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明
(廣東省大埔縣林業局,廣東 大埔 514299)
森林火災是世界八大自然災害之一,是森林最大的敵人。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就是通過有些樹種較強抗火性與耐火性來阻隔林火的蔓延,改變火環境、火行為,使易燃林地轉為難燃林地增強林術的抗火性,以達到森林防火的目的。營造生物防火林帶既能起到預防和阻隔林火的作用,又能增加森林蓄積量;既有防火功能,又有社會和生態效益。大埔縣是廣東省重點林區縣,山多林多、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因此,加強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對于提高林區防火控制能力,達到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居韓江中上游,介于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是廣東省重點林區縣之一,植物種類繁多、山多林密、森林生態優美。全縣國土總面積24.38萬h㎡,林地面積19.83萬h㎡,占國土總面積的81.34%,有林地面積19.11萬h㎡,全縣森林覆蓋率78.87%,林木蓄積量達1062.33萬m3。
大埔縣森林以易燃的馬尾松、杉木林為主,地表植被主要以芒萁、烏毛蕨、蔓山莠竹等為優勢種。近年來,雖然進一步完善了森林火險監測預報、林火瞭望臺、林火信息指揮、林火撲救等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但林火阻隔系統還較薄弱。隨著林區交通的不斷發展和農事活動的日益頻繁及燃料結構的改變,林內可燃物載量逐年累積,森林火險隱患不斷增加,已成為森林的頭號敵人,嚴重威脅著森林資源的安全。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程。因此防火林帶建設工作與縣、鎮各級政府重視程度密切相關,重撲救,輕管護的觀念普遍存在。如一些林農在耕種、放牧時損壞生物防火林帶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加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經營主體多元化,林權結構分散化以及經營形式多樣化等新情況,導致一些領導、部門對建設生物防火林帶重要性認識不足,往往只重視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缺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導致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滯后。
長期以來,大埔縣生物防火林帶是在市、縣、鎮交界處和沿山脊走向進行規劃營造。墳場、寺廟周圍、田林交界、道路兩側、村莊周圍卻沒有規劃生物防火林帶,而這些地方人們活動最為頻繁,違規野外用火的現象時有發生,稍為不慎,就會釀成山火。由于沒有營造生物防火林帶,形成林帶閉合圈,不能有效地起到阻火、隔火、斷火的作用,一旦發生山火,就難以控制和撲滅,森林大火的發生就不可避免。
長期以來,大埔縣以木荷作為生物防火林帶造林樹種。木荷是我國南方最主要的防火樹種,樹冠濃密,抗火性、萌芽力強。雖然木荷根系強大,扎根深,能抗一定的干旱瘠薄,對土壤適應性也較強。但不同立地條件的人工木荷生長差異較大,如果在陽坡中上部,立地條件偏差的地方營造木荷林帶,往往生長緩慢,直接影響了生物防火林帶功能發揮。
目前生物防火林帶研究大多在樹種選擇、抗火性、適生性、成活率等基礎性方面,而對生物防火林帶專用肥料、樹種配置模式、除草劑等項目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特別是如何讓種植在山脊、高山地帶、立體條件差的林木能夠速生快長,早見成效,這一難題尚未解決,是林業科研人員面臨的一大課題。因此,只有加大科技攻關力度,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水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價不斷提高,市場勞動力費用也不斷上升,原定造價與現在市場價格相比,明顯偏低。如果造價偏離市場價格,就會影響到工程的質量。目前,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資金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解決,由于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導致建設資金不足,重造輕管的現象就會發生。有些防火林帶只能造林的當年進行一次撫育,此后任其自然生長,林內雜草叢生,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未能郁閉成林,有的甚至報廢,前功盡棄。
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的質量,不僅影響到林帶林木生長、防火功能的發揮,而且影響到當地投資環境、經濟建設和森林生態環境。因此,各地要把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擺上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把它作為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的重要內容,成立專門領導小組,保證該項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切實解決防火林帶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的意義、作用,使營造和保護生物防火林帶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目前,大埔縣生物防火林帶建設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布局仍不盡合理。從大埔縣多年山火發生的情況分析,全縣森林火災60%是林農從事生產活動違規野外用火引起的,35%是人們上山祭祀引起的,5%是智障者和小孩玩火引起的。因此,應加大對果場、墳場、寺廟周圍、道路兩旁、村莊周圍、山腳田邊等林火高危區域進行重點配置,科學布局,把零星分散的點、片、塊連接起來,進行單獨施工連接成帶,形成林帶閉合網絡圈,一旦發生山火,生物防火林帶就能起到阻火、隔火、斷火功能,從而有效地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
在樹種選擇問題上要因地制宜,既要注意林的群落結構, 又要結合山頭、田間、地段選擇樹種,同時要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常綠、枝葉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抗火力強,生長迅速、郁閉快、適應性強、萌芽力高,抗病蟲害的樹種。并盡可能營造混交林, 營造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植物、多色彩的生物防火林帶景觀。
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工程是一項投入多、消耗大,又難以直接獲取經濟利益進行自我發展的社會公益事業。為保障工程順利實施,省、市、縣要積極落實配套資金,把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保證資金足額到位。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積極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參與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吸納社會資金,加大對生物防火林帶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提高造林質量,確保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由于生物防火林帶多種植在石礫多的山脊,高山地帶、立地條件較差,種植成活率低。因此,要建設好生物防火林帶,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縣林業主管部門應積極加強同林業科研機構溝通與合作,組織林業專家和技術骨干,開展生物防火林帶專用肥料、樹種配置模式、種苗培育、除草劑等項目的科技攻關,使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有科技支撐。充分利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建立生物防火林帶網絡監測體系,實行動態監測管理,定期對生物防火林帶林木生長勢、生長環境等進行動態監測,跟蹤管理,為生物防火林帶管護提供科學依據。
總之,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工程,是一項牽涉面廣、投資大、時間長的公益性事業,是森林防火治本措施,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離不開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的重視,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營造生物防火林帶,不僅可以使大埔縣森林資源得到保護和森林覆蓋率提高,而且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生活和提高質量的需要。因此,加快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戰略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