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潔 郭曉曉
摘 要: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鄉村居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6.11%,接近5.1億人,不難看出,我國的農村人口還是占據著較大的比重。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了提高國家的整體實力,加快國家工業化的戰略,采取的是“工業是主導,農業輔助工業”的戰略,近年來國家經濟社會的進步及對農村經濟的大力扶持,無不體現著“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國家,農業是重要的命脈,只有把“飯碗”把握在了自己手中,才能不再回到原來“啃樹皮”的年代。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無論從體制上還是結構上,都要對農村經濟進行深化改革,從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積極發現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完善,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對于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有著極大的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經濟;發展探析;現代化建設;基層工作
本文索引:鄭艷潔,郭曉曉.<標題>[J].商展經濟,2021(23):-124.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3.40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目前我國的主要任務是在全國范圍內深刻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保障每個農民的合法權益,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方面的保障。但是每個地區的條件不一樣,資源環境、農民的文化水平及生產的農業產品等都有著極大的差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了較大的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也處于一個緩慢的階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該對不同的農村地區推行不同的發展策略,因地制宜,只有將政策和戰略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高效結合,才能不斷加速推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及農業現代化建設。
1 鄉村振興戰略概述
1.1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涵蓋農業生態、文化及經濟多層次的全方位經濟振興戰略,目的是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上,完善農村現有經濟體制,進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村的長久發展與繁榮,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
1.2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背景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迸發式的狀態,經濟結構隨之產生了深遠的變化,“以工業為主導,農業輔助工業”的發展戰略,使得農村人口流失嚴重,許多青壯年勞動力去往城市謀求生存,導致許多鄉村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流向城鎮的人口使得城市人口壓力陡增,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極其不利的,人們都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給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帶來了較大的阻礙。我國的農業經濟有著非常大的潛力,需要不斷地挖掘,需要城市帶動農村發展,因此,鄉村振興的戰略應運而生。經濟發展與科教文化水平離不開聯系,要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就需要不斷推進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同時提高農民的整體綜合素質。在城市方面,最重要的是促進城鄉融合,并為農村提供更多的援助,改善城鄉之間的矛盾,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任重而道遠的,也是我國整體經濟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2]。
2 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2.1 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強農村基層部門的能力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市場及提升空間是極其龐大的,如果各種資源分配不合理,就會導致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農民彼此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尖銳,這對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明確農村基層部門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能夠引導農村基層部門同志的工作積極性,在工作順利開展的大好前提下,越來越多農村基層干部朝著既定的方向努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農村基層部門的能力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相對貧困的鄉村而言,農村基層部門的能力更是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鄉村的發展。因此,農村基層部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建設,積極預防和減少各項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風險的產生,對于管轄范圍內的鄉村做出更加英明的決策,帶動農民向著更高的目標奮斗,加快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
2.2 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氛圍
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中,群眾路線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根據群眾路線的模式將農民看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這樣不僅符合要求的標準,還對于獲得更多群眾的支持,籠絡人心,提高農村農民整體凝聚力有著很大的作用。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讓農民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并給予相應的支持。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開展能夠增強政府與農民之間的聯系紐帶,協助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發展氛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3]。
3 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3.1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少
勞動力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說農村振興戰略以及國家的各種扶農政策是指引,那么勞動力就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強動力,可以說是決定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命脈。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緩慢,再加上中老年農民能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強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給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內對于學生的鼓勵程度不夠,許多大學生,即使是學習農業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都不愿去農村發展。長此以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減少,流向城市的人口愈來愈多,會嚴重阻礙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建設。
3.2 農村基層干部人員自身素質不夠高
許多農村基層干部目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經濟建設當中,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對于自身素質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更多的農村基層干部人員都跟隨國家的主流政策投入經濟建設當中,為了更好地根據我國不斷變化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調整工作,需要不斷地學習黨的理論及知識,不學習則不利于農村基層干部自身能力的提高,黨在最新時段提出的新思想、新政策在農村基層干部中也得不到更好的宣傳。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得不到發揮,許多農村基層干部人員的自覺性不強,缺乏對自身素質的提高,違法亂紀現象頻繁發生,給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開展帶來了較大的阻礙[4]。
3.3 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不到位
對于國家下發的各種針對農村發展的政策理解不到位是目前全國各個農村地區存在的普遍問題及主要問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變化,也使得農村需要不斷改變自身的發展規劃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這種情況就需要各農村政府對轄區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足夠清晰的認識,對于農民的整體情況等有著足夠的了解,從而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不斷做出創新改革,保證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農村政府的領導在工作中,很多時候只重視了經濟建設,而在國家下發的各種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上沒有下功夫研究,沒有重視國家政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強有力的扶持保障作用。這種工作作風也使得農村的發展不能快速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無法保證其長久穩定發展。
3.4 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系統有待完善
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市場環境和國家政策的不斷變化,想要制度能夠很好地跟進市場變化發展的腳步,就需要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完善的機制系統。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并沒有完善的機制系統,各項規章制度也不夠完善,戰略發展比較模糊,導致在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跟進社會發展的步伐,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難度也變得越來越大,同時與實際情況也發生了脫軌,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得不到完美體現。有部分農村地區雖然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但在機制系統方面還有所欠缺,沒有有效的地方政府內部審查監督系統,各項惠農利農政策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在很多情況下只是做了相應的表面工作,形式主義作風嚴重,國家政策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5]
4 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4.1 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福利減少勞動力流失
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攀升,生活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民的合法權益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許多干部領導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因此,要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針對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護方面設立專門的行政部門,讓農民有怨可申。需要有明確的方向,針對性地解決農民的合法權益被侵害的事件,使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更加規范化、秩序化、合理化。同時,對于侵犯農民合法權益的干部領導,黨組織、政府對于輕微事件要嚴肅批評教育,對于嚴重事件則需要交予司法部門處理。與此同時,積極宣傳讓農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要能在自身合法權益被侵害時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武裝自己。國家、政府要根據不同地區農民的實際需求給予不同的福利政策,以及給予駐扎鄉村建設的大學生、高級知識分子更有力的福利支持,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緩解城鄉之間的矛盾[6]。
4.2 提高農村基層干部人員的素質
高素質的基層干部成員集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順利開展。基層干部領導組織是把握農村經濟發展方向的前端力量,提高領導組織的綜合素質,能夠使得基層其他員工約束自身,提高素質。另外,農村基層部門的黨組織部門需要經常組織農村基層干部領導學習黨的最新理論及政策,使其更進一步地結合全國經濟市場的發展動向,及時調整管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及方式,還能帶動基層其他員工不斷學習,也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從而更加有效地建設和諧的基層干部組織氛圍。
4.3 加強思想建設,提高對國家政策的深入解讀
農村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體制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與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遵從黨對地方政府的絕對政治領導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上到下加強地方政府的思想建設,進行思想上的提高,要能夠將黨的核心思想融入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之中,并且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加強地方政府的思想建設還能很好地帶動黨員同志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對國家政策的解讀,更好地服務于社會[7]。
4.4 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結構體系
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的結構體系,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家市場經濟的建立,還能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基層干部組織要能夠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使得國家給予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等更加傾向于不足的領域,這樣就會使得農村經濟建設的薄弱環節得到改善,進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國家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確保高速、健康、全面地發展。結合當地的特點,明確好各個農村地區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構建完善的農村經濟發展結構體系[8]。
5 結語
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戰線,國家及各級政府部門要能不畏困難,在全國農村的各個角落落實好鄉村經濟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基層人員及農民的整體水平,給予更好的福利政策從而吸引大學生、知識分子扎根農村經濟建設,緩解城鄉矛盾,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劉杜娟.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探析[J].遼寧農業科學,2019(2):74-76.
閔玉勤.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探析[J].山西農經,2020(9):47-48.
馬衛寧.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探析[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7):23-24.
李花,王宗學.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途徑探析[J].山西農經,2021(13):59-60.
孫海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營銷界,2020(28):74-75.
李艷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9):49-50.
郭桂平.強化農村經濟管理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8(10):12-13.
李春玲.加強農村經濟管理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吉林農業,2018(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