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珠
(陜西黃龍縣退耕還林工程服務中心,陜西 黃龍 715700)
核桃是重要經濟樹種,核桃果仁營養豐富,富含脂肪,蛋白質及多種氨基酸,經濟價值極高。核桃樹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可在山區、丘陵、平原及房前屋后種植,抗旱、保水,適應性極強,壽命也很長,種植成活之后能夠在未來幾十年里持續收獲核桃果實,使種植戶有效提高經濟收入。在核桃種植過程中積極采用關鍵技術策略,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經濟附加價值。
其中,陜北黃龍縣核桃種植在我國已有多年的栽培歷史,被稱為“木本油料”“鐵桿莊稼”,是山區林業生產重要的經濟樹種。黃龍核桃種子種質純正、果型飽滿、個大皮薄、仁飽色淺、脆甜可口、香味濃郁,在市場上極具競爭力。本文中,主要針對核桃育苗、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概述,以期提高核桃產量。
1.1 選地整地。核桃樹喜溫、喜光,對水分的要求較嚴格。尤其是在生長期間和果實發育期間,更加需要供給充足的水分。因此,核桃需要在結構疏松、保水透氣性良好的土壤中種植。選擇土層深厚、排水性較好的向陽山坡或半陽山坡種植較適宜,還應結合后期的栽培管理和運輸工作選擇便于管理的地塊。一般情況下,核桃樹種植密度為100~200棵/hm2。
整地時可采取穴狀整地方式。一方面,應將土地中的泥塊、石塊去除,將有機土和各類有機物平整地鋪在基層土壤上;另一方面,根據核桃喜歡石灰性土壤的特性,可在穴內撒入適量生石灰,一般1000~5000g生石灰可以供給方圓100m2的樹木使用。
1.2 播種繁育。結合當地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進行后期的種植工作。根據核桃成熟時的特征,選擇果皮從綠色變為黃色的果實,此時應注意的是,就算核外青皮沒有裂開,也可以進行采收。將選擇好的青皮果實放在容器中,使用乙烯利試劑進行悶裝。在容器中放置7d后開始脫皮,曬干存放即可。使用之前將其放入水中浸泡,等待種子吸足水分放在20℃左右的環境中展開催芽工作。需14d左右,即可完成催芽。浸泡時,根據浸泡質量加入適量赤霉素試劑,可提高種子發芽進度。
1.3 苗木培育。相關工作開始之前,需做好苗床的準備工作。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挖出種植坑,避免種植過密或過疏而對樹苗產生不良影響。在每個核桃種植坑中,放置適量秸稈、農家肥的混合物和表層土壤拌勻進行回填。使用分層技術將土壤踩實,并加入1000g復合肥、1000g磷肥,最后加入新土。
種植工作開始前,應將種植坑內所需的表層土、基肥拌勻后放在坑邊以便使用。將殘破的核桃種子去除后,選擇幼芽生長狀態良好的種子,使用濃度適宜的生根粉進行噴灑。也可以將其放置到水中浸泡3~5h,保證其可以吸收充足的水分。種植期間,將坑邊的備用營養土回填至坑內踩實后,將準備好的核桃種子放到坑內。之后,使用分層放置的方式填平土壤。為了保持幼苗生長前期具有充足的水分,應按照50~80kg/株進行灌溉。為了避免水分快速蒸發,應在地面覆蓋地膜。
2.1 苗木嫁接。核桃嫁接一般在播種后的第二年,平原地區嫁接的最佳時期為每年的5月25日至6月15日。選擇豐產、穩產、抗性強的良種遼寧1號品種母樹采集接穗,接穗要現采現用,嫁接方法采用方塊形芽接,嫁接口離地面20cm左右。
2.2 嫁接后管理
2.2.1 剪砧。嫁接完后在接芽上留3片葉子,將砧木剪掉,叫作第一次剪砧,等10天左右接芽萌發后在接芽上方2cm處剪掉砧木,叫二次剪砧,接芽成活一個月左右剪開塑料綁縛。
2.2.2 除萌。嫁接后的核桃砧木容易產生萌蘗,應在萌蘗幼小時及時除去,以免爭奪養分,影響成活率。一般需進行3~5次,直到接芽長到30cm以上,砧木上的芽不再萌發為止。
2.2.3 肥水管理。當芽接苗長到10cm以上時,應及時施肥、澆水,也可葉面噴施葉面肥,前期以速效氮肥為主,后期增施磷鉀肥。9月份后控肥控水,防止苗木徒長,造成冬季“抽條”。
2.2.4 中耕除草。嫁接完成后,結合澆水及時進行中耕,減少水分蒸發,并清除雜草,促使幼苗健康生長。
2.2.5 苗木出圃。秋季落葉后大約在11月20日左右苗木即可出圃,出圃時要保證苗木主根長度20cm以上,側根長度15cm以上,出圃后進行分級,假植。
2.2.6 苗木種植。核桃種植時間分為秋季和春季,秋季栽植易出現“抽條”和凍害,平原地區以春季種植最好,種植密度3×4m,栽后要及時澆水,待水滲后用土埋好裂縫部位,一周后再澆一次水,并將樹坑埋平,然后用地膜覆蓋樹盤,增加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首選明確整形修剪的對象。第一,生長期內沒有進行整形修剪,而使其自然生長、效益低下的核桃林;第二,主干數量較多,枝組分布密度較大,通風性不佳的低效核桃林。第三,如果核桃樹冠內交叉枝、平行枝以及重疊枝數量較多,且樹形紊亂的核桃低效林。第四,病枯枝與衰弱枝分布較多,影響了核桃的正常生長。第五,徒長枝以及下垂枝分布眾多,限制了核桃產量的提升。
核桃樹修剪分為夏剪、秋剪,夏剪去掉過密植、重疊枝、競爭枝等,并配合使用拉枝、撐枝、壓枝、別枝等方法,培養疏散分層形樹型。秋季修剪在果實采收至落葉前進行,采用短截、疏枝、緩放、拉枝等方法,前兩年主要培養樹型,主枝角度為80度左右。從第三年開始,選留側枝,培養結果枝,生長旺盛的枝條進行拉枝緩放,促其成花結果。對結果期的樹每年對結果枝組進行更新,對病蟲枝、輪生枝、交叉枝要逐年疏除并涂抹傷口保護劑。
4.1 加強監測。使用各項防治技術之前,應充分掌握好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防治技術。針對不便于開展實時監測的地區,可借助當前的先進技術進行機械化監測工作。例如,無人機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核桃樹的病蟲害監測工作中。工作人員操作無人機進行拍照、攝影及掃描工作,可以進一步了解當下病蟲害的發展趨勢和流行程度。了解當前形勢和規律后,可進行相關情況的播報工作,使周圍的核桃種植戶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增加重視程度,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全方位防止病蟲害的大面積擴散。針對現存的病蟲害類型,需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相關防治工作。
4.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方式就是利用各類害蟲的特性進行相關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結合實際情況,針對部分活動性不是很強的幼蟲,可采取人工捕殺的方式。第二,對于具有趨光性的害蟲,可以進行燈光誘殺。第三,部分害蟲具有趨化性,可在病蟲害嚴重區域放置毒餌進行誘殺。第四,某些害蟲對黃色具有追逐的特質,可懸掛黃色粘蟲板、黃色捕蟲膜及機油板誘殺或者趨避害蟲。第五,使用先進的消毒設備進行土壤消毒,也可以獲得防治害蟲的效果。
4.3 農業防治。在施肥期間加入一定量的過磷酸鈣和肥料,可一定程度上減小病蟲害的侵擾,并定期對田地進行管理,增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成年核桃樹的開花期、結果期及采果后的一段時間均需要采取農業防治技術,并結合施肥、清理田間落葉及修剪病枝的方式控制病蟲害。例如核桃霜點病,在發病初期應及時進行病枝修剪、落葉清理工作,在生長時期,應結合鉀肥的施加,增強防治效果。
4.4 生態防治。傳統形式的化學試劑防治技術會對周圍植物、土壤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害,為減輕化學防治帶來的危害,應倡導無污染的生態防治方式。將傳統藥劑防治技術轉變為生態防治方式,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桃病蟲害防治技術,如減少操作環節中的藥物使用量,進行病蟲害防治時保護害蟲天敵。其在充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實現病蟲害的全面治理。同時,各地區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對種植人員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其轉變傳統的藥物防治理念,推廣全新的生態防治先進技術。
綜上所述,山區核桃種植有助于提升當地經濟效益,促進其經濟良好發展。因此,在山區核桃的種植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地理情況,選擇合理和科學的核桃種植管理技術,為核桃的種植和生長提供相應良好的生長環境,提升山區核桃的質量和產量,促進農產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