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敏
(安徽省寧國市委黨校,安徽 寧國 242300)
在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創新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行動綱領。近年來,寧國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始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創新舉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持續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寧國市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全市總面積2487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現轄13個鄉鎮、6個街道、10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020年底,全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3226萬元,增長29.8%,實現各村經營性收入均超10萬元,其中50萬以上的村17個,占比16%。近年來,全市共有11個村實現分紅,累計分紅金額1330萬元,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30元。連續三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在20%以上。寧國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表現在以下 方面:
1.1 深化農村改革,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對全市105個村(含3個農村社區)實施清產核資,對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股權量化,實施成員界定,建立三會組織,在每個村注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搭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平臺,出臺了《關于推進村委會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功能分離、分賬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議事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市場化運營。
1.2 建強基層黨組織,凝聚發展合力
注重選優配強村黨組織班子,嚴把人選資格關,把品行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黨員和人才選進“兩委”班子,把能否帶頭致富,能否帶領群眾致富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人選的重要標尺。引導村書記擔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法人,形成黨建引領、上下聯動、部門配合的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格局。全市制定了《寧國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2019年—2022年)》,持續提出寧國市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115”和“121X”行動計劃,開出了資產盤活、抱團發展、政策支持、產業帶動、服務增收等“5劑藥方”,持續整合力量,強化幫扶,建立了市領導聯系包保村集體經濟幫扶工作制度,逐村制定幫扶措施,強化財政支持,整合各級財政扶持資金5000余萬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大力扶持各村建設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1.3 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內生動力,廣泛開辟增收渠道
出臺了《寧國市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若干規定》《寧國市激勵村集體經濟發展獎勵指導意見》,不斷激發村級組織創新發展的自覺動力。在推進薄弱村發展上,學習浙江新昌做法,充分發揮村協商委員會的作用,由市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入股成立寧國市振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搭建市級集體經濟發展運營平臺,按照“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共同投資開發區優質項目,發展“飛地經濟”,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穩步增長。在提升優勢村上,不斷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各村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及各類群團組織作用,引進培育優質經營主體,對集體資源、資產進行整合包裝,按照股份制要求,采取全資股份、控股經營、參股經營等多種模式開展股份合作。依托我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招牌,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在培育強村上。有條件的村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基礎,建設各類物業,成立勞務公司、建筑公司等主體,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過實踐探索,全市已逐步形成了5種典型發展模式。一是物業經濟模式。一些城市開發的城中、城郊村,如:鳳形山村、沙埠村,充分利用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征用土地的集體積累資金,投資建設綜合樓、企業廠房,通過招商,實現物業租賃增收。二是聯合經濟模式。一些位置偏遠,資源匱乏,自我發展條件和能力不足的一般村,通過財政扶持資金入股振寧公司,投資開發區項目。目前已有59個村入股公司,年收益率在7%以上,2020年有47個村分紅213萬元。切實解決集體經濟薄弱村,在發展過程中,受制于資源資金限制,長期發展緩慢的問題。三是勞務經濟模式。一些產業基礎較好的村,提供生產勞務服務和承接小型工程建設,促進集體經濟增收。甲路鎮甲路村成立勞務服務公司,年增收15萬元;四是旅游經濟模式。一些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村,依托優勢資源,引進經營主體,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村集體通過資源參股、資源出租等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港口鎮山門村景區2020年門票收入77萬元;中溪夏霖村每年旅游資源參股分紅20萬元。五是資源經濟模式。寧墩鎮南陽村依托苗木產業,引進長廣公司,將集體房屋出租,同時結合公司產業基地實施農發項目,每年按項目實際投入的2%—3%實現集體增收。
1.4 嚴格監督機制,為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出臺了《寧國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的意見》,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預審制,提高集體經濟發展的科學性。建立了市紀委對基層黨組織延伸巡查的黨內監督,農業農村部門兩年全覆蓋的審計監督,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與的民主監督,推進建立“銀村直聯”和“騰訊為村”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群眾適時監督的全方位監督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全面提升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不斷增強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能力。
2.1 經濟發展層次低、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薄弱
2.1.1 發展質量不高,造血功能弱。從2020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結構分析看,全市3226萬的集體經營性收入中,公墓收入、沙石出售收入、土地增減掛項目服務收入這三項收入不可持續,占比35%。同時,在10-50萬元的村里,有24個村主要經營性收入是一次性的,隨時都有返回到10萬元以下甚至5萬元以下的可能,在50萬元的村里有1個村的主要經營性收入不可持續,有滑坡的可能。
2.1.2 兩級分化比較嚴重。50萬元以上的1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793萬元,占比56%,而10萬-50萬的88個村的收入共計1433萬元,占比44%,且一次性收入在50萬以上的村中只占到17%,反映出強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結構更加優化,而一般村的造血功能更弱。
2.1.3 收入較為單一。發包和出租收入占比24%,長期投資占比26%,一次性收入占比36%,其他項目性收益占比僅14%。從以上數據來看,全市大多數村靠“資源飯”維持現狀,村集體經濟主要靠承包、出賣集體土地、果園、山林、水庫和一些基礎設施等資源獲取經濟利益。這些村經濟收入來源過分依賴于低層次、規模小、結構單一的產業,對環境破壞影響大,管理粗放落后,效益又很低,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旦市場波動,經濟效益就滑坡,勢必會導致村集體經濟出現大幅震蕩。
2.2 干部思想保守、觀念滯后,創新發展能力薄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的不斷發展,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滯后,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了,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大局。由于村干部思想認識偏差和發展觀念滯后,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思路不多,積極性不高,導致了村集體經濟不能取得創新和發展。
2.3 招商難度大、融資困難,可持續發展能力薄弱。近幾年,由于村一級招商引資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環境上無法與市(縣)、鎮級相比,雖經努力引來一些客商前來考察、咨詢,最終能夠成功落戶的沒有幾家。更何況現在國家非常重視保護資源,報批開發用地的手續嚴格,村級招商引資難度加大。在融資方面,銀行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村集體貸款難度更大。
2.4 管理能力弱,優勢發揮不明顯,不利于突破性發展
2.4.1 存在資金閑置現象。全市賬面資金超過100萬的村有25個,賬面資金8729萬元;其中賬面資金超過500萬元的4個,賬面資金3679萬元,其中賬面資金超過1000萬元的2個,賬面資金2552萬元。
2.4.2 村級債務有增加趨勢。從前期村級債務調查情況看,全市村級經營性債務265萬元,公益事業債務686萬元(包括應付款項)。
2.4.3 村集體經濟投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有些村的資金投資到企業實現保底收益,存在資金風險;有些村投資項目的投入回報率較低。面對以上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大多數村干部普遍存在經營管理能力不強的問題,只是注重依賴于一些發展層次不高、集體機動收入低的產業。另外,由于監督機制不健全,有些村財務管理混亂,應收取的各種承包費收不上來,外欠也沒有及時收回,一些重大開支不合理、隨意性較大,導致集體資產流失,影響了干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村干部經營管理的經驗和能力偏弱,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從市場的需求出發尋找出路,導致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沒有抓手,突破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信心不足。
3.1 進一步提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村級集體經濟問題關系到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不難想象,一個村子,如果集體經濟一點收入和實力都沒有,村級組織就很難從物質條件上為群眾的生產生活服務,那就更談不上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干部必須充分認識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和敢打硬仗的拼勁,投入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偉大實踐中。
3.2 強化人才支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保障。當前,我市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多數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我們的一些鄉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過程中仍存在要項目、等資金、靠上級的思想,“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政府干、農民看”等現象依然存在。目前安徽省共認定農村各類實用人才158萬人,僅占農村常住人口的5.4%。所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一方面我們要留住農村自己的人才,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同時也要引進人才。要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強化人才支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保障,基礎在黨員,重點在書記,關鍵在班子。黨員是村黨支部的“血肉”,村支書是黨支部的“舵手”,支部班子是引領農村發展的戰斗團隊。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有血有肉”、有“航向”,倡導“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好農村發展治理各項工作,黨支部要始終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黨員、書記、班子三個層面狠抓自身建設,確保落實政策不打折扣、不走形、不變樣。
3.3 選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
首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應積極探索、不斷進行思路創新。要從過去局限于辦工業企業,擴大到開發所有能增加集體收入的項目上,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勞務輸出等;發展形勢從單純的集體所有制企業,擴大到以提高集體實際收入為主、靈活多樣的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如通過發展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新模式;通過以強村為依托,連帶貧困村等方式,加快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大力發展新型區域合作;通過創辦和發展科技推廣示范田、集體經濟帶頭田等方式,積極創辦各類新型科技園區;通過建設集中連片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組建新型龍頭企業帶基地,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其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立足當地資源和區位優勢,應以集體參股的形式,參與開發土地、山林、礦產、水庫等自然資源,興辦綠色產業,逐步消化村級債務;即使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村,也要積極搞好生產、流通等環節的服務,集中集體力量解決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實現集體增收,走共同富裕之路。
建立完善各項制度,加強村集體財務監督。完善集體經濟發展獎勵機制和建立考核機制,不斷激發村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加快出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應千方百計管好“集體的錢”,建立健全相關財務制度,規范財務管理,實行財務公開。同時,發揮村民代表、理財小組和監督委員會等組織的作用,實行民主議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為群眾謀福利,提高村集體的凝聚力,為發展集體經濟打下良好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