也。④

……

據記文三分甬長以設旋,則知旋必著于甬。旋義為環,今目驗古鐘甬中間均突起似帶,周環甬圍,其位置正與《考工記》合,是所謂旋也。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斡。旋蟲與旋,本相聯系,故名相襲。其起源當是以繩圍瓦器之頸,于其末為之紐以便提攜,其后變為瓦器之耳。鐘為摹仿瓦鬲所制,故旋象其圍,斡象其紐,其為蟲狀,則又后世之繁飾矣。⑤

貫于幹中有環者,僅見于紀侯鐘(圖五)。《西清古鑒》所著錄有內公鐘,《周金文存》卷六著錄內公鐘鉤(圖六),又定海方氏藏內公鐘鉤,蓋皆一人所作。鐘鉤上為環而下為鉤,其環蓋用以懸于筍簴之鉤者,與紀侯鐘同,惟彼則逕貫于幹,而此為以鉤幹為異耳。上虞羅氏尚藏有二鉤,無文字,形制全同,則用鐘鉤者或較僅用環者為較普通也。⑥

從唐氏所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唐氏認為:“旋蟲謂之幹”中的“幹”字當厘定為斡。此說非唐氏首次提出,程氏在《鳧氏為鐘圖說》①《鳧氏為鐘章句圖說》②這兩篇文章中明確指出“幹當為斡”。阮元在《周禮注疏》校勘記中云:“唐石經諸本同程瑤田云:‘幹,當作斡。說文:‘斡,蠡柄也。然則鐘柄亦得名斡亦。”③

2.對于“斡”的解讀,唐氏認為:“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斡。”此說非唐氏首創,王引之在《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一文中首次提出此說④。唐氏對其深以為然,評價曰“王氏說幹之制是矣”⑤。但遺憾的是,王氏文中稱其為“幹”,而未厘定為“斡”。

3.對于“旋”的解讀,唐氏認為:“旋義為環,今目驗古鐘甬中間均突起似帶,周環甬圍,其位置正與《考工記》合,是所謂旋也。”這個位于鐘甬之上,卻被清人程瑤田、王引之及今人馬衡、容庚、張維持等學者忽略的環形凸帶,終于為唐蘭慧眼所識。

至此,《周禮·考工記》所載“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的歷史謎案終于全部破解(圖3之2)。

臺灣學者朱文瑋、呂琪昌在《先秦樂鐘之研究》一書中認同唐氏之說,該書云:“歷來學者對旋和斡之部位爭議較大,常見的是旋、斡互混,亦有認為‘紀侯鐘的紐上之環為旋,恐不確,因為目前所見周代甬鐘有環者僅此一件。唐蘭《古樂器小記》:‘甬中間均突起似帶,周環甬圍,其位置正與《考工記》合,是所謂旋也。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斡。按唐氏之說較確,今從之?!保▓D3之3)⑥馮光生在《曾侯乙編鐘若干問題淺論》一文中對“旋”和“幹”也有探討⑦,其觀點和唐說相同。由王子初任主編、馮光生任副主編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也持此種觀點(圖3之4)。⑧

二、“旋”與“斡”名實考的意義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并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在全國推行,后逐步完善。由于簡化字的緣故,對于“旋”與“幹”的歷時性探討,由此出現一個新的詞匯“干”⑨,即在當代出版的一些著作和論文中,“旋”與“幹”的探討演變為出現“旋”與“干”的探討。由于一些學者對于既往研究成果認識不夠,從而導致個別小問題仍然存在,如《考工記》云“旋蟲謂之幹”,程瑤田⑩、阮元和唐蘭三氏均將其中的“幹”厘定為“斡”,但在當代一些著作中仍然沿用錯誤的“幹”,如《中國青銅器綜論》①《中國青銅器》②和《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③等,有的學者還將“旋”“斡”顛倒,如《考古器物繪圖》④等。

朱鳳瀚在《古代中國青銅器》⑤和《中國青銅器綜論》二書中對“旋”和“幹”的研究均有詳細述評,論述的內容相差無幾。《中國青銅器綜論》一書云:

關于青銅鐘的各部位名稱,《周禮考工記》“鳧氏為鐘”一節及其鄭玄注有較系統的說明。清程瑤田作《鳧氏為鐘圖說》、《鳧氏為鐘章句圖說》始對照實物加以解釋。爾后唐蘭為程氏訂正章句。容庚、張維持著《通論》更附以周紀侯鐘各部位名稱圖說明《考工記》“鳧氏為鐘”一節所命名。此后又有關于討論鐘之部位名稱的論著發表(詳下文所引),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更有所深入?,F仍以“鳧氏為鐘”一節為本,參以諸家之見解,將鐘的部位名稱解說如下:⑥

……

“鐘縣(懸)謂之旋”

鄭玄注:“旋屬鐘柄,所以縣(懸)之也。”唐蘭云:“據《記》文,三分甬長以設旋,則知旋必著于甬。旋義為環,今目驗古鐘,甬中間均突起以帶,周環甬圍,其位置正與《考工記》合,是所謂旋也?!逼湔f可從,“鳧氏為鐘”言“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與實物相印證,大致相符,亦可證旋即指位于甬下部三分之二處突起的圓箍。

“旋蟲謂之干”(阮元《校勘記》引程瑤田說,謂干當作斡,凡旋者皆得云斡)

鄭玄注:“鄭司農云:‘旋蟲者旋以蟲為飾也,玄謂今時旋有蹲熊、盤龍、辟邪?!币类嵥巨r意旋蟲為旋之飾,必設于旋上。至于鄭玄所言旋蟲之形是漢代情況,未可以上釋先秦。上引唐蘭文已指出,旋是甬下部所突起的圓箍,唐繼言:“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干,旋蟲與旋,本相聯系,故名相襲。”唐文與鄭司農所言不同者,在于鄭司農僅言旋蟲為飾物,而唐文指出其為柄。從實物看,唐文所謂柄多做半環形,上端接在旋上,下端多接于甬上,其用途乃專用以掛鐘鉤以懸鐘。

在近代以來發掘出土的與傳世的周代鐘中,除周紀侯鐘(《通考》圖版五九一)一例外,皆只以附于鐘旋與甬上的半環形干直接掛鐘鉤,惟周紀侯鐘干外側作牛首形,半環形干銜一正圓之環以掛鐘鉤。王引之《經義述聞》據此鐘釋旋、干,認為正圓之環為旋,牛首形半環即所謂旋蟲,謂之干。但周紀侯鐘僅為特例,不宜據以為釋,且“鳧氏為鐘”言“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亦明言旋設于甬上,而不是設于干上,所以王氏之說似不可信。自西周中期以后的甬鐘干多作方形。⑦

從朱氏所論可知,其對于“旋”與“幹”的解讀與唐蘭之說大致相同(圖4之1)。唯有一點值得注意,朱氏通篇稱“干”⑧,而不稱“斡”。朱氏書中引用唐蘭的論述作為自己的立論根據,即“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干?!比绻覀儍H看這句出自朱氏一書的引文,無疑認為唐蘭認同《考工記》所云“旋蟲謂之幹”,而不是“旋蟲謂之斡”。但筆者核實原文后發現,此引文中“干”字有誤,唐蘭原文為“斡”⑨,并非為“幹”。由于簡化字的緣故,在朱氏一書中寫為“干”。關于“幹”與“斡”的問題,程瑤田⑩、阮元和唐蘭三氏均將“幹”厘定為“斡”,朱鳳瀚書中仍稱為“幹”,尤其是將唐蘭原文中的“斡”誤寫為“幹”,實為憾事。如果有些研究生和學者只看朱氏之說,而未核實唐蘭原文,則會導致對“干”的說法更為深信不疑!

馬承源認為甬鐘“中段突出的部分稱為‘旋?!嫌靡詰覓扃娿^的孔稱為‘干?!?①在《中國青銅器》修訂版中,增附有一張甬鐘的結構圖(圖4之2)。②

李純一認為:“關于甬鐘的各部名稱,向以最早專論甬鐘的《考工記·鳧氏》為準,但后人對其中少數名稱有不同的解釋和爭議。今斟酌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暫依圖一〇八所示諸名?!雹劾罴円粚Υ宋醋骺甲C,從所附之圖(圖4之3)可知,其說與朱鳳瀚、馬承源并無二致。

另外,《考古器物繪圖》一書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④,被許多高校作為考古文博專業的教材,影響很大。但該書不僅沿用錯誤的“干”,還將“旋”“斡”顛倒。如該書云:“銅鐃。短甬中空與鐃體相通。有干無旋”⑤。筆者經查驗該書所附的圖片(圖4之4)⑥可知,這件“銅鐃”其實是“有旋無斡”,并非“有干無旋”。

此類著作和論文還有一些,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著作大多被學界奉為圭臬,是許多研究生和學者的案頭常用書,引用率很高;有的還是文博考古專業的精品教材,如果其中存在訛誤,其嚴重后果可想而知。

近幾年,筆者曾參與或主持江西南昌?;韬钅?、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陜西澄城劉家洼墓地、山東滕州大韓村墓地、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等考古項目出土樂器的資料采錄、整理與研究工作,有時就住在考古工地,與第一線的考古工作者打交道很多,了解他們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甬鐘是當今周代考古發掘中常見的禮樂重器,是許多考古工作者都會面對的發掘對象之一,采錄甬鐘的形制和數據資料當然是他們分內的事。厘清何為“旋”、何為“幹”等基礎理論問題,對于許多的一線考古工作者正確采錄甬鐘的形制與數據資料具有較為重要的考古實踐價值。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大數據時代,海量音樂文物資料的數據化勢在必行。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我國諸多學科的數據化建設多有數量而無質量,故當今學者提出大數據平臺的數據“治理”問題。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先建立一個統一的學科范式,將學科的基礎理論與知識科學化、標準化、體系化,而甬鐘的“旋”“幹”的名實問題,就屬于音樂考古資料數據化建設中的一個小問題。

結 語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鳧氏為鐘。……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雹呔烤购螢椤靶?,何為“幹”,古今學者聚訟不已。筆者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與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周禮》所載“旋蟲謂之幹”中的“幹”字(今被簡化為“干”字),應該厘定為“斡”。程瑤田在《鳧氏為鐘圖說》①《鳧氏為鐘章句圖說》②這兩篇文章中首次明確指出:“幹當為斡”。阮元在《周禮注疏》??庇浿性疲骸疤剖浿T本同程瑤田云:‘幹,當作斡。說文:‘斡,蠡柄也。然則鐘柄亦得名斡亦?!雹厶铺m在《古樂器小記》中亦認為“幹即斡字。”④

(二)對于“斡”的解讀,王引之在《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一文中指出:紀侯鐘的“甬之中央近下者附半環焉,為牛首形”,這就是“旋蟲謂之斡”中的“斡”。(圖2之1、2)①但王氏文中稱其為“幹”,而未厘定為“斡”,此為憾事。唐蘭對王氏之說深以為然,在《古樂器小記》中云:“于旋上設蟲形之柄,故謂之旋蟲,即所謂斡?!雹冢▓D3之2)

(三)對于“旋”的解讀,唐蘭認為:“旋義為環,今目驗古鐘甬中間均突起似帶,周環甬圍,其位置正與《考工記》合,是所謂旋也?!雹郏▓D3之2)這個位于鐘甬之上,卻被清人程瑤田、王引之及今人馬衡、容庚、張維持等學者忽略的環形凸帶,終于為唐蘭慧眼所識。

甬鐘是當今周代考古發掘中常見的禮樂重器。厘清何為“旋”,何為“幹”,對于許多的一線考古工作者正確采錄甬鐘的形制與數據資料具有較為重要的實踐價值。在一些經典著作和文博考古專業的精品教材中,也存在“旋”與“幹”的誤讀。厘清這一問題,對于涉及甬鐘的學術研究、考古教學以及相關課題的數據化建設,亦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收稿日期:2021-04-17

基金項目:201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音樂考古學概論”(2019-1-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清雷(1975— ),男,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河南大學講座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北京 100012)。

① “人神共享的西周禮樂重器——西周編鐘研究”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標課題,批準號為10ZYYB09,已經結項。

② 馮光生:《曾侯乙編鐘若干問題淺論》,載湖北省博物館、美國圣迭加各加州大學、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編《曾侯乙編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第150頁。

③ 朱文瑋、呂琪昌認為:“‘枚與‘謂之間或脫‘上字,即‘枚上謂之景”,今從之。參見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臺灣南天書局,1994,第12頁。

④ 《周禮·冬官·考工記》,《周禮注疏》卷四十,《十三經注疏》(上),中華書局,1980,第916頁。

①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916頁。

②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經義述聞》(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第237~238頁;《經義述聞》(卷九),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③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科學出版社,1961,第187~188頁。

④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第10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第595~596頁。

⑤ 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第597頁。

⑥ 同上書,第598頁。

⑦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63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設旋疑義記》,第600頁。

①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62~163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設旋疑義記》,第600頁。

② 程瑤田將幹厘定為斡,在其文中均稱為斡,故此尊重程瑤田原文,此處稱斡,而不稱幹。

③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916頁。

④ 同上。

⑤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63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設旋疑義記》,第600頁。

⑥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第237~238頁。

①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7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7頁。

②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7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7頁。

③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周周公華鐘圖說》,第108頁。

④ 同上書,第109頁。

⑤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63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設旋疑義記》,第600頁。

①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周周公華鐘圖說》,第108頁。

② 同上書,第109頁。

③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916頁。

④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第237~238頁。

①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重印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70頁。

② 同上書,第370~371頁。

③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7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7頁。

④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63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設旋疑義記》,第600頁。

⑤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周周公華鐘圖說》,第109頁。

⑥ 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第598頁。

①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1984,第74頁。

② 唐蘭:《古樂器小記》,《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第352頁。原載《燕京學報》第14期,1933年12月。

③ 同上書,第315頁。

④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第237頁。

⑤ 同上。

⑥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第73頁。圖一周紀侯鐘命名圖。

① 馬無咎:《中國金石學概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第26~27頁。

②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周周公華鐘圖說》,第108頁。

③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臺灣南天書局,1994,第11頁,圖2~3。

④ 王子初:《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216頁,圖3·4·5。

①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2頁。羅指羅振玉,馬指馬衡,王指王引之。

② 故宮博物院:《唐蘭先生傳略》,《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第1頁。

③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2頁。

④ 同上書,第351頁。

⑤ 同上書,第352頁。

⑥ 同上書,第353頁。

①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5~596頁。

② 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第597頁。

③ 阮元(??蹋骸丁粗芏Y注疏〉卷四十??庇洝?,《十三經注疏》(上),中華書局,1980,第920頁。

④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第237~238頁。

⑤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2頁。

⑥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第12頁。

⑦ 馮光生:《曾侯乙編鐘若干問題淺論》,第150頁。

⑧ 王子初:《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第216頁。

⑨ 干為“幹”的簡化字。

⑩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5~59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第597頁。

阮元(校刻):《〈周禮注疏〉卷四十??庇洝?,第920頁。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1頁。

①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②?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修訂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③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文物出版社,1996。

④ 馬鴻藻:《考古器物繪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⑤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⑥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第346頁。

⑦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第348頁;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第238~239頁。

⑧ 干為“幹”的簡化字。

⑨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2頁。

⑩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5~59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第597頁。

阮元(??蹋骸丁粗芏Y注疏〉卷四十??庇洝罚?20頁。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1頁。

①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83頁。

②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修訂版),第274頁。

③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第177頁。

④ 馬鴻藻:《考古器物繪圖》,封面。

⑤ 同上書,第204頁。

⑥ 同上書,第203頁,圖一四〇之3。

⑦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916頁。

① 程瑤田:《通藝錄·考工創物小記·鳧氏為鐘圖說》,第106頁;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圖說》,第595~596頁。

② 程瑤田:《通藝錄·樂器三事能言·鳧氏為鐘章句圖說》,第597頁。

③ 阮元(??蹋骸丁粗芏Y注疏〉卷四十??庇洝?,第920頁。

④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1頁。

⑤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第347頁,插圖四·二;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第238頁,插圖四·一。

⑥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修訂版),第275頁。

⑦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第179頁,圖一〇八。

⑧ 馬鴻藻:《考古器物繪圖》,第203頁,圖一四〇之3。

① 王引之:《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附周紀侯鐘圖),第238頁。

② 唐蘭:《古樂器小記》,第352頁。

③ 同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二区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首页|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91无码国产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91色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v|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久久97|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国产丝袜91|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婷婷亚洲最大|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日韩在线影院|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天堂免费|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www.亚洲一区|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午夜在线不卡|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一级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