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15日上午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祝融號”火星車正式開啟火星之旅。
到達火星表面、行駛突破500米、穿越復雜地形地帶、行駛突破1000米、完成既定巡視探測任務……“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上經歷了什么呢?
5月17日,“祝融號”火星車首次通過環繞器傳回遙測數據。
5月19日,“祝融號”火星車傳回火星照片。
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
火星與地球有“時差”,火星的一晝夜約為24小時37分鐘,所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上的一天比我們在地球上的一天要長一點。
7月12日,“祝融號”火星車路過降落傘與背罩組合體附近,利用導航地形相機對組合體進行成像,清晰地展示了降落傘全貌和經氣動燒蝕后的完整背罩結構。
7月17日,“祝融號”火星車行駛突破500米。
截至7月30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工作75個火星日,并到達石塊、撞擊坑、沙丘分布密集的復雜地形地帶。
8月6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累計行駛里程突破800米,正穿越復雜地形地帶。
8月15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運行90個火星日(約92個地球日),累計行駛889米,所有科學載荷開機探測,共獲取約10 GB原始數據。“祝融號”火星車圓滿完成既定巡視探測任務。
8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滿100天,“祝融號”火星車行駛里程突破1000米。
8月30日,“祝融號”火星車駛上火星表面滿100天。截至這一天,“祝融號”火星車在著陸點以南方向累計行駛1064米。目前,它狀態良好、能源充足。
我到火星后才發現,火星上的天氣并不總是那么糟糕。或許是天公作美,我還沒有遇到過可怕的火星沙塵暴。但因為離太陽太遠,能接收到的太陽能只有在地球上的40%,加之稀薄的火星大氣缺少地球大氣“被子”般的保溫作用,著陸區白天的氣溫只有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10攝氏度。不過好在風不大,著陸區的風速為每秒2米~每秒8米,是地球上再舒適不過的微風。對于我這個戶外工作者來說已經足夠幸運。
我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很勤奮。只要不是太冷,并且電量足夠,我基本上都在工作——要么停在原地進行科學探測,要么一邊移動一邊進行科學探測。
“祝融號”火星車按照“七日一周期,一日一規劃,每日有探測”的高效工作模式緊鑼密鼓地開展巡視探測活動。
到目前為止,它隨身攜帶的6臺科學儀器已經獲得了超過10 GB的數據,再加上天問一號環繞器搜集的數據,已經積累了超過420 GB的數據。就像手機中占用內存空間最大的是相冊一樣,數據中大部分是圖像和視頻。
好在“網速”還可以,天問一號環繞器在“祝融號”火星車上方兢兢業業地進行中繼通信,雖然1 M/S的下傳速度比不上5G的速度,20多分鐘的時延也有點長,但上網“沖浪”、發個朋友圈已經足夠。你們都看到了“祝融號”火星車發的圖片了吧?
“祝融號”火星車的設計壽命是90天,理論上來講,工作時間已過,而且已圓滿完成既定任務。或許是它的表現太好,加上火星的天氣格外給力,它的退休時間要無限延后了。
接下來,“祝融號”火星車將繼續保持高效探測模式,向著陸點以南、海拔高度不斷抬升的古海陸交界方向行駛,以沿途的石塊、沙丘、撞擊坑、溝槽、疑似泥火山等為目標,開展巡視探測。
值得一提的是,“祝融號”火星車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休了個“長假”,因為日凌的影響。
9月份,火星、地球運行至太陽兩側,三者近乎處于一條直線——火星徹底躲在太陽身后,對地球避而不見。這時,受夾在中間的太陽的電磁輻射干擾,“祝融號”火星車和地球之間所有的通信中斷,它不得不暫停一切科學工作,僅維持運轉,定時查體,自動排障,正大光明地“休假”。
日凌結束后,“祝融號”火星車繼續工作,進行計劃外可能的拓展探索和極限測試,為以后的深空探測積累經驗。而“祝融號”火星車的小伙伴——天問一號環繞器也轉入遙感使命軌道,在繼續承擔中繼通信的同時,對火星全球進行遙感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