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雙減政策下的運動場館,烏泱泱全是人?!苯眨易V州的陽陽媽媽,發了個微信朋友圈“吐槽”。她表示,“陽陽練習擊劍有3年多了,畢竟是小眾體育項目,之前學的人并不多,自從‘雙減政策實施后,周末帶孩子來場館的人明顯多了起來?!?/p>
今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的禁令,讓課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逐漸消失,屬于非學科的體育類培訓迅速升溫,成為家長們眼中的“香餑餑”。
“以前周末的時間,都花在數學和英語培訓班了,現在終于能好好放松一下?!笨吹贸鰜?,陽陽對擊劍運動很感興趣。從這個學期開始,陽陽媽媽打算將一周一次的體育培訓課增加到一周兩次?!爸饕呛⒆臃艑W后和周末可支配時間多了?!?/p>
政策利好
當下,學生們課余時間多了,家長們讓孩子加強體育鍛煉的意愿提升,培訓班也增加了課程、場地和教練,以應對新變化。
“之前孩子周中是沒時間來上課的,現在上課人數比以前多了30%。”有著20余年武術行業經驗的董亮說,初步估計這個學期的每周末,他平均每天指導的學員從5人增至8人左右,同時課表也作出了相應調整。
“雙減”政策東風下,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數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66萬家體育運動類培訓相關企業。“雙減”政策發布以來,相關企業新增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99%。
10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兑巹潯繁砻鳎覈w育產業總規模從2015年的1.71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9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4.6%。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達28.9萬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達505.1萬。
同時,《規劃》明確提出,實施“體育+”工程,大力發展體育運動技能培訓、運動健康服務、體育旅游等產業;持續提高人民群眾體育運動技能和水平;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體育企業參與制定體育運動項目相關標準等一系列政策,對體育培訓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
在積極的政策引導之下,全民健身熱情高漲,大眾認知也在發生變化,體育培訓市場規模愈發龐大。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定影響,但較其他行業而言,體育培訓行業發展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態勢。
提質升級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稱《計劃》)?!队媱潯诽岢隽税哟笕窠∩韴龅卦O施供給等8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同時提出到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如何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是體育培訓機構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規劃》指出,體育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成果。體育產業要高質量發展,產品和服務供給要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需求,基本形成消費引領、創新驅動、主體活躍、結構更優的發展格局。
“體育培訓機構在自身方面,應該做好提質升級,在教學和服務兩方面下功夫?!睒I內專家表示,下一步學校體育將迎來“升級”,如果體育培訓機構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學校一樣,將會失去競爭力?!斑@就要求體培行業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服務產品,提供個性化需求?!?/p>
南京體育學院前副院長王正倫教授則認為,體育培訓機構的發展不能有僥幸心理,想在行業生存下去,一是要做強自己,在國家鼓勵的“專精特新”上做文章,圍繞產品的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自己的產品實力;二是體育培訓機構應當與高校合作建立起雙向合作,通過經驗技術的溝通,實現相互轉化,有效解決獲客難、留存率低等掣肘,從而讓企業得到更好發展,公立學校也能夠實現校園體育教育升級。
警惕“應試體育”
2020年年底,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3萬億元,2025年將劍指5萬億元的愿景。面對快速增加的市場需求,青少年體育培訓勢必會得到不少資本的“青睞”。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警惕體育培訓市場火熱背后存在的諸多問題,促進行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課外體育培訓行業服務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访鞔_提出要強化行業監管,促進行業規范有序發展,堅決抵制“應試體育”思維,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家長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
教育學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進入體育培訓等非學科培訓領域,如果想做大體量,做大生意,就得擴大市場。以體育中考為賣點,進行營銷,無疑是擴大培訓市場需求的重要策略。隨著各地提高中考體育分值,監管部門和社會輿論擔心校外體育培訓刺激“應試體育”并非沒有道理。
如何避免產生“應試體育”思維?熊丙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首先,應該針對體育培訓等非學科培訓,出臺明確的監管措施,規范培訓資質、培訓內容、培訓收費、廣告發布等,避免出現政策空白以及機構野蠻生長之后再加強監管的現象出現。
其次,要通過提高學校體育教育質量,增加公益性的校外體育培訓,疏導對營利性的校外體育培訓的需求。
最后,更重要的是,不但要遏制校外體育培訓“應試化”,還要遏制整體體育成為“應試體育”。他強調,我國將體育納入中考,并逐漸增加體育中考的分值,是為了促進學校、學生、學生家長重視體育,但重視體育不能變為“應試體育”,關鍵在于要改革體育評價,不能用一次體育測試成績作為中考體育成績(或占很大權重),而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平時上體育課、參加體育鍛煉的表現。
“這樣,所有學校都開齊開足體育課,并要求學生上好體育課,也就達到了重視體育、提升學生體質的目的。”熊丙奇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校外體育培訓就根本無法搞什么“應試體育”,而是為少數要發展體育特長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