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任志 鐘遠信
(1.蒙山縣黃村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西 梧州 546700;2.蒙山縣農業技術中心推廣站,廣西 梧州 546700)
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是對多種先進技術的整合和運用,而關鍵技術要點主要在于水稻機械化育插秧?,F階段,我國農機推廣站的創建,通過引進和推廣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采取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既降低農戶耕作強度,又節省人力物力,還實現了水稻增產。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多種先進技術于一身,優化培植、插秧、收割等技術流程,與傳統人工方式相比,除了提高水稻產量外,還有利于大面積推廣。結合梧州市近幾年通過開展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插秧對比實驗,結果表明每畝增產高達30~35公斤,且水稻機械化育插秧在當地得到推廣應用。
1.1 經濟效益。將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應用農業生產過程中,既省時省力、降低農戶勞作壓力,又實現高產、提高經濟效益。結合大量試驗發現,水稻產量增至800kg/hm2及以上。與此同時,我國農機、農業部門先后舉行一系列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加大了宣傳力度,給予廣大農戶政策和資金支持,不斷規范種植技術,最大化地實現水稻作物高質高產。比如,經對賓陽、港北及臨桂三個地區采取不同插秧方式,機插秧方式增產顯著,測產驗收數據匯總見下表。
1.2 社會效益。在對此技術的全面推廣下,具有以下兩大技術優勢:
1.2.1 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降低廣大農戶的工作強度,很多農戶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以此增加家庭收入。
1.2.2 該技術具有高度的先進性,真正做到省時省力和高效生產,充分激發農戶種植的熱情,同時采取科學合理方式,積極擴大水稻種植規模,使農業不斷邁向規模化和標準化,為人們提供綠色無公害、高品質的糧食。
1.3 生態效益。傳統人工育插秧方式,主要為人工進行,需要較高的勞動強度,且會使用到大量農藥,降低土質營養成分,進而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從傳統人工育插秧到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的轉變,使育插秧的方式更為快捷方便,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應用時,堅持通光、通氣和通風原則,能夠有效抵制稻飛虱蟲害,且減少了倒伏現象,既提升了稻谷品質,又增強了環保效果。
2.1 大規模機械化育秧基質供應壓力大。在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應用中,需要對現有規模做到工廠化育秧,而該技術在提高農作效率的同時,又給育秧基質帶來較大的供應壓力。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部門、多區域的聯合協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育秧成本。
2.2 育秧自然因素限制,規模推廣具有難度。自然因素給水稻種植帶來的影響非常大,考慮到氣候、環境及種植習慣的不同,會出現多種育插秧問題,如播種不均、尺寸不一等,對此應加強對試驗田的完善和管理。比如針對丘陵地帶,很多農田布局比較零散,存在不連片現象,再加上地勢高低不平,給機械化操作增加了難題,無法滿足技術大規模推廣。
2.3 育秧技術農藝煩瑣復雜,農民無法深入學習。育插秧技術需要配套的技術體系,如機械化插秧技術、秧苗培育技術及田間管理等,這對農戶提出較高要求。由于大多農戶專業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先進技術時普遍具有難度,但秧苗培育環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機械化插秧水平。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具有較強的綜合技術性,廣大農民需要集中學習,才能熟練掌握新技術,但就目前而言,技術推廣未采取科學有效宣傳方法,缺少農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出現技術不過關、宣傳不到位等現象,需要及時改進,全面加強宣傳推廣和培訓,尤其是在專業技術講解上,要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易于廣大農民朋友的認可和接受。
2.4 政策制約、土地流轉具有難度,農機農藝融合水平低。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實行上主要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多農戶受到政策的約束,采取“1家1戶”的小規模農作方式,再加上土地承包的價格連年上升,為土地流轉增加了難度,致使農機農藝融合水平普遍偏低。
3.1 主抓機遇,創建機械化技術體系。為大力發展農業,近年來,我國先后頒發多項技術推廣政策,所以應將各項惠民利民政策深入人心、全面落實,這也是提高機械化水平的有力舉措,還能促進水稻種植規模的擴大。針對農機設備的應用上,科研人員應致力于裝備的研發與創新,使人工生產更好地向機械化作業過度;對于農藝工作,先要培育品種、科學選種,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充分發揮農機設備的性能和優勢,同時要深入落實扶持政策,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健全技術體系,將農機技術和農藝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在不斷實現水稻糧食作物高產、高量、高品質的基礎上,創新育插秧方法,找出一條適合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化農業道路。
相關部門在深入落實國家農業惠民利民政策的基礎上,將機械化技術實施與作業補貼相結合,如收獲作業、烘干作業等,振興當地農業組織,制定技術操作標準流程。針對水稻種植應以育插秧為重點,要深入當地實際改善多種作業規范,如育秧、插秧機收獲等。比如丘陵地帶區域水稻種植具有雙季性特點,對此在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應做到靈活應用,符合實際作業需求。
3.2 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培訓。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研究人員應深入調研,創建示范基地,有目的、有針對性開展技術培訓,考慮到廣大農戶的經濟收益,應將農業改革和農機補助有效結合起來,加大對示范基地的專項資金投入,將農機農藝絨技術推廣到基地建設中,將提升水稻產量和品質作為總目標,重視水稻培育、插秧機植保等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操作。
在建設示范基地時,可采取大棚育秧方式,結合水稻的生長過程,做好對農民朋友的技術培訓與推廣,舉辦教學、培訓及實踐等活動,使其深刻認知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優勢和價值,以此潛移默化地提升推廣力度。此外,農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需要多個部門的聯動,農業、農機及農藝等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提高技術培訓工作的層次性,將農機農藝技術的應用以實際效果為準則,促進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
技術培訓應突出重點性,設立明確的目標和人群,如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及農業組織等,應強化育插秧技術指導;針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可以鄉鎮或多個村單位,讓專家展開一系列農耕技術的講座,同時讓育秧能手做示范講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使廣大農戶積極投入其中。
3.3 加大扶持力度,推進水稻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推廣應用。為進一步展開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除了國家政策支持外,還要當地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全面落實專項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同時形成與之相配套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且資金上要保障充足,使得技術培訓與推廣工作有序進行,致力于水稻生產機械化研究與發展中。比如,針對當地的種糧大戶,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加大支持力度,而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生產經營公司,政府應采取合理監管方式,優化播種、育秧等傳統模式,可推行集中播種、分散煉秧,應用無紡布大棚育秧,使得個體農戶轉為商品化供秧模式。上述做法有利于降低農戶勞作強度、控制成本費用、提高秧苗成活率提升機械化水平,有著顯著的推廣應用效果。
我國振興農業道路任重而道遠,應全面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提高現代化農業技術水平。當然農機發展要適應當地農藝需求,并貫徹和落實各項惠民利民農業政策,如作業補貼等,只有如此,才能促進農業機械化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