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古琴上實際存在一個看不見的對音高、音色的區域劃分。它劃分的依據是發音原理,將古琴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分別進行區分。同時,對聲音的有效弦長,依據觸弦點對聲音的消長與音色的影響,以“清越勁亮”“高急”“和洪”“拗啞”等詞描繪、形容并進行分類。因此,在琴曲演奏與創作中對古琴演奏區域的選擇,自古也都有意識地遵循著這個準則。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樂理”與“樂器法”,其思路很值得重視。然而,20世紀由于古琴的式微,古琴中有許多寶貴的成果、經驗漸漸被忽視或遺忘。今天看來,古琴的這種音區劃分,對當今的古琴教學、演奏、創作仍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古琴音區;實音三準;泛音四準;徽外音高
中圖分類號:J6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1)03 - 0118 - 10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3.011
一、古琴音高、音色的區域劃分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關于音高、音名、音區、音色的理論用語,萌芽很早。如“三分損益法”是對音高與弦長比例關系的認定、“十二律呂”是關于半音階的獨立命名,它們均出現在先秦時期。在器樂演奏方面,有關樂器上的音高認識,也有一系列類似于現當代的音樂基本理論“小字一組”“小字二組”這樣的音高分區,甚至還涉及更加細致到音色劃分。在古琴音樂中,就有根據樂器特點進行音高、音色的分類。如對琴面上的琴徽音高和徽間音高的認知與區分,有“明徽”①“暗徽”②劃分法,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對音色的認知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種音色之分,統稱為“三聲”。其中根據古琴發音原理的不同和音色差異,有按音“三準”、泛音“四準”的音區劃分法等等。中國對這種對音高、音色的認知及理論總結,起源很早,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對當今音樂創作、演奏仍有參考作用和指導意義。
(一)古琴七弦相同音高的分布與音色差異
在器樂演奏中,相同音高的旋律重復,往往是在同一音位、同一區域完成。如鋼琴是一鍵一音,古箏是一柱一音,音高不同、排列有序。而古琴較為特殊,它與古箏雖同為彈弦樂器,但是古琴有一弦多音的特點,用音十分豐富。古琴定弦法是音階式為特征,尤以五聲音階“五正音”為基礎,琴弦長度相等,但音域較為寬廣,每條弦音域達3個八度,各弦之間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相同音高,七弦之間存在相同音高,可多達七個。詳見表1。
從“g”音高可以看出,古琴存在相同的音高多達七個。這樣相同的音高,在七條弦上會隨著音階式的定弦依次展開。因此,相同音高的旋律,可以在不同琴弦、不同徽位上進行,有多種音位的選擇。但是,如何“選擇”個性不同的音高,則需要對古琴音質(音色)等發音原理進行探討。由于古琴的琴弦粗細有別、發音琴首與琴尾的位置遠近不同,其音色類型也非常多樣。古琴聲音的發音特點在清代《琴學心聲諧譜》①“定徽準則”一文,對古琴演奏區域音色的形容有“清越勁亮”“高急”“和洪”“拗啞”等用詞。其中,對泛音的弦長比例與音色差異有這樣的記載:
凡清輕為韻理皆取中。故泛音大半皆於中處得音。自岳山至龍齦,折半取中得音為七徽(本文加注:即二等分);由七徽上至岳山折半為四徽(注:即四等分);四徽至岳山再折半為一徽 (注:即八等分);由七徽下至龍齦折半為十徽(注:即四等分);十徽至龍齦再折半為十三徽(注:即八等分)。此五聲皆同律。但在中間則和洪。在上下兩邊則高急。所云子母聲是也。
選取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音高相同的幾個音進行比較,用圖表明示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們在音色上對“和洪”“高急”的形容,是與音高與徽位分布不同相關。如表2。
古琴十三個徽位的音高是由弦長經過八次等分產生的。表2中選擇了相對弦長的二倍、四倍、八倍所產生的相同音高,來說明琴徽位置的遠近對音色的影響。如二等分(處于古琴的正中,七徽? 處,是散音的高八度“c”)、四等分(分別在四徽? 、十徽? 兩個位置,其泛音高度相同“c 1”)、八等分(分別在一徽? 、十三徽? 兩個位置,其泛音高度相同c 2)。最后一行“六等分”僅作為琴徽音高位置的參照,除? 七徽與? 重合外,二徽? 、五徽? 、九徽? 、十二徽? 的音高分別相同“g”。
關于音響效果,從樂器上的琴徽設置來看,中間部位? 、? 、? 音高c、c 1,音色醇厚、共鳴效果最好,古人形容為“和洪”。琴的首尾兩端,即琴徽之外在琴徽兩端? 、? 的音高 c2 ,其按音因有效弦長過短或過長,聲音差別較大,其音色古人形容為“高急”。
(二)古琴一弦多音、音域寬廣的特點
古琴琴弦的長度,傳統是三尺六寸五分(約120~125 cm左右),當今古琴的有效弦長110~113 cm。單一弦長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七條弦共達四個多八度。
從泛音來看,一條弦可以產生13個泛音,七條弦將產生91個泛音。但是從按音(實音)來說,徽間音位、徽外音高,還可產生若干音高。依據七聲音階,一條弦的音高有三個八度21個音,那么七條弦將產生147個音。而這僅僅是七聲音階觀念。宋代姜夔《樂議》有:“每一弦各具三十六聲,皆自然也。”①之說,如按照十二律音高計算,一條弦的音高可產生36個音,七條弦將產生252個實音。詳見譜例1、譜例2。
但是,古琴的用音還不僅僅局限在十三徽所標記區域之內演奏,在琴的兩端,琴徽之外(一個是在琴首岳山至一徽之間,另一端是在十三徽至琴尾龍齦之間),兩端雖然沒有琴徽的標記,但是它還存在音高的可能性,還能奏出明確的音高。而且,有些樂曲還指明要用十三徽以外的音高,并且減字譜還有專門的譜字標識,徽外音高的減筆字“卜”。因此,古琴僅單一弦長的音域就非常寬廣。
(三)相同徽位按音與泛音(因發音原理不同)其音高不同
表3著重說明按音與實音在弦長比值相同的情況下,其音高所產生的差異。由于徽間音高變化較多,現僅限定在有徽位標記(一徽至十三徽)的音高范圍。
在以七徽為中心點音高上,相對弦長是。以它為起點,右側(一至六徽)即中準、上準的音高結構相同。七徽至一徽音域達兩個八度。弦長是有規律性的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及倍數關系,它們的分子以1為主;而七徽左側弦長的分子變化較大,音高是音階式的遞進關系。
早在唐代,琴人就對古琴的音高區域進行過探討,并對古琴的上的音高進行了劃分,分為“明徽”“暗徽”以及“徽外音高”。這種對古琴音高區域的劃分在宋代以后得到延伸與拓展。
歷史上在音高區域劃分方面有“實音三準”劃分法、“泛音四準”劃分法。古琴的發音,有散音(空弦音)、實音(按音)與泛音三種個性鮮明的音色,古代稱之為“三聲”(散聲、按聲、泛聲)。古琴的實音,在有效弦長中,可在琴徽與徽間、徽外位置上完成,演奏區域非常廣泛。
二、南宋姜夔的“古琴三準”
南宋姜夔提出古琴三準(上準、中準、下準)與十二律聲。《宋史》(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樂十七)記載了姜夔對徽位的區域劃分。
姜夔《樂議》分琴為三準:自一暉至四暉謂之上準,四寸半,以象黃鐘之半律;自四暉至七暉謂之中準,中準九寸,以象黃鐘之正律;自七暉至龍齦謂之下準,下準一尺八寸,以象黃鐘之倍律。三準各具十二律聲,按弦附木而取。①
上述文字以圖示為例,見圖1。
姜夔對古琴的區域劃分范圍,是從一徽至龍齦之間,主要是針對對黃鐘正律、黃鐘半律、黃鐘倍律三個音區的劃分。所謂“上準”是一徽至四徽,徽間距離是“四寸半”(音域c1 — c2 )包含一個的八度。四徽是七徽音高的高八度,占全弦長度的 ;“中準”是四徽至七徽,徽間距離是“九寸”(音域c — c1 ),包含一個八度。七徽是全弦長度的 ,是散音(空弦音)的高八度;在“下準”范圍里,距離是“一尺八寸”,是黃鐘倍律部分,既有七徽至十三徽明確的音高,還包括了十三徽以外至龍齦的“徽外音高”,即“下暗徽”②部分。因此,姜夔對“上中下”準的音區劃分,僅單一弦長的音域就達三個八度。
古琴實音(按音)三準的劃分依據,顯然是以音區(音域)為劃分方法。上準的范圍含指“小字一組”的一個八度范圍;中準指“小字組”的一個八度范圍;下準的范圍擴大至龍齦,指“大字組”一個八度的音區范圍。
音區劃分實質上是對音高的定位。古琴是音階式定弦,隨著各弦散音的不同,音高階梯自然排列上升,相同音高越來越多。古琴實音三準的區域劃分,從單一弦長的三個八度音域到七條弦四個八度的音域。將每一“準”(一個八度)的音高,作為獨立的單元,進行區分,從教學法來說,這種區域劃分對音高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三、清代莊臻鳳“上準”的區域范圍
清代康熙時期著名琴家莊臻鳳 (約1624—1667年后) 在他撰輯的 《琴學心聲諧譜》中,將古琴“三準”中的“上準”區域擴大了范圍。“自岳山至四徽謂之上準;四徽至七徽謂之中準;七徽至龍齦謂之下準。”①
圖2是清代《琴學心聲諧譜·琴論》中的“三準”原圖。用以示意古琴的外形,從右邊的岳山至左邊的龍齦部分。劃分成三塊“上準”“中準”“下準”(用“框線”標注)。“上準”區域是從岳山開始,包含了岳山至一徽的“上暗徽”②,把古琴上暗徽”有效弦長的用音全部收編到“上準”,擴大了上準的區域范圍,這與姜夔的一徽至四徽的區域劃分不同。現用古琴實例重新標注如下:
那么,擴大范圍的“上準”,可以演奏哪些音高?岳山至一徽占弦長的比例是多少?它的音高極限在哪?這些音高的音色怎樣?有哪些曲目用到了上準區域的“上暗徽”?
按照弦長的比例關系,“上暗徽”占全弦長度的? 。可根據趙宋光先生“徽間音位的順逆推算”③的計算方法,能夠把“上暗徽”的音高一一計算出來。但是,從傳統琴曲來看,“上暗徽”這一段按音的琴弦較短,振幅較小、振動時間較短,音域高,音色也較為“緊張”。在實音演奏的音高位置,一至四徽都很少使用,也有的樂曲用音的極限位置在“上準”三徽三分,再往岳山方向進行的音高,幾乎是“棄而不用”不再涉及。因此,“上暗徽”的按音,可以說是很少使用。
當然,泛音的使用區域比實音的應用寬泛一些,至少一徽常見一些。在“上暗徽”區域,靠近琴徽的1/3處,盡管沒有琴徽標識,但還有一個泛音在樂曲《秋思弄》《神人暢》中,都有應用。相關記載見陳拙的《琴籍》,如下文:
夫聲之清濁大小相應,皆是明徽暗徽所生,故七弦應徽所以取聲和也。除三十六徽外別有二暗徽。一徽至岳勻分五段,取近徽一段正,謂之“上暗徽”,名曰“徽外”,唯泛使之。十三徽至齦勻分五段,取近(徽)一段正,謂之“下暗徽”,亦名“徽外”,舉按、泛使之。《秋思弄》中,上暗徽上獨泛一聲,《神人暢》中,上下暗徽上,各泛一聲,兩譜泛聲皆名神授聲,《幽館操》中,下暗徽上,獨泛一聲。①
四、古琴泛音“四準”的劃分
(一)泛音與實音的音區劃分差異
古琴泛音與實音的音高區域劃分有所不同。泛音的劃分區域全部都在有明確標記的徽位上,即針對泛音的發音徽位進行劃分。泛音的劃分方法仍是以七徽為基準,用倍半關系作為音高產生的劃分依據,共四個區域。
七徽之右:一至七徽含兩個分區(一徽至四徽為“一準”;四徽至七徽為“二準”); 七徽之左:七至十三徽含兩個分區(七徽至十徽為“三準”;十徽至十三徽為“四準”)。
圖4的泛音“四準”區域劃分,與實音的劃分明顯不同。一方面,泛音的區域劃分,不包含古琴兩端的“上暗徽”“下暗徽”。另一方面,“下準”區域有明顯的不同,在七徽至十三徽之間還劃定有兩個區域。其原因是按音與泛音兩者的琴弦發音原理不同所致。
(二)泛音結構在古琴上呈對稱分布
由于泛音的發音原理是分段振動,在七徽兩側的音高1/3、2/3處均是分段振動;1/4 、3/4? 處均是分段振動,當手指進行分段阻斷時,泛音則因此出現相同音高,并呈對稱分布現象。因此,第一徽和十三徽、第二徽和十二徽、第三徽和十一徽……,即七徽兩側的音高關系是相同的,如譜例3。
從譜例3中可以看出,七徽左右兩側,音程結構相同,音高呈對稱分布。
泛音“四準”區域劃分,橫跨四個八度。每一準,是以八度為一個單位進行劃分。因此,一準音程結構是下行的“宮、徵、角、宮”,呈“大三和弦”樣式。一準與二準的結構相同,音高是高低八度關系。三準與四準的結構相同,也是高低八度關系。
(三)古琴泛音演奏的區域現象
由于古琴泛音結構的對稱分布,所以在演奏法方面也出現區域現象。
1.泛音區域調弦法
最常見的是泛音調弦法,是純四、五度關系調弦。因此,在古琴徽位上,通常是在“二準”四徽、五徽之間調弦,也有在“三準”九徽到十徽之間調弦,它們都是同樣的音高。也就是二準和三準區域,實例見譜例4。
譜例4是《古琴初階》泛音練習曲十。前八小節的音高是小字一組,古琴的位置在四徽、五徽,屬于泛音的“二準”區域;從第九小節開始,音高同樣是小字一組,泛音演奏的位置移到了“三準”九徽、十徽。僅僅從樂譜上就可以看出,兩個樂句旋律音高都是相同的,但是從實際音色來聽,兩個區域都屬于“和洪”較佳的音色。
2.相同旋律在不同區域演奏
相同音高在不同區域演奏的典型樂曲有《梅花三弄》。《梅花三弄》的三個經典的泛音主題,就是在古琴三個不同區域,并且是較佳的音色范圍完成的。
以泛音運用較多的《神人暢》為例,看其泛音應用特點。《神人暢》(唐堯帝曲)是近年來在音樂會、雅集等上演較多的琴曲。樂譜最早載明代《西麓堂琴統》(1549年刊印)卷二十一。據考證“該曲的出現不應晚于《碣石調·幽蘭》和《廣陵散》”① 。《神人暢》篇幅較為精煉,旋律簡潔,有多段的泛音段落,泛音的使用占全曲的比例。樂曲的第一、二段就是泛音。
《神人暢》在泛音應用上較有特點,相同音高的演奏位置不斷在不同區域進行變化。譜例5中,首先,樂譜在泛音開始的前兩句,雖然音高相同,但是,減字譜在古琴上的琴徽音位已經發生變化。第一、二小節(注:用實線框線A標識)泛音在“三準”(七徽~九徽)位置,第三、四小節相同音高(注:用虛線框線A標識)移到了“二準”(五徽~七徽);但是,兩個區域音高相同、對稱,沒有變化。其次,樂譜第一行第五小節起,這個較長的樂句,在“一準”(一徽~四徽)區域;而同樣的旋律在第二段(樂譜第六行【二】)重復出現時,演奏區域移到了琴尾的“四準”(十徽~十三徽)。再次, 樂段【一】的第三行,有兩個重復的樂句,演奏位置在“二準”四徽、五徽。并在樂段【二】的開頭進行重復,演奏位置移到“三準”的七徽、十徽。
《神人暢》的第一、二段,泛音從琴首演奏到了琴尾,十三個徽位的泛音幾乎都涉及。這是該曲泛音演奏較為有特別之處。同時,也顯示出古琴的樂器特征。
由此可見,七徽兩邊的泛音音高的對稱分布,在演奏中如果掌握到這種規律性,演奏琴曲將“由難變易”,縮短學習過程。古琴在演奏方面有“難學易忘”的特點,從音高視角方面,只需提示在“一準”演奏,或“四準”演奏,就可明確以“七徽為中心”,左右兩邊相同的音高位置。假如,不了解這種區域的劃分,那么,演奏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摸索和總結。因此,了解古琴音高分布特征以及實音“上中下”三準和泛音四準的劃分,在音樂創作方面,對音高、音色的選擇與使用也將更為主動。
五、古琴區域劃分的音樂實踐意義
古琴散音、按音、泛音三種個性鮮明的音色,與超長的琴弦、豐富的用音,通過在樂器上有“按音三準”“泛音四準”音區或演奏區域的劃分,對音高、音色實施了精準的定位。
古琴樂器上的區域劃分,從樂器的發音原理、聲音本質出發,對音高、音色方面分別進行分類、細化,并進行理論總結,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樂理”與“樂器法”,其思路很值得重視。因為,沿著音響特色的軌跡的發展,古琴定弦法在僅有的七根弦上,歷史上曾出現有各種形式的調弦法,多達幾十種。從演奏法方面來說,入門古琴通常是從指法“抹挑勾剔”“吟猱綽注”上手,在演奏樂曲方面,對減字譜的弦位音高依賴較大,以至于視奏新譜常常會有無所適從之感。因此,學習古琴的“樂理”與“樂器法”,對入門學習演奏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神人暢》泛音在古琴十三個徽位,包括徽外泛音的使用,古琴演奏的區域采用了“滿琴轉”的演奏方式,泛音的演奏設計是有意識地用遍所有徽位,這說明該曲的創作者對樂器性能的熟知,更為這首傳說為唐堯的佳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梅花三弄》一曲,同一主題在三個不同區域的音高上變化演奏位置,增添演奏上更多的趣味性,也是對古琴泛音“四準”運用最好的詮釋。
“中正平和”的理念是古琴的基本音響特色,是古琴規避“高急”“拗啞”的音色、“修身養性”和諧動聽的依據。區域劃分對古琴音樂實踐具有重要影響,可以使古琴的音色發揮到極致,有助于演奏者諳熟古琴演奏區域,掌握古琴音高、音色的發音特點與規律,甚至于在音量微弱的古琴上奏出《流水》宏大的氣勢。
古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積累有豐厚的音樂遺產。當代新出版的古琴資源寶庫《琴曲集成》,薈聚六朝以來的重要琴譜142種,這在中國樂器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是極為矚目的重要文獻。從現存有形的樂器實物唐琴“九霄環佩”“大圣遺音”,可以領略到唐代樂器制作工藝的高超。可以想見,在其背后古琴的音樂理論也有著驚人的成就。如從聲音的本質出發,對泛音的發音原理進行泛音的提取,以琴徽的形式標注在樂器上,成為古琴的樂器特征。同樣,古琴七條弦長度相等、有效弦長超長、用音較多的特殊情況下,古人有智慧地將豐富的音高、重復的同音,進行“實音”與“泛音”進行區分。并根據音色的差異化整為零,再次進行實音“三準”、泛音“四準”和“徽外音高”的區域劃分,這種體系化的整合與定位,直接作用于琴曲的演奏與創作。古琴區域上的劃分,是從聲音的產生,到音高、音色特性及規律有實質性的認知和概括,這種科學的劃分方法及思路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了解前人類似于對古琴區域劃分這樣深入的理論總結,對古琴及民族器樂的演奏與創作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結 語
古琴的音樂理論總結和記述是以“琴論”的形式刊輯在琴譜集中,形成古琴譜刊載的一種學術傳統,歷代傳承并得以保存。從琴論中,不僅可以了解古琴演奏法、樂器制作,甚至還可以了解古代樂律學的發展軌跡,包括對琴律方面的重要影響。在音樂表現方面,有著名的《谿山琴況》,如“輕、微、淡、遠”等音樂美學追求已對民族器樂產生重要影響。在譜式方面,古琴減字譜本身就包含有弦名、徽位等音高位置的明示,有音高定位信息,同時也能體現出古琴樂器的特性,這也是千年古琴得以傳承的法寶。然而,受時代和傳播手段的影響,這些優秀的理論寶藏,如同古琴一樣,還局限在某一領域或某一件樂器的圈子里,不能為世人所知曉。甚至受西方音樂理論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傳統音樂許多有價值的基礎理論,還沒有進入專業音樂理論基礎課的視野,被屏蔽在基礎知識之外。因此,中國傳統音樂還有許多類似于“古琴音區劃分”這樣有價值的理論總結,需要從不同的文獻中提煉出來,應該讓不同學科的音樂工作者包括文化學者所熟知,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財富,也是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參考文獻:
[1]沈草農,查阜西,張子謙.古琴初階[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1.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古琴曲集(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3]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古琴曲集(第二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4]吳景略,吳文光.虞山吳氏琴譜[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5]吳文光.神奇秘譜樂詮[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6]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琴曲琴成(30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
收稿日期:2021-03-10
基金項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琴調系統與打譜音律研究”(17YJA760066)。
作者簡介:閻林紅(1963— ),女,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031)。
① 是指古琴上可見的十三個琴徽標識。
② 是指古琴上不在琴徽上所產生的音高,如琴徽之間以及徽外。
①? 《琴學心聲諧譜·琴論》,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莊臻鳳撰。共有刻本二卷。上卷為琴學理論:琴論、琴式之圖、琴聲十六法等。卷下為琴譜曲目(十四曲)都是莊臻鳳自己編寫和創作的,其中,《梧葉舞秋風》為后世流傳最廣者。引自《琴曲集成·琴學心聲諧譜》第十二冊,第四十五頁“定徽準則”。
① 姜夔:《樂議》,載[元]脫脫等:《宋史·樂志》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樂十七,中華書局,1977,第3342頁。
① 姜夔:《樂議》,載[元]脫脫等:《宋史·樂志》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樂十七,中華書局,1977,第3342頁。
② 十三徽至龍齦一段無琴徽標識的弦長,唐代陳拙命名“下暗徽”。注:樂器圖片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數據庫”。
① 《琴曲集成·琴學心聲諧譜》第十二冊,第四十五頁“琴論”部分關于“琴分三準”一節。
② 見唐代陳拙《琴籍》中“明徽暗徽法”,參見明代《琴書大全》第六卷《琴徽》。
③ 趙宋光:《古琴徽分的順逆推算》,原載《音樂藝術》2001年第4期。另載林晨編《琴學六十年論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④? 《琴學心聲諧譜·琴論》三準圖,引自《琴曲集成·琴學心聲諧譜》第十二冊,第四十五頁“琴分三準”。
① 陳拙(生卒不詳),晚唐著名琴家。明代《琴書大全》第六卷“琴徽”轉載陳拙《琴籍》中“明徽暗徽法”。《琴書大全》明代蔣克謙(生卒不詳)編輯的一部琴曲集,全書共二十二卷。載《琴書集成》(第5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
① 見戈弘:《神奇的〈神人暢〉──與古琴家丁承運一席談》,《人民音樂》1994年第Z1期。
① 樂譜選自吳景略、吳文光著《虞山吳氏琴譜譜集》(吳文光打譜),東方出版社,2001,第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